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能力,這似乎是時下家長們共同追求的目標,理由似乎來自歐美影視作品,之後一直被各類專家鼓吹。為此,有從小獨床的,有從小獨屋的,更有送到學校寄宿的。
特別是寄宿制學校,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首選,理由是孩子從小可以學會獨立,將來能更好的適應生活。
當然,也有不少相對落後的地區,一些「先進」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被動地選擇了寄宿。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好嗎?孩子應該從什麼時候讓他學會獨立?獨立到什麼程度?
為了研究這一課題,我們拿出兩個獨立案例:
1、美國心理學家利用獼猴做過一個實驗。科學家設計了幾個能餵奶的假猴子,扶養了幾隻幼猴。待小幼猴長大後發現,這些猴子與同期出生的其它小猴相比性格孤僻、生活能力差、繁殖能力差,甚至不能正常生育。
可以說,缺少親情和關愛不是讓這隻小猴子學會了獨立,而是缺少了應有的正常生活的能力。
2、另有科學家統計。在孤兒院長大的幼童,沒有像人們想像中的比別人更自立、更堅強。他們往往因為缺少家庭的關愛而心靈敏感、脆弱,團隊意識差,生活能力差。這種環境長大的幼童,幾乎很少有成功的代表。
這兩個科學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親情的關愛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更加積極的作用。當我們不得不面臨好學校還是父母更多關愛的時候,不可盲目的選擇讓孩子擁有所謂的獨立。也許獨立,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那麼,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讓孩子學會獨立,要獨立到什麼程度?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兒童在青春期前後開始出現強烈的自我意識,外在的表現就是叛逆。實際上叛逆是人類和動物共有的心理現象。鳥兒在身體成熟後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幼獅在長大後也要被迫離開,性成熟似乎是普通哺乳動物離群的標誌。人類在青春期表現出的逆反心理恰恰也反映了這種「要求更加獨立」的需求。
因為人類的高度社會化,青春期後人類並沒有徹底離開父母獨立的生活的能力。但是,做為父母要深刻理解這種叛逆的原理,知道青春期叛逆既是人類做為動物的自然選擇,自然也是人類族群發展的需要。給孩子必要的空間,讓他(她)們有更多獨立生活的體驗,這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青春期不是判斷孩子需要獨立的唯一標準,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習慣、心理個性都導致兒童心理成熟程度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多子女環境下的兒童較獨生子女有更多獨立的需求。我們要根據孩子心理成熟的程度,調整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
同樣因為人類的高度社會化和人類頭腦、智力的高度發展,青春期後的孩子既需要必要獨立的生活經驗,同時還需要父母不斷的提醒,必要的管束,以使其不致走上錯誤的道路。
總之,人類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進程,需要按照人類道德的標準合理的成長,同樣,人類更加是自然的產物,要適應、符合自然進化的原理。適度獨立的個性、必要的自我照顧的能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也絕不是一個人能夠超越別人的全部理由。


※教會孩子寬容處事的3個小故事
※萬里長城的修建竟然是因為他的一句謊言
※看武則天后宮的香艷史實
※感動億萬人:父親的家書
TAG:實習律師 |
※拿《小貓釣魚》故事,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習慣
※養生是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
※運動一來能夠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二來還能夠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
※楊子姍的父母怎麼了 楊子姍小時候生活可憐靠自己努力成明星
※不努力的生活千篇一律 努力的人生才能留住幸運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讓大腦更健康
※男人養成這些生活習慣,活得既健康又精緻!
※孩子為什麼反覆生病?——調整生活環境,耐心護理,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是子女的福氣
※在生活中如何健康養生
※女生天生偏瘦,這些生活細節幫你維護自己的好身材
※努力才能選擇想要的生活,否則只能被生活逼著走
※摯友啊!生活不易,如何才能拯救自己
※生活感悟 愛的能力
※即將赴日獨立生活,健康的生活習慣很重要!
※真正的養生是你要喜歡你自己的生活
※簡生活,才是自己的生活
※女子意外發生車禍,喪失正常生活能力,老鼠每天幫忙清理牙齒
※健康生活一定離不開這些生活好習慣
※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