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媽 老井 老門樓

老媽 老井 老門樓

關注「木子越凡」,品味冷暖人生。

老媽 老井 老門樓

文/北風

老媽,老井,老門樓,她們見證著歷史,也是歷史饋贈給我們後人的無價之寶。她們以自己蒼老而堅韌的身軀,傲然挺立在那裡,挺立於我們後人的精神之巔,佇立起了中華民族的無字豐碑!

---作者題記

今年老媽80歲,比老爸小2歲。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今,二老都健在,自然是我們做兒女的莫大的福氣。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我和哥哥妹妹帶著家人或單獨、或結伴都要回老家看望他們。對我們來說,既和父母團聚,享受天倫之樂,又當作一次鄉村休閒遊,心境大好。每次回家,老媽總是和大家一起動手,準備好多好的吃食。恐怕我們吃不好,老媽在飯桌上還是保持她一輩子的習慣,先讓孩子們吃,她親自端菜、布菜,給大的、給小的夾菜,樂此不疲。當兒女的自然習慣了,可已經成家或沒成家的孫子、孫女們,尤其孫媳婦啥的可能有些抵觸,但在老媽眼裡,那都不是事兒,給你夾菜你必須得吃了。等炕上、炕下兩桌孩子們都吃完了,老媽才慢慢坐下來,隨便吃幾口,臉上始終帶著心滿意足的笑容。

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不知怎的,我心裡總有些不是滋味兒。是甜?是酸?是苦?說不清楚。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村裡還沒有聯產承包之前,家裡生活一直很難。四個孩子,就老爸一人掙工分,每年春節前生產隊分紅的時候,我家是分不到錢的。每年秋收之前那倆三個月,沒少聽老媽說:「他爸,去他二舅家借點棒子吧,下頓沒吃的了。」在我的記憶中,即使在最困難的歲月,老媽都能千方百計的鼓搗吃的,讓我們幾個孩子吃飽。好長時間,家裡都有一種習慣,每次老媽總是做兩樣飯,細糧給我們兄妹吃,她和老爸總是吃粗糧。哪怕是中秋、春節這樣的日子,也很少改變這一習慣。我記得很清楚,那時村裡有工作組,各家輪流管飯。於是,農村人的淳樸實在勁兒這時特能體現出來。即使很困難,每家都使出渾身解術,給上面來的人做最拿手的飯菜。老媽做飯好吃在我們那個老街是出了名的,不知有多少年,老媽的侄男個女最喜歡吃她做的菜。輪到我家管飯的時候,老媽自然會大顯身手一番。說是好的飯菜,其實在那個年代,也基本看不到肉的。不管怎樣,也是我們平時很少吃到的。所以,作為最小的兒子,我總要兩隻手緊緊的扒著屋門框,眼巴巴的望著工作組的同志們(一般兩三個人)美滋滋的吃飯,酒是沒有的。這時,老媽總要拉我一把,「不嫌砢磣啊,院里呆著去,給你留了。」工作組的人吃完了,不知啥規矩,在飯桌上撂下幾毛錢和兩三張糧票。沒等老媽把客人送出門,我就飛一樣的上炕上桌,風捲殘雲那些剩下的美味,時不時地還要和哥哥妹妹們爭搶一番。當然,勝利者大都是我。

老院子里的生菜

油麥菜

老媽目不識丁。做閨女時,姥爺家條件是很不錯的。但老媽一天學堂都沒能進,這是後來老媽經常給我們念叨的遺憾的事兒,可她沒有一絲抱怨的意思。讓她感到一輩子最高興的事終於來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大哥在我們村考上了大學。2000多人的村子裡出了第一個大學生,當時是不小的新聞。老媽似乎是被大山壓了多少年,一下得以解脫,笑的多少天合不攏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村裡的老人們最愛講這句老話。接下來的幾年裡,村裡開始包干到戶,二哥小學沒上完輟學後可以做點小買賣掙錢了,大哥大學畢業後在縣城有了穩定的工作,我考上了縣裡重點初中,家裡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直到我也考上了大學,老媽如釋重負,家裡有兩個兒子能夠換了糧本吃上官飯,對生性好強的老媽來說,街坊四鄰羨慕的眼光給她和老爸帶來了太多的自豪和驕傲。

棍棒底下出孝子。可從小到大,我們兄妹四個都沒有被爸媽打過的記憶。說到教育孩子,我不得不提兩個物件:老井,老門樓。

在我家東西兩側不到百米的地方各有一口水井。聽老年人講,這兩口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井底有條暗河,水不斷,常年不幹。老井的水質如同泉水,回味甘甜。那時候,人們的飲用水都要去老井裡挑(擔)。小時候,很調皮的我和夥伴們最愛在老井邊上玩耍,難免有時把樹枝、石塊等投到井裡。每每這時,老媽總會非常認真的批評我一頓,說什麼,那是大傢伙兒吃水的地方,千萬不能往裡面扔東西,要不,會遭天譴的。諸如此類的話,能把我們嚇得夠嗆,再也不敢隨意往井裡扔東西了。稍大點,也就十歲左右的樣子,老媽開始手把手教我怎麼從井裡提水,怎麼擔水。一開始是半桶,慢慢的是一桶。儘管走得很慢,顫悠悠的,到家了,整桶水灑出去半桶。可每次老媽從不慫我,而是在高興的看著我把水倒進水缸里後,輕輕的邊揉著我發紅的肩膀,邊嘮叨,「男孩子,大了,要肯吃苦,要多幹活兒。」其實,因為前面有兩個哥哥的緣故,家裡農活我一直沒幹多少,但老媽教我擔水的活兒,說過的話,深深的烙在了我靈魂深處。

東側老井

西街老井

每次回老家,路過老井旁,我都會不由自主的瞥上一眼,有時會到井邊駐足。井口周邊的石條被歲月磨成了深深痕印,這些痕印是鮮活的,是靈動的,裡面的故事是磨不掉的。井邊都有一個井池,老媽她們經常在井池裡洗衣服,基本是自己親手織的被裡、被面等大件衣物,有說有笑間很快把活兒幹完了,老媽一般都是最麻利的那個人。不僅如此,老媽心靈手巧、熱心腸,納鞋底、做新鞋不在話下,附近的鄉親們大都向老媽要鞋樣、讓老媽裁剪衣服。親戚們過冬的棉衣、棉鞋老媽不知做過多少。「做人要實誠,要像碌碡,要像咱們這兒的井。」老媽直到現在,還經常對我們幾個孩子講她這句「名言」。

老井旁的井池有二三百年歷史

這些年,農村的變化實在太大了。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村裡的新房子蓋得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多。因為一直勸說老爸老媽到縣城跟我和哥哥一起住,老家的房子總也沒有翻蓋。「我和你爸在這兒住習慣了,不麻煩你們」,老媽態度很堅決。於是,老家的老房子、老門樓成了村裡為數不多的「古董級」建築。老爸說,老門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他也記不清是誰建的。但歷經一個世紀的風吹雨打,至今依然完好的挺立在老街上。即使唐山大地震那麼厲害,好多房子倒塌了,老門樓卻毫髮無損。

我家的老門樓

老門樓前有兩塊較大的青石,那是家家門口幾乎都有的。一年四季,老人們都愛坐在門前的老青石上嘮嗑。我記得很清楚,41年前的那個夏天,晚飯後,天氣悶熱的厲害,大人們一反常態,很晚不願意進屋休息。我和小夥伴們沒有了大人的催叫,更是追逐打鬧個沒完。就在那天的後半夜,發生了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唐山大地震。

電影《唐山大地震》招貼畫

唐山抗震紀念館

震後頭兩天,全村人陷入了極大的恐慌,家家在自家院子里或大街上支起了簡易棚。我家也不例外,房子塌了大半,老爸就在老門樓外搭了個棚子,算是臨時生活之地。棚子不大,剛好夠我們一家六口住的。我家隔壁是我本家叫三哥的家,三哥在北京上班,常年不在家。三嫂和兩個不大的孩子這時生活就成了問題。剛生了二胎還沒滿月,她沒有能力搭棚子。「她三嫂,上我們這個棚子來吧,別讓孩子澆著」。記憶中,地震那些日子天一直下著雨。老媽和誰也沒商量,就把她們娘仨請到了我家棚子里。晚上睡覺時,老媽、老爸和我兩個哥哥就頂著雨布、靠在棚子外面睡。「媽,我妹誰管啊」。我兒時記事算比較早的,老媽那時候生小妹才過滿月啊。「沒事兒,我就在外面,聽到聲兒我就進去,你快睡吧」。震後第三四天的樣子,村裡大喇叭廣播,說是要來大洪水,各家各戶趕緊搬到山上去。老爸老媽就噼里啪啦把老門樓前的簡易棚拆了,到北山上搭了一個更簡易的小棚子。自然,三嫂她們娘仨也跟著我們「搬了家」。沒辦法,這次輪到不足六歲的我,在山上的棚子外面和兩個哥哥跟老爸老媽一起住了兩三個晚上。窩棚里,感覺得到,她們娘仨和小妹睡得挺香的。

震後簡易棚(來自網路)

兒時的記憶是模糊的,但又好似很清晰、很深刻,不容易抹去。稍長大以後,有一次我和老媽坐在老門樓前的青石上嘮嗑。「媽,為啥地震那時候你非得讓他們住咱們窩棚啊」。「這事兒你還記著呢,我早忘了」,老媽輕描淡寫,摸了摸老門樓上的青磚,「做人啊,得厚實,吃虧是福」。吃虧是福?學著老媽的樣子,我也摸了摸老門樓,似懂非懂。

唐山大地震今年41年了

現在每次回家,我都要情不自禁的摸一摸老門樓,在門樓前的青石上坐一坐。時光流轉,歲月滄桑,老門樓就像一個世紀老人,幽遠深邃,蒼勁挺拔。

老爸老媽精神矍鑠

作者簡介:北風,一名高級教師。愛好詩文、朗誦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子越凡 的精彩文章:

何梅//書香一瓣

TAG:木子越凡 |

您可能感興趣

老門東,老浦口……
老門潭雙龍廟故事
凌霄又滿老門東
街頭創意繪畫,這才叫老門大開!
中國古老門,寧靜之美
父女情深,萌爸為女兒堅持作畫1000天:辣出眼淚的老門東柴火餛飩
老門窗、新生活、大氣場
旅遊衛輝嚴光街,消失了一半的老街,這裡的老門還留存著過去的記憶!
十二星座老門東遊玩指南,請對號入座!
前瞻:米爾納又要客串右後衛了!水晶宮四旬老門能擋得住利物浦?
老年間,乞丐有個「三老門」,這一門有個絕活,令人又怕又憐
記憶中的老門墩,獨特的中國味道!
阿根廷老門神力挺梅西 他就是我們呼吸的空氣 球隊不能沒有他
埃及老門將:三場小組賽都輸了,想向本國人民道歉
小組墊底!埃及遭絕殺1-2沙特 薩拉赫破門老門將撲點
中式美學——「宅,所託居也」 看老門墩,知這藏著的秘密!
在老門東遇見莫奈與達·芬奇
全英最老門將年近八旬,手指患關節炎仍無退役計劃
布馮宣布季末離隊 回顧不老門神斑馬軍團17載傳奇生涯
C羅意甲首秀遭零封,多次射門難奈39歲老門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