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從佛教的本意來講,並沒有什麼大乘、小乘,只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五乘佛教。嚴格說小乘佛教應該稱為南傳佛教,或者稱為巴利語系佛教、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則應稱為漢傳佛教、北傳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小乘佛教包括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原始佛教是指佛陀時代到佛陀涅槃一百年左右,沒有分裂前的佛教。在佛陀涅槃後一百年左右,由於戒律上的分歧而產生了部派佛教。部派佛教開始只有兩派,就是上座部和大眾部。由於大眾部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大乘佛教這樣的思想。


一般認為大乘佛教是由大眾部發展起來的,南傳佛教接受了原來的上座部佛教的原貌。上座部與大眾部由戒律上的分歧逐步發展到思想上的分歧,才有了後來大乘佛教的發展。


根據太虛大師的判攝,在原始部派佛教時期,是大隱小顯,大乘佛教在一個比較隱蔽的情況下傳播。而到了部派佛教後期,大乘佛教才很公開地傳播。這樣判攝說明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同時傳播,是同時從佛陀那裡延續下來的。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大乘與小乘的根本區別不外乎以下幾點:首先是行願的不同。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三十二應等,無不顯示了大乘佛教的拯救精神、奉獻精神。四弘誓願是大乘佛教的根本願力。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里講到「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是願力的體現,奉獻精神的體現。


上座部佛教以證阿羅漢果為最終目標,重視每個人個體的修行。中國大乘佛教同樣是要追求自身的安寧、安祥、完善,但是在奉獻當中來實踐,在利生當中來實行,在行菩薩道的同時來實現。先後次第是有一些不同。聲聞乘或者說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區別就是行願不同。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其次是見地不同。大乘佛教認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從四阿含乃至一切的大乘經典里到處都充滿這樣的觀點。中國古代以堯舜作為做人的最高榜樣,所以又有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觀點。正是在這樣思想鋪墊之下,佛教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在中國得到充分的發展。有這種見地才有這樣的追求,有斷煩惱破無明的勇氣,才能去掉一切習氣毛病。


再次就是歸宿的問題。南傳佛教徒認為證得涅槃後,關於法身常住還是不常住的問題不加討論。大乘佛教則認為,佛法身常住。大乘佛教是要證無住涅槃。證了涅槃並不住涅槃。佛菩薩隨類化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故事 的精彩文章:

小故事大道理:是非
佛學故事:放下包袱
佛教故事:碎罐
小故事大道理:放下
念誦《大悲咒》注意事項是什麼

TAG:民俗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區別
佛教的大乘與小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小乘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區別與歷史過程
《西遊記》中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到底有什麼區別?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區別?到底該學誰?
佛教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的區別是?
太虛大師: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
藏傳佛教 四大教派
武漢黃浦路上的罕見寺廟,集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於一身
佛教的「教內」、「教外」有何區別?
佛教文化:山西十大佛教古建築
濟群法師:素食和大乘佛教的關係
大覺佛陀以及佛教
基督教四大天使長與道教及佛教的關係
佛教的福田
道教六大神通和佛教六大神通的區別
佛教四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