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事消夏筆記二
現實生活中,我的工作是尋找屬於當代的故事,它們正在發生,凝聚活著人的目光,新奇、現代又熱鬧。至於那些早已發生過的,消亡在故紙堆里的人和事,因為已經發生,也就顯得無足輕重。
每個時代都發生著千百個故事,每個人也有千百個故事,喜怒哀樂魑魅魍魎,所有的感受、經驗和道理,都可以在正發生的故事中找尋,實在不需要求助古人。就好像又一年的夏天來了,對於酷熱的體驗,我們也不需要求助於上一個夏天的經歷。一個夏天覆蓋另一個夏天,越是久遠越是如此,既然對此視若當然,那麼所謂思古,也就沒多少意義。但不由自主,我還是著迷那些消逝了的東西。我承認談不出它們的價值幾何(歷史學家可能不同意這一點,對他們的解釋我也不大相信),想到今日的故事總有一天會如過去的故事:消逝、無足輕重不足掛齒,想到過去的人,他們的苦痛或者哀樂,過去就永遠過去了,想到殊途同歸的命運,我就被一種冷酷的永恆所吸引。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歷史中的霸主,春秋時的晉文公。當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的時候,他的父親逼著他的大哥自殺,然後又派兵來追殺他。他被父親派來的宮廷閹人提著劍追,沒命似得翻牆逃跑,閹人的劍差一點就斬到了,割下了他的一片衣襟。由此公子重耳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史,他等到了父親去世,繼位的是三弟,三弟也要殺他,他又等到了三弟死去,然後是三弟的兒子繼位,他殺死了侄子,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國公的位置。我們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殺人史,對此也是無法可想。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公子重耳,而是另一個人。當公子重耳流落到狄國時,這是他生母的國家,狄國為他娶了一位妻子,我們只知道她姓隗,因為她並不是什麼貴人家的女兒,而是戰俘。是狄國討伐敵人,破家滅族後獲得的戰利品。我不知道春秋時的規矩,這是否代表狄國對重耳,這位落難的公子也不大重視。重耳要離開了,狄國是小國,對他的權力之路帶不來什麼幫助,他要去齊國,見當時的霸主齊桓公。他沒想過要帶這個女人一起走,可能是流亡的經歷讓他形成了冷漠的個性,重耳說,「你等我二十五年。」女人讓他放心,「二十五年後,我墓上的柏樹也森森然了吧。」她笑著告訴眼前人,「但我會等你的。」
可這不是一個古典的愛情故事。一到齊國,齊國就為他新娶了妻子,等到三弟去世,公子重耳成了王位最有力的繼承人,更多的大國向他拋出橄欖枝,在秦國,秦穆公一次給他娶了五個女人,其中一位成了他的正式夫人。當晉文公最終登上王位時,他已經六十二歲了,他只在位九年,九年中他一直孜孜不倦討伐那些在他流亡時對他不敬的國家,逼著他的敵人自殺。歷史再沒有談及那個姓隗的女人,我們不知道晉文公是否在成就霸業的間隙去找過她,也不知道身為戰俘的她,是否曾在異國思念故土家園。當然,如今這些都沒意義了,他們都已化為塵土。
第二個故事關於勇氣和決心,和它們化為虛無的命運。故事發生在安史之亂時,盛唐一夜間陷入亂世,生民離亂,叛軍攻陷長安,殺人盈野,卻在南下時,被擋在了黃河邊的一座孤城下。叛軍遮天蔽日,多達十三萬,孤城守軍卻不過數千疲敝之卒,包圍之中,他們吃完了存糧,吃光了戰馬老鼠腐草。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南霽雲的軍人,他冒死從城中突圍尋求援軍,找到了擁兵自守的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賀蘭對他的求救不置可否,卻愛惜他是一員猛將,帶著他參加宴會,請他欣賞歌舞,讓他安心待在這個安全的地方。南霽雲心中凄切,知道沒有了賀蘭的援軍一切將無可挽回,他慨然拔刀斷一指,鮮血淋漓流於桌下,以示自己身為武者的決心。他要一個人回到孤城,在馳馬離去時,他從馬上反身,引弓射箭,一箭射中城邊磚牆,箭矢入磚牆近半,他指天發誓,「吾歸破賊,必滅賀蘭。」但歷史並不會對英雄好一點,孤城最終還是陷落了,南霽雲城破被俘,在亡城之下頭顱滾地。
前兩個故事中的人物,無論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是歷史的弄潮兒。但歷史裡更多的是普通人。第三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一個普通的女孩,我們叫她黃姑娘,只有十六歲。她和母親、家人一起生活。如果說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生活在南京,在她五歲那年,太平天國的軍隊乘江而下佔領了這座城市,他們於是成為了叛軍的子民。黃家大概沒什麼選擇,清軍很快包圍了南京,圍城的戰爭十年都沒有停息。直到她十六歲這年,天王去世,清軍用火藥炸塌了城牆,南京陷落。一個士兵衝進了家門,在院子里殺死了她的哥哥、嫂子,在房間里殺死了她的母親和幼弟。士兵把她綁在馬背上,作為戰利品,他要帶她回湖南的老家,做他的妻子,戰爭結束,是時候放下屠刀回鄉過正常的日子了。他們離開了這座陷入血與火的城市,一路朔江而上,歇息在一間離士兵家已不太遠的客棧。可能是即將回家的喜悅讓士兵放鬆了警惕,可能是他不覺得一個十六歲的姑娘能做什麼,他沒有再綁著她。這天夜裡,黃姑娘顫抖著用士兵的刀劍殺死了熟睡中的士兵,然後她點亮油燈,在寂寞的夜色下,將自己乖劫的命途寫在了一張信紙和一條帛帶上,她把帛帶貼身收好,將信紙貼在客棧的牆上,時光所剩無多了,天色漸白,她懸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謂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消逝的故事大全。後者覆蓋前者,又被更後來者像蝗蟲一樣吃掉。其中的對錯是非我不知曉,但結局都差相彷彿。但我不想太過悲觀,因而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和解的。一個大宋朝的屢試不第的舉人流落西域,不小心捲入了官軍和西夏軍隊的戰爭,他九死一生終於來到敦煌。彼時,敦煌文化昌盛,篤信佛教,正在城外沙丘上鑿窟禮佛。舉人在敦煌度過了一生中難得的平靜日子,但平靜轉瞬即逝,戰亂還是逼近了這座城市。在城破前,舉人和僧侶一道將寺廟裡的經卷藏進鑿好的佛窟中。千百年後這些經卷才被偶然發現。舉人也在佛窟中留下了一張記載他的乖劫命途的信紙,「維時景佑二年,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雲寺比丘等搬移聖經於莫高窟,而罩藏壁中,於是發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一卷安置洞內。伏願龍天八部,長為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我想,所有關於歷史、時光、與人的和解,都在這個故事裡了。雖然,以上四個故事,只有這一個是假的。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點擊展開全文


※朝游復夜遊 明月在江頭
※褚遂良楷書之變
※你要奼紫嫣紅,還是青梅煮酒?
※野塘蜻蜓飛 蟬響螳螂急
※落花時節又逢君
TAG:三聯生活節氣 |
※六爻筆記之七步測事法
※台灣筆記本男孩:只能記起五分鐘內事情,記憶生活全靠寫筆記
※怪奇筆記:腦袋旅行記
※七月筆記 散記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二
※春夏「時裝」筆記
※板浦筆記|老巷往事
※觀鳥筆記——栗鳶
※假日筆記之二
※讀書筆記——《夢中的歡快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
※《失蹤筆記》
※讀書筆記 陰陽一調百病消
※通史筆記之清朝篇·十二
※如何用電腦記筆記
※命理知識學習十八條筆記記錄
※故事號 · 魔力筆記本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三
※散文之青春筆記
※行測筆記 每日常識一記
※紙唬 記筆記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