「依樣畫葫蘆」的典故是怎麼來的?足見趙匡胤刀子嘴豆腐心
我們平時觀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那朝堂之上的皇帝和大臣們,板臉的正襟危坐,磕頭的一本正經,都在做戲一樣。其實,朝堂雖然是個看似威嚴的去處,但有時也是個出笑料的地方,皇帝偶爾和大臣開起玩笑來,比尋百姓打情罵俏還有味。
五代宋初,有個大臣叫陶穀。陶穀詩文雙絕,成名也早,十多歲就有了文名。他出仕也早,二十多歲便被後晉宰相李崧看中而步入仕途,歷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四朝。陶穀在後晉時官至知制誥、倉部郎中。後漢任給事中。後周任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北宋初繼續出任翰林學士。然而,就是在這個翰林學士的任上,陶穀與宋太祖趙匡胤之間卻因為升遷的問題,留下了一個「依樣畫葫蘆」的典故,頗為搞笑。
後周時代,陶穀與趙匡胤都是周世宗柴榮的手下,陶穀是歷次深厚的老臣,趙匡胤是後起的政治新秀,同朝為臣,關係不錯。趙匡胤「黃袍加身」而榮居九五之尊后,所用的朝臣大部分還是後周的原班人馬,陶穀作為老同事,也被趙匡胤留任為翰林學士,官雖沒升,但也沒降。
陶穀是個才子,舉世皆知。陶穀是個老資格,二十多年前在後晉就已經是知制誥——皇帝的筆杆子了。入宋後,趙匡胤讓他仍任翰林,沒得說,過得去。然而,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則可,但三五年、七八年還是個老翰林,陶穀的心裡就彆扭了。你想,比自己資歷淺的,升了,比自己年輕的,也升了,而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在原地踏步踏,這老臉往哪擱呢?於是,氣極之下,陶穀給皇帝打辭職報告,「乞罷禁林」,請求調離翰林院,這學士沒法當,不當了。
趙匡胤接到陶穀的上書,明白了:嫌官小。趙匡胤也知道,五代以來,陶穀「文翰為一時之冠」,有才學,有作為,所以那麼多皓首窮經的博學鴻儒不留任,偏偏留任了他,這種安排根本不是照顧老同事的情面,而是對他才學的欣賞,體現了新皇帝對他的器重。陶穀既然不懂此中深意而伸手要官,趙匡胤決定損他一下,便將他召來,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此官難做?不過依樣畫葫蘆,且做且做。」一句話將陶穀堵了回去,不許他辭職。當然,也不給他陞官。
陶穀討了個沒趣,哭笑不得,氣卻未消,於是,陶穀在翰林院的牆壁上題下詩一首:「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舊官雖忍氣吞聲地照做,但牢騷卻也要直言不諱地發的。
對於陶穀題詩於壁發牢騷的行為,趙匡胤聽之任之,一笑了之。不久,趙匡胤即提拔重用陶穀為刑部尚書,又任戶部尚書。970年,陶穀去世,趙匡胤還追贈他為右僕射,給予了極高的尊榮。


TAG:帝國的臉譜 |
※葫蘆的藝術,這樣的葫蘆還是頭次見!
※還在吃普通的冰糖葫蘆呢,這樣子的冰糖葫蘆你有見過嗎
※為什麼山貓子敢截殺魏和尚?背後沒那麼簡單,看他葫蘆里賣的啥葯
※這些動畫片不適合小孩子看?聖鬥士耍流氓!葫蘆娃竟然這麼開放
※葫蘆的龍頭為什麼纏紅繩?應該怎樣纏?
※馬尾辮是減齡神器?那是你沒見過田海蓉的「糖葫蘆辮」,太嫩了!
※小葉紫檀葫蘆手把件怎麼保養與盤玩呢?
※楊蓉把優雅版「糖葫蘆」戴耳朵上,只想問一句你是認真的嗎?
※阿衰漫畫:銀角大王的葫蘆落到了金老師的手裡,竟然被他用來做這種事!
※不開心啊?那來一串甜滋滋的冰糖葫蘆吧
※葫蘆娃「長大」變不同畫風會怎樣?七娃太調皮,會被哥哥們打吧?
※文玩手捻葫蘆盤玩後的樣子,難道你不好奇?
※《扶搖》無極戰袍正面帥氣,背影卻像葫蘆娃?你是不知淋雨後的扶搖更搞笑!
※這樣的葫蘆能壯陽?真的假的!
※葫蘆娃:穿山甲為什麼知道葫蘆娃的故事?得知原因後,瞬間明白!
※不一樣的糖葫蘆,哈爾濱小哥的奇思妙想,這樣的糖葫蘆你會買嗎
※芭蕉扇和紫金葫蘆的真正主人是誰?是誰借太上老君之手攪動乾坤?
※葫蘆娃:還記得蛇精怎麼逃脫七娃的寶葫蘆?原來那蟲來頭這麼大!
※翡翠界的葫蘆娃,你見過么?
※搞笑圖片:黃瓜也可以製作冰糖葫蘆?長見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