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祖法匯: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印祖法匯: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由是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維何?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凈。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眾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禪以修持,則即眾生之三業,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又恐宿業障重,或不易轉,則用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guǒluǒ)之祝螟蛉(mínɡlínɡ),曰似我似我,七日而變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系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

須知律為教禪密凈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凈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凈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凈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故《華嚴·入法界品》,善財蒙普賢加被開示,已證等覺,普賢乃令發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復以此普勸華藏海眾。而《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人,蒙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但數聲,即便命終,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觀此,則上自等覺菩薩,不能出於其外,下至逆惡罪人,亦可入於其中。其功德利益,出於一代時教之上。以一代時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凈土法門,未斷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帶業往生,已斷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常途教道,相為並論也。以故《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悉皆顯闡贊導,普勸往生。

迨至大教東來,遠公大師,遂以此為宗。初與同學慧永,欲往羅浮,以為道安法師所留。永公遂先獨往,至潯陽,刺史陶范,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歲也。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浸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為創寺于山東,遂號為東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遠公乃與緇素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劉遺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師,亦預其社。永公居西林,於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則其人可思而知也。當遠公初結社時,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屬法門龍象,儒宗山斗,由遠公道風遐播,故皆群趨而至。若終公之世,三十餘年之內,其入蓮社而修凈業,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則多難勝數也。

自後若曇鸞,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曇鸞著《往生論注》,妙絕古今。智者作《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深明諦觀。道綽講《凈土三經》,近二百遍。善導疏《凈土三經》,力勸專修。清涼疏《行願品》,發揮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說《四料簡》,直指即生了脫之法。自昔諸宗高人,無不歸心凈土,唯禪宗諸師,專務密修,殊少明闡。自永明倡導後,悉皆顯垂言教,切勸修持矣。故死心新禪師《勸修凈土文》云:「彌陀甚易念,凈土甚易生。」又云:「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凈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真歇了禪師《凈土說》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凈業者,得非凈業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凈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證入。」長蘆賾禪師,結蓮華勝會,普勸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賢普慧二菩薩,夢中求入勝會,遂以二菩薩為會首。足見此法,契理契機,諸聖冥贊也。

當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師,住持浙之昭慶,慕廬山遠公之道,結凈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歸依,為之倡導,凡宰輔伯牧,學士大夫,稱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餘人,其沙門有數千,而士庶則不勝計焉。後有潞公文彥博者,歷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平生篤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專念阿彌陀佛,晨夕行坐,未嘗少懈。與凈嚴法師,於京師結十萬人求生凈土會,一時士大夫多從其化。有頌之者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壽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際,則有中峰,天如,楚石,妙葉。或為詩歌,或為論辯,無不極闡此契理契機,徹上徹下之法。而蓮池,幽溪,蕅益,尤為切摯誠懇者。清則梵天思齊,紅螺徹悟,亦復力宏此道。其梵天《勸發菩提心文》,紅螺《示眾法語》,皆可以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學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誰不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乎!

自後國運日衰,不暇提倡,法運亦隨之而衰,至咸同時,兵災四起,哲人日稀,庸流日多。儒者唯奉韓歐程朱闢佛之說,以為至理名言,而不知佛法包括群聖之薪傳,發明當人之心性,其妙義微言,功德利益,有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者。以故悉以毀滅佛法為志事,不肯讀誦受持,保護流通,致令佛法,一敗塗地。譬如小兒,見摩尼珠,不但不加保重,尚欲毀而棄之。至光緒末,廢除舉業,大開遊學之端,凡天姿高者,悉以博覽為事,所有各種學理,皆不足以饜飫其心。唯佛學幽深宏博,無妙不備,真俗互資,空有圓融,從茲群相研究,而修習焉。

《禮》云:「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今既知其旨,知其善矣,豈肯將此無上心法,讓古人獨得,而自己與一切同人,皆不得乎?是故研究會,居士林,念佛社,素餐會,各處建設。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者,日見其多。譬如窮子,自迷家鄉,一旦得人指示,當即直求歸路,斷不肯仍舊循乞,孤露他方也。

青蓮寺由黃谷法師開山以來,固為凈土一大道場。其形勢雄偉,實為廬山第一勝地,以故千數百年,道風不墜。經洪楊之亂,悉成劫灰,以法門式微,無人恢復,竟成荒山。妙培大師,出家以來,即以凈土為宗。擬欲以即生了脫之法,普利同人,特往紅螺,熏修數年。今春遊廬山,深慨遠公之道,無人振興。於世道人心,殊失裨益。至青蓮寺基,見其形勢,若蓮華然。而復前臨三疊之瀑布,後倚五老之雄峰,左右則有獅子象鼻二峰,以為護衛,殆天造地設一凈土道場。不忍永令湮沒,遂發願恢復,以宏蓮宗。乃與上海諸大居士商榷,幸得均示同心,故先建立數間殿堂,以為修持之地,至於寺之全體齊備,須待龍天感應,非今所急。為今之急務者,開蓮社以行道耳。

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蓋取其二澤相併,彼此互益之義。又聖人以朋友列於五倫者,蓋取其勸善規過,如二月互照,扶危保安,如兩手相援之義也(友,古作[又/又]。又,手也,今文變又作耳)。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抉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凈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咸以結社為倡導。即身有職業,不能親預,但依社章修持,待開會日,或親往,或函告,明己修持之勤怠,利益之大小,亦與預修,相去不遠,以心冀社友,不敢怠荒故也。

須知佛法,原不離世間法,凡諸社友,必須各各恪盡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仆忠等。又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不餐葷酒,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自利利他,以為己任。如是則基址堅正,堪受法潤,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實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以故設種種法,妝點粉飾,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稱讚於己。其心行已污濁不堪,縱有修持,亦為此心所污,決難得其真實利益,此所謂好名而惡實,為修行第一大忌。倘具前之所當行,無後之所當忌,則於世間則為賢人,於佛法則為開士。以身率物,由家而鄉,由鄉而邑,以至全國,及與天下。則禮義興而干戈永息,慈善著而災害不生,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願見者聞者,同皆發起倡導,則幸甚幸甚。所有簡章,開列於後。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願往西方 的精彩文章:

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
如何解決現前的生死問題
做父母、做老師的人,把這三個根落實,這個功德大了!
蓮池大師法語:人虎傳
印祖法匯: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

TAG:同願往西方 |

您可能感興趣

米芾書法《望廬山瀑布》欣賞
成親王楷書欣賞《廬山草堂》
明朝書法家、篆刻家、藏書家豐坊《李白廬山謠》
永瑆《廬山草堂》楷書精品
成親王楷書精品——《廬山草堂》
成親王楷書精品——《廬山草堂》
閱讀與欣賞 介紹李白詩《望廬山瀑布》《獨坐敬亭山》
皇十一子成親王楷書欣賞《廬山草堂》
成親王楷書節錄《白居易廬山草堂記》賞
寶貝跟我學古詩——《望廬山瀑布》
豐坊行書欣賞《李白廬山謠》
吉祥雲集——廬山鐵佛寺
賞析: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雅坤主播閱讀與欣賞節目 介紹李白詩《望廬山瀑布》《獨坐敬亭山》
廬山東林寺夜懷
廬山東林寺,阿彌陀佛道場
漢橋話畫:沈周《廬山高圖》描繪廬山風景山水畫
廬山東林寺佛七閉關記(一)
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發源地及祖庭:廬山東林寺
趙孟頫楷書《廬山草堂記》,二王之神韻,北海之風姿
古詩|望廬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