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第五座南極站定址羅斯海難言島 2022年建成

中國第五座南極站定址羅斯海難言島 2022年建成

隨著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極考察隊凱旋,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選址工作畫上圓滿的句號。為什麼要建新的南極站?新站選址背後有哪些故事?南極科考未來如何發展?怎樣實現從南極大國到南極強國的跨越?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海洋局的有關專家。




即使建造有難度,但只要科考意義大,就不怕困難

圍繞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的選址,科學家曾展開過長時間的調研和熱烈的討論。


南極大陸面積約有138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現有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分別位於西南極喬治王島、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和南極冰蓋的中心,相距數千公里。第五座考察站應該落在哪兒?科考家將目光投向了羅斯海地區。


羅斯海是南極大陸所有邊緣海里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灣頂緯度高達南緯78度左右,離南極點很近。目前,中山站所在的普里茲灣灣底約為南緯70度。區區8個緯度,科考價值卻可能有很大差別。據專家介紹,在西南極,長城站區域生態系統活躍,更適合開展亞南極生態監測和研究;在東南極,中山站區域是觀測研究南極冰蓋演化過程、南極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之地,也是開展高空物理、地質學、地球物理等學科工作的優良位置;而地處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則匯聚了冰芯科學、大氣科學和天文科學等學科的前沿領域。


「萬物生長靠太陽,越往南,光照越少,天氣越冷,自然景觀和生態狀況越特殊。」國家海洋局專家介紹說,羅斯海區域與我國現有四個考察站所處的區域不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能夠帶來差異化更強的科考價值,是對我國現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補充,應該投入更強大的綜合科學觀測力量。

確定大致範圍後,科學家和工程規劃者卻發起了愁。原來,經過對大量文獻、地圖和遙感信息的研究,羅斯海沿岸布滿了密集的保護區和管理區,已有美國、紐西蘭、義大利、韓國等國建造的多個考察站。在現有南極環境管理制度下,後來者既不能把站建在保護區里,也很難建在別人已有的管理區內,適合建站的地方不多了。


「這裡是人類開展南極科考歷史最悠久的地方,也是人類最早登陸南極大陸進入南極點的地方。發達國家站住腳後,紛紛在其活動範圍內執行嚴格和完善的環境保護措施,所以設立了眾多保護區和管理區。」專家說。


幾經尋覓,中國的科學家終於在羅斯海西岸發現一處可供建站的區域——難言島。新的難題又出現了。由於緊鄰橫貫南極山脈的一處缺口,隨著冰蓋穿越缺口流入羅斯海,難言島自然條件變得極其惡劣,「盛產」超強、超干、超冷的風。自第二十九次隊開始觀測以來,科考隊設立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就被狂風掀翻過兩次。儘管自然條件越獨特往往意味著科考價值越大,但這確實又會給工程建設帶來巨大的挑戰。


「在衡量工程難度和科考價值時,我們的一致想法是,即使建造有難度,但只要科考意義大,就不怕困難。」專家介紹說,最終大家拍板:就是這裡了!


從第二十九次隊首次進行選址工作開始,到第三十三次隊圓滿完成選址收尾工作,科考人員付出了長達五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儘管過程曲折,但毫無疑問,中國第五座考察站的誕生,將為中國人更好探索南極打下堅實基礎。

「選址完成,將進入新站的審批程序和建造階段,新站計劃建成常年越冬站,為此我們要進行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如果一切順利,預計最快2022年建成。」專家解釋說。


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必須佔據先發優勢


未來中國還要建多少座南極考察站?


目前喬治王島和羅斯海地區,是科考站主要「扎堆」的區域。「這只是一種相對密集。放眼全南極地區,科考站的數量依然很有限。可以說,南極還是人類觀測數據最匱乏的地區。『最匱乏』不僅體現在空間分布的奇缺,還體現在觀測的時間尺度非常短暫,也就百餘年。」專家認為,只要國家戰略有需要,國內科研有需求,就要把科考站建造下去。「而且中國作為大國,也應在涉及南極的國際治理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提升南極科考的整體實力,建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從1985年建立長城站起,中國已經初步建成南極考察基礎設施體系,建成涵蓋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國家南極觀測網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滿足南極考察活動的綜合保障需求。同時,南極考察也從西南極的南設得蘭群島區域拓展至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和普里茲灣區域,再進一步延伸至南極內陸冰穹A區域,考察活動範圍和領域持續拓展。

「30多年來中國南極科考的最大成就,是我們從到了南極能夠生存、在站區附近觀測採樣,漸漸成為有能力到自己感興趣、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區域活動。」專家說。


「南極是稀缺資源,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必須佔據先發優勢。」專家說,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新發現和新突破,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國際視野、保障條件和充分的觀測技術手段。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冰蓋演化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與我們優先到達冰蓋區域密不可分。「在南極的所有科學家都承認,內陸冰穹A地區是科學考察的天堂,但目前只有中國能在這裡集中建站,這是令很多外國人欽佩的。」


「能力建設不能止步。只要有中國人去南極,就必須有相應支撐,這種支撐越大越好。同時,我們的能力建設也在逐步轉變,向能直接和國家需求掛鉤的問題靠攏。」專家舉例,比如南極海域觀測不夠,就要多發展極區海洋調查船;氣象觀測不夠,就要多建造觀測站點,還要大力發展遙感等手段對地觀測。「只有充分通過現有技術和研發新技術,實現對南極更大範圍、更綜合、時間序列更長的研究,才能去回答更多重大的問題。」


起碼要具備到達能力、存在能力、國際影響力、領導力、利用能力等五種能力,才算南極強國

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到2016年南極科研項目投入為3.1億元,是1985年到2000年的18倍。中國科學家在南極科研領域發表的《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數量從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目前位居全球前10位。


「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一支門類齊全、體系完備、基本穩定的科研隊伍,在南極冰川學、空間科學、生物生態、氣候變化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對整個南極的總體認識也在迅速加深。」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我們還要不遺餘力地推動南極科研由單一學科向跨學科綜合研究發展。」專家說,相比美國、俄羅斯等南極科考強國,中國南極科學研究的系統性還有待增強。南極科學研究最大的特點是各國的同步性很強。美國的南極科學研究是目前水平最高、學科最全、最前沿性和最綜合的,涵蓋全球變化科學、地球演化歷史、生命科學、日地整體行為、天文觀測等眾多研究領域。


在專家看來,系統性不夠強,往往會導致一次科考只解決某一個階段性問題,成果容易碎片化,即使有「高峰」也只是孤零零的「高峰」。當試圖回答全人類關心的重大問題和國家關心的需求問題時,就明顯不夠用。「只見問題、不見學科,勢必影響南極科研的長期發展。南極科考是實驗科學,靠持續性的積累,需要幾代人去努力。」


我國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十三五」期間,國家海洋局重點實施的「雪龍探極」工程,就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需求來進行南極業務化建設。「『雪龍探極』工程里所有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是簡單的『鋪攤子』,而且是為了長期、持續地開展業務化工作。」這位負責人說。


「想要回答氣候變化、人類可持續等問題,學科必然要走向交叉。任何一個單獨學科都無法實現。『雪龍探極』工程就是把不同學科連接起來,集中應對國家需求和人類命題。」專家說。


怎樣才算南極強國?在專家眼中,起碼要具備5種能力。第一是到達的能力,其次是存在的能力,此外還要有國際影響力、領導力,在南極全球治理體系中擁有發言權,最後是對南極的利用能力。


「國家對南極事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大家幹勁十足,都有信心早日實現從南極大國到南極強國的跨越。」受訪專家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nbeta 的精彩文章:

2年半隻賣16輛車 這家公司卻獲馬化騰劉強東投資
科技股大跌潮在全球蔓延 騰訊開盤跌2%
媒體:不進高考工廠 一些孩子就要進富士康過餘生
黑莓新機屏幕脫離,製造商TCL通信表示不背鍋

TAG:cnbeta |

您可能感興趣

第二艘11711型登陸艦「彼得·莫爾古諾夫」號將於2019年交付俄羅斯海軍
俄羅斯海軍重返世界巔峰!開建7萬噸核航母,2027年服役
俄羅斯海軍新型兩棲攻擊艦隻有8000噸,中國在建075超3萬噸
1984年威尼斯海灘的老照片
俄羅斯海軍第2艘22350型護衛艦將展開試航
俄羅斯海軍首艘22800型導彈艦入列
俄羅斯海灣現海洋「巨獸」 長成後長21米體重可達100噸
伊朗6000反艦導彈封鎖海峽 俄塔爾圖斯海軍基地12艘戰艦到位 美軍成瓮中之鱉
2019年俄羅斯海軍將獲得第一台俄國產船用燃氣輪機
俄專家:俄羅斯海軍必須購買中國054A,起名054R
伊朗6000枚反艦導彈啟動 8艘大輪船準備鑿沉 封鎖霍爾姆斯海峽24小時完成
好起來了?俄羅斯海軍首艘兩棲攻擊艦2021年開工
美國海軍EP-3E再度抵近偵察,距離俄羅斯海岸線只有45千米
2019年中國海軍國際閱艦式:代表俄羅斯海軍未來的戈爾什科夫
俄羅斯海軍:2019年欲裝兩核潛艇 造數艘柴電潛艇
陸戰戰術的海上預演:1340年斯魯伊斯海戰
俄羅斯海軍最大新艦終於服役:排水量5000噸 造了足足12年
俄羅斯海軍最大新艦終於服役: 排水量5000噸 造了足足12年
俄羅斯海軍將從2023年開始接收「鋯石」高超聲速導彈
俄羅斯海軍2018飛行大賽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