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范雨素一夜刷爆朋友圈,你卻不知道她曾是一位小學教師

范雨素一夜刷爆朋友圈,你卻不知道她曾是一位小學教師

范雨素一夜刷爆朋友圈,你卻不知道她曾是一位小學教師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我是湖北襄陽人,開始在老家做鄉村小學的民辦老師。如果我不離開老家,一直做下去,就會轉成正式教師。我不能忍受在鄉下坐井觀天的枯燥日子,來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歲。」


近日,一位叫范雨素的育兒嫂火爆朋友圈,《人民日報》將她描述為「民間語文」的創造者,類比於過去的市井「奇人」。

6、7歲學會自己看小說;8歲時一餐啃兩個紅薯,看懂一本豎版繁體字的《西遊記》,「我為自己感到自豪」;12歲「我膨脹得要炸裂了」,那年暑假,「我不辭而別,南下去看大世界了。」……范雨素有著魔幻般的童年。


20歲,她辭去了鄉村小學教師的工作,來到了北京,尋找理想失敗後,范雨素髮現自己再也回不到昔日的「家」了。她再度北上,成為了一名育兒嫂。在別人為她貼標籤的同時,她也在用自己的視角審視著生活,為這個世界標上印記。


我所居住的北京皮村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村子。中國人都知道,京郊農民戶戶都是千萬富翁,他們的房產老值錢了。土豪炫富都是炫車炫表,炫皮包,炫衣食。這些炫法,我們皮村都不屑。我們皮村群眾炫的是狗,比誰家養的狗多。


在我成年後,我來到大城市求生,成為社會底層的弱者。作為農村強者的女兒,經常受到城裡人的白眼和欺侮。這時,我想: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負,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複製?從那時起,我有了一個念頭,我碰到每一個和我一樣的弱者,就向他們傳遞愛和尊嚴。


誰是范雨素?


有人說,她是一個大城市中的育兒嫂,一個城中村裡的文學愛好者,一個嘗過命運的苦酒與甘霖的女人。


誰是范雨素?


「我是靠苦力吃飯的,不靠寫文章謀生」


范雨素因著一篇自傳體文章《我是范雨素》,突然火了起來,連之前她寫的那篇《農民大哥》也被大家翻了出來。


44歲的范雨素是湖北人,來自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打伙村,只讀完了初中,目前在北京做家政女工。她說自己不靠寫文章謀生,原本只想掙點兒稿費。然而《我是范雨素》突然火爆之後,有兩家出版社連夜打電話找她出書,那天她為了接待來訪者,不得不專門請了一天假。

范雨素現在住在東五環外的皮村,那裡有眾多小型加工廠和打工者租住的平房。她和幾十位有文學興趣的打工者組成了文學小組,在老師指導下開始寫作。「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慾望。」范雨素說。


這些年,空閑時,她用紙筆寫了十萬字手稿。她說,當育兒嫂很忙,若把這十萬字手稿整理出來敲進電腦,「要猴年馬月,我很忙,沒時間。」


當被問到得知《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火起來的反應時,范雨素直白地說:


我沒想到這篇文章會火,我是靠苦力吃飯的,不靠寫文章謀生,我連打字都不熟練。像我們這種養孩子的,就想賺點錢,正好一家微信公眾號給稿費。而且我也沒寫過多少東西,沒有感情我寫不出來。


這篇文章能廣泛傳播,一部分也歸功於這是一篇真心實意的文章吧。因為它「真」,所以感情不浮誇,字裡行間透著實在。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沒有激烈言辭,甚至沒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親歷者,也是周圍人人生的記錄者。大社會,小人物,躍然紙上」。


另一個網友評價這個文章:「這個可怕的,彷彿沒有沉重感而易讀的文筆,卷著卷著頁面卻像撞到了一個平靜的擁抱,熱熱的,抱在我的眼球上。」


《人民日報》說范雨素是一個大城市中的育兒嫂,一個城中村裡的文學愛好者,一個嘗過命運的苦酒與甘霖的女人。將范雨素類比為過去那些大隱於市的「奇人」:「一個育兒嫂以自己的文字讓我們看到:即便在飛機轟鳴而過的出租房裡,也還能找到不同尋常的人、遇到不同尋常的事。她提供的與其說是文學,是真摯帶來的感動,不如說是文學印於書本、行於網路之外的鮮活形態,是生命與社會仍然存在無限可能性的驚奇。可以說,這些普通的文學愛好者,在以語言為武器對抗存在的荒蕪之時,也給予扁平化的時代以深度。」


我作為一個最底層的農民工,我覺得藝術家做的是什麼?當我們聽到農民工和藝術家這兩個詞的時候,聽到農民工他不會感覺是一種恥辱或貶義詞,聽到一個藝術家他也不覺得這個詞哎呀怎麼高高在上,它是一個中性詞,讓它們都變成一個中性詞。因為我們都是這個我們終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說了這麼多,范雨素到底是何許人也?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這是這篇自述開頭。用一個網友的說法,那就是這個開頭太「炸」了。


各位老師、家長們是不是好奇這樣一本「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曾經的我很膨脹」


范雨素的大姐出生五個月的時候就發燒燒傻了,小姐姐患有小兒麻痹症,她是母親年近四十歲生的唯一健康的小女兒。她說那時的自己很膨脹,她是這麼描述的:


童年唯一讓我感到自豪的事,就是我八歲時看懂一本豎版繁體字的《西遊記》,沒有一個人發現過,也沒有一個人表揚過我。我自己為自己自豪。」


我那個年齡,很容易驕傲。我的成績一直是班上最好的。我上課時,從來沒聽過課,腦子裡把看過的小說自編自導一遍。一本叫《梅臘月》的小說,在我腦子裡導過一千遍。


我十二歲了,我膨脹得要炸裂了。我在屋裡有空白的紙上,都寫上了『赤腳走天涯』。在十二歲那年的暑假,我不辭而別,南下去看大世界了。


范雨素一路向南,居然到了海南島,可是流浪的日子也會過膩。


我在海南島上浪蕩了三個月,決定打道回府。一路逃票,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母親身旁。

然而回到家裡的她那時才清醒過來,在他們村,女孩離家出走,是傷風敗德的。


我沒臉見人,也沒臉上學了。最關鍵的是,我也沒勇氣流浪了。怎麼活下去?活下去是硬道理。


母親沒有拋棄她,而是讓她的小哥哥為她謀了一份民辦老師的工作,讓她在一個偏遠的小學教書,這樣便安頓了她。


這就是范雨素的童年。


「看看大世界」


20歲的范雨素受不了在鄉下坐井觀天的枯燥日子,來到了北京,要來看看大世界。只是北京不是「理想國」。


來北京以後,過得不順暢。主要因為我懶散,手腳不利索,笨。別人花半個小時幹完的活,我花三個小時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一般的人都笨。上飯館做服務員,我端著盤子上菜,愣會摔一跤,把盤子打碎。掙點錢只是能讓自己餓不死。


我在北京蹉跎了兩年,覺得自己是一個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個東北人結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結婚短短五六年,生了兩個女兒。孩子父親的生意,越來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我實在受不了家暴,便決定帶著兩個孩子回老家襄陽求助。那個男人沒有找我們。後來聽說他從滿洲里去了俄羅斯,現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頭了。


我回到了老家,告訴母親,以後我要獨自帶著兩個女兒生活了。

在北京沒過上理想生活的范雨素就這麼回了家鄉,只是家裡,現在,也沒有她的容身之所了。


回京城


在家鄉找不到「家」以後,范雨素帶著兩個女兒又回到了京城,做了育兒嫂,看護別人的孩子,每星期休一天。


她住在北京皮村,她說那個村子是個「很有趣味」的村子。土豪炫富都是炫車炫表,炫皮包,炫衣食;而皮村群眾炫的是狗,比誰家養的狗多。


在皮村,她寫文章,聽課,教書。


我原來沒寫過文章,如今,我有時間就用紙筆寫長篇小說,寫我認識的人的前世今生。我上學少,沒自信,寫這個是為滿足自己。長篇的名字,我想好了,叫《久別重逢》。它的故事不是想像,都是真實的。藝術源於生活,當下的生活都是荒誕的。文章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考證。對這篇自娛的長篇小說,我總是想著寫得更好。


皮村『工友之家』文學小組開課,我聽了一年。那一年有空聽,是因為小女兒要看管,我在和皮村相鄰的尹各庄村找了份在打工學校教書的工作。打工學校工資低,是個人就要。一個月給一千六。後來,小女兒大點兒,可以獨立上學,獨立回家,獨立買食物。我就沒再教書了,去做育兒嫂,一個月給六千多,只每個星期回來看一次小女兒,沒再去工友之家了。


現在她沒時間聽課、教書了,但依舊得空時寫寫東西。也因了她的文字,讓我們得以知道住在皮村裡的她。


范雨素撥動了哪根心弦?


一篇文章火起來,多半是它撥動了大家的心弦。范雨素這位曾經的小學老師,現在的外來務工人員,她又是怎麼撥動了大家的心弦,撥動了大家的哪根心弦呢?

年幼的積澱


我們在范雨素身上看到了年幼的積澱。范雨素如今的好文筆,和她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密不可分,而她的閱讀習慣,又源於她的家庭。


范雨素雖然成長於農村,但她哥哥和姐姐乃至她自己對於閱讀的熱情似乎與生俱來。


大哥哥是個相當文學家的人。可惜空有當文學家的心,沒有當文學家的命。最後也沒當成文學家,身上倒添了很濃的文人氣息。小哥哥是個讀了大專,少年得志的「神童」。她的小姐姐和大表姐小時候都能看一本本磚頭厚的書。小姐姐長大後,做了鄉下中學教語文的老師。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范雨素自然也讀了不少書,想起那段日子,她是這麼說的:


我上小學的年代,文學刊物刊登得最多的是知青文學,裡面全是教人逃火車票,偷老鄉青菜,摘老鄉果子、打農戶看門的狗,燉狗肉吃的伎倆。


看這些小說,我感到一餐啃兩個紅薯的生活是多麼幸福呀。不用偷,不用搶,也沒有人打我,還有兩個紅薯吃,還能看閑書。少年的我,據此得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得太少了。


我不光看知青文學,還看《魯賓遜漂流記》《神秘島》《孤星血淚》《霧都孤兒》《在人間》《雷鋒叔叔的故事》、《歐陽海之歌》、《金光大道》。通過看小說,我對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了如指掌。只要報一個地名出來,我就知道在世界上哪個大洲。說一條河流出來,我能知道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個大洋。


她是農村的異質人,她從文學中汲取了對於生活的最初認知,文學教會了她生活、賦予了她精神、教會了她思考,閱讀是她人生最初的教科書——點燃了她小小的叛逆和行動力,她在時代中順流而去,但思想上的逆流嘗試從未停止。


童年的閱讀體驗在她的手中、思想中塞進了文思的細泉,給了她某種信仰和人生該有的態度。

難怪有網友說:「她不只是個農民婦女,她是讀書的農名婦女。其實她骨子裡有高貴的堅忍、肚子里有無數作家的故事情節。她寫作的才能不是老天賞的,是母親、經歷、圖書、善良熏染的!」


細膩的情感


有人說范雨素的文字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有人說打動人們的是她字裡行間投入的細膩的情感。


初讀平淡,但讀完心中總能留下點清冷的惆悵,她無疑是一個細膩的人,她從自己的視角將時間變慢、變淡、變得濃稠而後遙遠。


她這樣寫自己的大哥:


大哥哥從小就有學習自主性,但沒有上學的天賦。每天夜裡,捨不得睡覺地學習,考了一年,沒考上大學,復讀了一年,還是沒考上。大哥哥生氣了,說不通過高考跳農門了。大哥哥要當個文學家跳農門。我們家是個很窮的人家,兩個姐姐的身體都有殘疾,長年累月看病,家裡窮得叮叮噹噹響。可是因為大哥哥要當文學家,當文學家要投資的。大哥哥把家裡的稻穀麥子換成錢,錢再換成文學刊物、經典名著。沒有了糧食,我們全家都吃紅薯。幸運的是,媽媽的五個娃子沒有一個是餓死鬼托生的,也沒有一個娃子抗議吃得太差。


大哥哥又讀又寫了好幾年,沒有當成文學家。身上倒添了很濃的文人氣息,不修邊幅,張口之乎者也。像這樣的人,在村裡叫做「喝文的人」,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一樣,是被人鄙視的。


但是,大哥哥和孔乙己有不一樣的地方,大哥哥有我們英勇的母親。因為母親的緣故,沒有人給大哥哥投來鄙視的目光。


大哥的形象躍然紙上,不是那種靈動的形象,而是彷彿是說故事般娓娓道來,夾雜著幾句幽默話,平淡,真實。她的文字帶著與身俱來的親近感。


范雨素是一個普通人,她的經歷並不陌生,但她將生活的滋味抽離出來,但她用自己的細膩點觸著人們的內心。

網友這樣評論:「真實的力量。可以說,每個人都有很多有厚度的故事,只是缺少講故事的能力和文筆。應該說,童年的閱讀和思考,長輩的身體力行,太重要了。」


時代的經歷


范雨素是生活在特定時代的人,她的文字是時代產出的文字,這個時代,在我們看來是當下,在後人看來,就是21世紀初的中國的一個切面。范雨素和時代的摩擦讓她的文字有了厚度。她的個人經歷透露著當下的中國,她的經歷也是一群人的經歷。


她的文字透露著任何一個徘徊在所謂的社會底層卻又努力向陽人的心聲,像知足常樂,望汝安康。


關於知足,她說:


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得太少了。


語句透露出的是平和。深處艱難的環境,身上卻不帶一點戾氣,這才是濁世間的一抹清新。


與所有人一樣,她也希望女兒能受到力所能及範圍內最好的教育。大女兒現在在上海做速記員,小女兒在河北衡水的一個私立學校上初中。


她的大女兒「跟著電視里的字幕,學認字,會看報看小說了。後來,大女兒在小妹妹不需要照顧後,在14歲那年,從做苦工開始,邊受苦,邊學會了多項手藝。她今年20歲,已成了年薪九萬的白領。相比較,同齡的丁建平、李京妮,因為沒有親人為他們求告老天爺,他們都變成了世界工廠的螺絲釘,流水線上的兵馬俑,過著提線木偶一樣的生活。」


范雨素不希望女兒去「世界工廠」。她說,如果條件好,她希望女兒可以上重點大學,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可是自己能提供的條件實在是太差了,覺得對不起孩子。

她將小女兒送去衡水的一所私立學校上學,也是為了給小女兒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之前在雜誌上看到這所學校,就送她去了,這樣她可以在河北參加高考。否則她沒有學籍不能高考。


「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在中國,每一個家長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和她相似的願望吧。


她的文字也透露著任何人都可以有的夢想和其中掙扎的百態


大哥哥有個當文學家的夢,最終還是做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小哥哥少年得志,卻被賭博毀了人生;小姐姐也做過才子佳人的夢,可惜小姐姐的「才子」拋下她去上海覓前程去了,對「才子」失望透頂的姐姐找了一個沒上過一天學的男文盲,草草地打發了自己。


談到她在做育兒嫂的那個家裡,談到那個家裡的男主人,如夫人,庶子,她發出了這麼個疑問:


每每這時,我就會恍惚,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還是大清帝國,還是社會主義新中國。可我沒有特異功能,我也沒有穿越過呀!


一句淡淡的疑問,卻擲地有聲。


范雨素在反思自己,也在反思這個時代,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引發共鳴。


(選自《中國教育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周報 的精彩文章:

C919衝上雲霄,搭乘國貨大飛機去看神話里的夢幻山川還遠嗎?
與舊時光一起慢慢老去

TAG:語文周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教師節水粉撒鹽畫!簡單又有創意,小朋友也可以一起來做喲
這位校長被學生踢了一腳!接下來他做的事,讓人意想不到!| 我是教師
世上若沒有女教師……太可怕了!希望你懂身邊的每一個她 | 兩會伴讀
溥儀最小的妹妹,曾是一位人名教師,去世前說過這樣一番話
教師不易!一位老師的獨白:我只是個普通人,我很簡單!
教師將掙扎小狗給鱷龜吃:對小狗來說是解脫,一旁學生都驚呆
教師不一定是師範生,這些專業當老師更容易!網友:知道的太晚了
韓國教師節上,竟要求老師對孩子做這種事,孩子們又緊張又尷尬
那是一個校花嫁給窮教師卻不會被罵傻逼的時代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一個佛子教師節的心聲
雖不被認可!但至今仍覺得這就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節,你值得一贊
老教師修車沒帶錢,被老漢揪住不放,一席話讓他哭笑不得
如果有這樣的美女教師,我一定不會逃課!
教師節,一起敬你我身邊的好老師!
一家長與老師的聊天記錄曝光,教師節要不要送禮?網友爭議,老師這樣說……
一萬日元上面印的老頭是誰?既不是天皇也不是首相,而是一位教師
教師節將至,這位女老師的照片刷屏!老師們,原來你在這樣付出著
她的伯父是皇帝,她的大哥也是皇帝,而她卻是一名普通教師
安徽一位女教師自述:如果今天我被打死了,那我的父母一定會後悔讓我當老師…………
今天教師節,感恩自己的老師,更感恩一路幫助過我的人!為他們轉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