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張相勇在巴塞羅那當中醫藥「傳教士」

張相勇在巴塞羅那當中醫藥「傳教士」

2016年10月,張相勇在巴塞羅那大學中醫學碩士研究生班開學時發言。採訪對象供圖

近日來,懷柔區在迎賓環島及青春路北口打造8座景觀花壇。

懷柔打造「不夜懷柔」,夜景照明工程密集改造。本組圖片/懷柔區委宣傳部供圖

退休後赴西班牙負責北京市「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他的「野心」是為中醫藥走出國門尋找「參考答案」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北京拉開帷幕,這場高峰論壇系「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最高規格的論壇活動。

3年多來,中國企業緊抓「一帶一路」機遇抱團出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奮力耕耘,從俄羅斯到中亞,從泰國到柬埔寨,從西班牙到非洲,越來越多的「中國地標」和「中國名片」正在閃耀。

在關注宏大政策的同時,我們同樣關注個體的命運,今日起,新京報推出系列人物報道,記錄這些在「一帶一路」建設大潮中,奔赴世界各地的中國面孔,記錄他們的汗水與榮耀。

最令張相勇想念的是5歲的孫子軒軒。

小男孩一手托著下巴、一手指向鏡頭的機靈面孔,是他微信個人空間的固定封面。曬出與軒軒一同玩耍、共享天倫之樂的照片,則是他微信朋友圈的固定主題。在海外的家中,他將孫子的照片掛滿牆壁、床頭。

今年63歲的張相勇,理應兒孫繞膝,在家中悠閑享受退休生活,然而從去年開始,他已在西班牙忙碌工作了近一年的時間。他所負責的「歐洲中醫藥發展和促進中心」是北京市「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他夢想著這個龐大的項目能成為中醫藥如何走出國門的「標準參考答案」。西班牙的好友調侃他,乾脆以後就留在西班牙,等孫子長大了,再帶他來看看爺爺了不起的成果。

年過六旬開啟海外生活

2016年6月12日,張相勇啟程前往西班牙巴塞羅那,開始自己的海外生活。

張相勇的任務是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州建立「歐洲中醫藥發展和促進中心」。這個北京市「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希望能建成歐洲最大的中醫機構,不僅向海外提供中醫醫療服務,並且集教育、科研、商貿、文化等功能為一體,在人才培養、中醫藥出口等多個方面,全方位地輸出與傳播中醫藥文化。現為歐洲中醫藥發展促進中心巴塞羅那項目辦公室主任的張相勇的「野心」是,這個項目最終能讓歐盟國家真正了解中國中醫藥的完整體系,並成為未來中醫藥如何走出國門的「參考答案」。

張相勇的想法始於多年來中醫在國外面臨的尷尬境況。由於法律原因,中醫醫生不具備歐盟認可的官方資質,中成藥在歐盟的使用同樣受到限制。為了迴避風險,雖有中醫診所在國外開設,但大多只有針灸、按摩等簡單服務,並不提供完整的中醫診療。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張相勇發現中醫被普遍誤解。「他們認為中醫是很簡單、缺少技術含量的東西。」

去年1月27日,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與加泰羅尼亞知識經濟部正式簽署關於「歐洲中醫藥發展和促進中心」合作事宜的框架合作協議,宣告了這個項目的誕生。其實早在2013年,便是張相勇將西班牙巴塞羅那市政府有意引進中醫藥合作的消息告知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在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的委託下,張相勇成為該項目聯絡協調負責人,對項目進行總體規劃。三年來,張相勇不斷與西班牙相關政府部門、醫療機構、醫學院校等進行聯絡,協調雙方展開調研及會談。

張相勇對中醫有著一種篤信。在同樣有著西醫教育背景的人群中,這種篤信顯得不太一般。本科學習西醫,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張相勇和他的西醫同學們一樣,對中醫並不太相信。畢業後,張相勇被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相關研究,這段經歷改變了他對中醫的看法。

西醫出身「戀」上中醫

抗生素的泛用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其中,不少人因此患上偽膜性結腸炎。根據西醫研究,該癥狀是由於某種厭氧桿菌所致,治療仍靠抗生素進行;中醫則將其稱之為「五更泄」,認為脾腎陽虛,可通過黃芪湯進行調理。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做科研時,張相勇對此設計了一個實驗。張相勇令實驗用的金黃地鼠感染該致病厭氧桿菌,將金黃地鼠分組,分別採用中西醫兩種療法進行治療。一段時間後,兩種療法均取得效果,但實驗中發現,中藥組的金黃地鼠毛色好、存活率高、每天進食更多的水與飼料,相比之下,西藥組的金黃地鼠生存狀態劣於中醫組。隨後,他提取金黃地鼠盲腸內致病厭氧桿菌,分別浸泡在抗生素與黃芪湯中,奇怪的是,抗生素對其有直接殺滅作用,黃芪湯卻無任何作用。

事後,張相勇帶著這個問題請教業內知名專家,對方推測,黃芪湯中含有多糖成分,有利於大腸桿菌生長,大腸桿菌所產的氧氣改變了厭氧菌的適應環境,最終使厭氧菌死亡。由此,張相勇開始理解並喜歡上中醫。在他看來,中醫蘊含和諧、辯證、整體的哲學,有其獨特與優美之處。

他將這個故事分享給了西班牙的學生們。

這些學生來自巴塞羅那大學和龐培法布拉大學。去年10月21日,北京中醫藥大學、巴塞羅那大學及龐培法布拉大學合作,開展了中醫學碩士學位項目,這也是整個歐洲中醫藥發展和促進中心項目下的一個分支,吸引有意願的外國學子攻讀中醫藥學。今年,這個班級將開展第二屆招生,張相勇高興的是,去年所有學生都是西班牙人,而今年已有來自7、8個國家的本科生報名,預計將招入20名新生,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院長告訴張相勇,這在學校新增的碩士學科中十分少見。

讓中醫學學位得到歐盟官方承認

不過,項目得以開展並不容易。正如張相勇所擔心的,不少學生對中醫的印象停留在「針灸、按摩」的階段,並無深入了解,加上擔憂未來就業問題,在新課程開設前,學校收集到的學生民意反饋,反對的聲音多於支持。

為此,張相勇特意邀請合作大學相關學院的負責人前往中國,在大學體驗中醫藥的系統化教學,回到西班牙後,由院長們親自「說服」學生。「作為一個外國人,你很難單純通過語言讓他們相信這個東西多麼好,但如果這種說服是從內部發生的,會讓人容易接受得多。」最終,學科成功建立,學生在研究班完成2年的學習並通過畢業答辯後,三所大學將為其頒發中醫學碩士學位,該學位得到歐盟官方承認。

下一步,張相勇打算和學校商量設立雙學位。最終,他希望能建立具有獨立主體資格的中醫藥高等教育中心,培養7-8年制的官方中西醫雙學位本科生、以及官方或非官方的中醫碩士、博士研究生,讓官方課程成為歐洲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從側面推進外國學生對中醫的理解,只是張相勇化解的眾多難題之一。面對異國不同文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張相勇總有一套靈活變通的解決之道。

在歐洲中醫藥發展和促進中心的藍圖中,除了發展中醫藥教育,開展中醫醫療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作為「中心」項目下第二個子項目,張相勇希望在巴塞羅那臨床醫院內設立數百平米的中醫診療區,用於開展中醫醫療、保健、康復和科研等業務,而橫亘在張相勇眼前的,正是中醫的資質缺失問題。

「在歐盟,中醫沒有官方認可的醫生資質,你(中醫醫生)都不算是醫生,怎麼開展工作?」張相勇笑道:「巴塞羅那臨床醫院是很想合作的,但是面對這樣的現實屏障,你不能去為難醫院,說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也不可能因為現在這一個項目,要求西班牙改變一個國家的法律。」

怎麼解決?張相勇想了一個辦法,讓中醫醫生和巴塞羅那臨床醫院的西醫醫生共同成立治療小組,西醫醫生先對患者進行診斷,再就開展中醫診療徵求患者意願,願意嘗試的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隨後便可接受中醫治療。通過這種模式,來迴避現存的法律風險。

張相勇還計劃為每個病人制定詳細的中、西醫病例診療記錄,對患者病情進行定期追蹤,為將來保存技術數據。「通過這個記錄,讓病人看到中醫治療的效果,知道中醫確實安全有效,這樣慢慢去接受、一點點改變觀念。」

做中醫藥的異國「傳教士」

在張相勇的構想中,歐洲中醫藥發展和促進中心是一個龐大的計劃。

除了建成中醫藥高等教育中心、成立具有獨立主體資格的中醫醫院,他還計劃研究將中醫療法和實踐納入加泰羅尼亞公共醫療體系的可能性,成立中醫藥科研中心,對中醫藥進行系統研究,促進中醫藥逐步融入歐盟標準。此外,還要建立中醫藥文化交流中心,開展醫療文化、飲食文化、養生文化、休閑文化等活動……

「當時西醫進入中國,一開始也不被接受,是西方傳教士一點點進行傳播、實踐,你看現在,信西醫的人比信中醫的還多。」在張相勇眼中,中醫與西醫一樣,需要「傳教士」的悉心傳播,而「傳教」,意味著繁雜的工作與漫長的時間。

採訪中被問到哪一個項目親自參與最多時,張相勇的回答是,項目下的每個分支他都要手把手負責,僅中醫診療區的建立一項,從病房的布置、人員的安排,到適用的病種、用藥,張相勇便與相關政府部門及醫院進行了無數次溝通討論。與國內的工作相比,他所能想到的第一個不同就是——「忙,太忙了,過年回家我弟弟都問我,你都60多了,又不差錢,跑國外折騰什麼呢?」

最「難熬」的是兩國之間6小時的時差。西班牙的6點是中國的12點,而中國的早上9點,是西班牙的凌晨3點。這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撇不開兩地雙方的共同決策,來自中國的語音和視頻邀請,隔三岔五便在張相勇睡夢正酣的午夜響起。兩國的文化差異偶爾也帶來尷尬,「打個比方吧,兩地要開個會,國內主要跟著領導的日程走,可能開會前兩天才能把時間定下來,西班牙這邊不同,他們習慣很早就確定行程,這之間就有差異,你沒法從道理上定義誰對誰錯,只能從感情上來說,希望彼此能夠理解。」

忙碌的異國生活,也偶爾穿插輕鬆愉快的時刻。

難得清閑時,張相勇會親自下廚,端上自己得手的毛氏紅燒肉和排骨蘿蔔湯,邀請西班牙友人享用中華美味。

壓力大時,他會在深夜從市中心的住處步行前往海邊。海鷗與海雲的陰影從深藍的夜幕下划過,曾經的港口閃爍著美麗的燈光。高大的哥倫布塑像張開手臂,在他的前方,是一片浩渺無垠的星辰與大海,等待著他揚帆起航,將海天相連。

■同題問答

新京報:在國外這幾年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張相勇:最大的收穫是通過這個項目,讓身邊很多公立大學、醫院的負責人和相關部門的政府官員對中醫藥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原來他們認為中醫沒什麼標準和技術含量,現在不這樣了,更願意與中醫藥「對話」。

新京報:你對正在推進的項目有何期待?

張相勇:希望通過這種政府間的合作,構成中醫藥發展方面的政府間磋商和協調機制,去創新中醫藥海外發展的模式。中國現在有「高鐵外交」,希望將來中醫藥也能成為我們國家一張海外發展的新名片。

新京報:你覺得北京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什麼角色?

張相勇:這幾年,北京市政府很重視中醫藥的對外發展,作為首都,有它自己的優勢。北京的「一帶一路」項目,也能代表中國的形象。新京報記者戴軒

■峰會準備

雁棲湖21平方公里全亮起來了

近兩個月來,懷柔區全力實施園林景觀提升和夜景照明工程,新京報記者獲悉,懷柔區城市綠化面積已超過276平方米,而在「不夜懷柔」的打造中,雁棲湖國際會都核心區21平方公里的範圍已經全部點亮。

【迎賓景觀】8座大型景觀花壇亮相

在重大活動前打造迎賓景觀,懷柔有著豐富的經驗。5萬餘棵喬木、50萬棵灌木、800萬株花卉在近幾個月內被運到懷柔,在城市和周邊一帶紮根成景。懷柔區園林部門在京承高速14出口一帶打造了命名為「甘棠迎賓」的景觀。這裡種植月季、海棠、油松、銀杏、元寶楓等一大批景觀植物。喬灌木按照「大小個」逐排栽種,通過色彩和高度的有序排列,營造出了一種愉悅的迎賓儀式感。

懷柔區在迎賓環島的東、西、南、北各布置了一座大型花壇,南側主花壇高9.8米,最為引人矚目。這4座花壇用四季海棠、金葉佛甲草、五色草、角堇、金魚草、飛燕草等花卉搭建彩帶,組合帆船、會標、駱駝等元素,並配以四周栽植的20餘株天竺葵、垂掛矮牽牛。據懷柔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這是為了展現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繁榮發展的新氣象。

另外,位於青春路北口的4座立體花壇用海棠、五色草、垂盆草搭建成了喜氣洋洋的卡通花卉笑臉和可愛的蟲子造型。

【夜景照明】4萬套燈光變化照射

近日來,雁棲湖的夜景照明工程也密集改造。據懷柔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4萬多套燈光變化照射的方式,雁棲湖生態發展示範區周邊10餘座山峰和所有山脈、環湖周邊的所有建築、區內道路水面等按遠中近照明層次全部勾連起來,遠山的天際線、各色建築的輪廓線、雁棲湖的湖岸線、環湖路的燈際線等交輝相應,在夜幕下呈現出了彩燈普照、輝煌絢爛、如夢如幻的光影世界。

雁棲湖的燈光效果打造出春夏秋冬各不同的效果,春天萬物萌發,燈光以綠色為主;夏天以彩色為主;秋天以金黃色為主,寓意收穫;冬天則主打淡白色調。「遇特殊節日和重大會議活動,燈光還將配合需求,展現金碧山水效果,烘托喜慶氛圍。」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雁棲湖地區外,目前懷柔城區的建築群、懷柔水庫岸邊等地也有夜景工程完成。

主城區以溫暖祥和、靜宜婉約的燈光為主色調,結合沿街公共建築功能特徵,突出建築的天際線;高架橋作為城市交通樞紐,將凸顯門戶燈光氛圍及橋體的曲線動感美。「像懷柔水庫大壩沿線是城區市民和很多遊客的主要休閑區域之一,那麼我們打造了一種自然清雅的燈光效果。」懷柔區市政市容委相關負責人說,對於懷河水域沿線等,也以沿岸水岸、親水平台、公園步道等為照明載體,打造出了清新愉悅的親水氛圍。新京報記者吳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優德醫藥網將組團考察德國杜塞爾多夫醫療展
喜!遼寧女博士趙鴻君當選國家級中醫藥科普專家
陝西省醫藥代表團訪問比爾斯和科克楊森工廠
中國道教醫藥神,三大葯皇和十大藥王神介紹
如何傳承民族醫藥?聽鍾修梅老師教你繼往聖絕學! | 我是大民醫·11
東阿阿膠 極為寶貴的中醫藥財富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屈光手術中心范華
中國—德國中醫藥中心在漢諾威成立
岐黃泰國中醫藥中心在曼谷掛牌成立
萊州嘉華醫院:面對虛假醫藥廣告向它說「不」!
廣東省中醫藥局領導班子弔唁追思國醫大師鄧鐵濤
阿爾茨海默病診斷治療戰役 新旭醫藥不缺席
新聞|馬來西亞國際醫藥大學代表團來我校訪問
郭廣昌辭去復星醫藥相關職務
北京中醫藥大學裴永清教授:喚醒抵當湯的臨床應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唁電哀悼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
劉存周:「哈葯教父」,中國醫藥行業的傳奇人物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肝膽健康寧德行」走進寧德人民醫院
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王瑜坐診德州市婦幼
巴西人「組團」蘭州學中醫 中醫藥走進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