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關,平民化的小商業敢與十三行海外貿易爭輝
荔灣故事
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
荔灣,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講了兩千多年。
荔灣故事,如涓涓細流,隨千年花地到親水荔灣,流淌過彰顯「十三行」鼎盛商貿文化的時期,流淌過「白鵝潭」商圈變遷的歲月,流淌到走向世界仍保留西關風情的新時代,經久不息。
荔灣故事,保存了嶺南文化特色的歷史印記和風土人情,傳播了一代代荔灣人的難忘回憶和民俗觀念,雕刻了廣府粵韻文化底蘊中奮發向上的荔灣精神。
荔灣故事好講,粵劇童謠白話文道不盡,講好荔灣故事,從《粵韻荔灣》到《商海荔灣》,從《千年花地》到《親水荔灣》,我們每周不見不散。
商海荔灣
十三行繁盛時期的西關,
平民化的小商業與海外貿易相比毫不遜色。
荔灣的小商小販與豪商巨賈在同一條街上做生意,
小小的街坊生意,
也能做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今天的「商海荔灣」故事,
小荔帶大家看看
西關的「小小貨攤日月長」是如何做到的。
許多人以為,十三行地區既然是中國的外貿中心,夷館林立,萬國旗飄,一定充滿異國情調。其實,廣州人從不會刻意營造什麼「異國情調」的,相反,他們會盡量保持自己的生活傳統,只有在廣州,涼茶才敢於與荷蘭水(汽水)正面硬撼,爭奪市場;也只有在廣州,番菜(西餐)的牛扒會被小販挑著沿街叫賣。
繁盛時期,十三行街區萬國旗飄,但也保持著自己的傳統生活。
那時的西關,雖號稱「天子南庫」,但平民化的小商業卻活龍鮮健,與海外貿易並存,甚至有互相爭輝之勢。美國商人亨特描寫他在十三行看到的場景:「一些沿街叫賣的小商販也喜歡麇集在這裡做些小本生意。這些小商販有賣咸橄欖、賣花生、賣糕點、賣茶水、賣粥的,還賣許多其他吃的喝的東西,但是沒有賣比茶更烈性的飲料。」([美]亨特《廣州番鬼錄》)相信對許多老廣州人來說,這樣的街景並不生疏。
大英博物館藏清代外銷畫:賣雜貨手巾的小販。
西關商人重信譽,
明代就有商品「三包」
熙熙攘攘的街頭,小販的唱賣聲此起彼伏,這邊在唱:「仁棯王,仁棯王,砂屎嘅仁棯王,買番個仁棯王,一粒嗒真下……」那邊也在唱:「良鄉風栗,新鮮炒熟,剝殼九里香,食落百日味……」你唱我和,就像一曲充滿市井風情的南粵樂韻,飄蕩於河涌縱橫的西關上空。豪商巨賈與小商小販在同一條街上做生意,大有大做,小有小做,互不歧視,互不排斥。百萬富翁也和平民一樣吃街邊小食。這就是廣州人的性格,也是荔灣商業的傳統。
大英博物館藏清代外銷畫:賣薄餅的小販。
俗話說:「經商三件寶,人緣、門面、信譽好。」西關商人深諳這種經商訣竅,秉持信譽至上的原則。早在明代,就有人寫文章盛讚廣州商人的誠實:「廣城貨物市與外江人,有弊惡者,五七日持來皆易與之,非若蘇杭間轉身即不認矣。」(葉權《游嶺南記》)今天很多商家還做不到的商品「三包」(包修、包換、包退),西關商人在明代就已普遍實行了。
做街坊生意知根知底,
方能「無詐無虞」
西關民居密集,長街短巷,縱橫交織,傳統的竹筒屋、西關大屋、騎樓、西式洋房,在這裡都可以找到,而且不分畛域,從「大住家」(富人大戶)到貧民的各式人等,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在一條青石板巷中出入。腰纏萬貫的洋行買辦、紅透半邊天的粵劇名伶、豬欄雞欄的賣手、在巷頭賣咸酸的阿婆,可能都是左鄰右里,低頭不見抬頭見。
大英博物館藏清代外銷畫:賣豆腐花的小販。
每條老街都有屬於自己的雜貨鋪、藥材鋪、涼茶鋪、醬料鋪、糧油店、小食店、泡水館,人們都習慣於「落街買嘢」(下樓買東西),許多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必遠行就可以在街內解決。做的都是街坊生意,來「幫襯」的老街坊,熟口熟面,知根知底,當然也就「竟街兼巷無詐無虞」了。
我們依稀還記得,西華路尾那家副食品店,散裝的豉油、老抽、陳醋、白醋,用大玻璃瓶盛著,層層疊疊擺在貨架上,每隻瓶子外都掛著一隻竹製的筒形勺子,不論你買一斤豉油,還是五兩白醋,還是三兩五加皮,店員用勺子一舀,總是不多不少,錙銖無誤,簡直是神人也。哪家小孩來買生抽,一時忘了該買多少,店員會說:「是半斤吧,你家每次都是買半斤的。」買五柳菜的小孩,若在路上偷吃,他還沒回到家,媽媽已經從街坊那裡知道了,正叉著腰在門口等他呢。
今天在上下九步行街仍可看到叫賣雞公欖,喚起人們對往昔的記憶。
小小門面,為何名聲賽大公司?
在荔灣,很多名店老鋪,其實門面都不大,毫不起眼,與今天動輒幾萬平方米的超級大公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有些慕名而來的顧客,不禁暗生驚異,這麼小的門面,怎麼當得如此隆赫的名聲?但它們在街坊中的口碑,確實歷久不衰,能夠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佔一席之地,憑的就是一份誠意與用心。
粵劇大師薛覺先、馬師曾也是順記的常客。
順記冰室便是這樣的一家小而珍的店鋪。從經營模式而言,它只能算是家庭式的小店,第一代老闆呂順是廣東高鶴人,小販出身,漂洋過海,在泰國跟親戚學得一手制雪糕的手藝,1930年代初在香港經營冰室,香港淪陷後搬回廣州,在寶華路十五甫開了一家順記冰室,開張時店鋪面積只有13平方米。
廣州夏日炎炎,幾十年前的街頭,處處可見冰室,今天再看,還有幾家存在?但順記冰室一開就開了近八十年,竟然愈開愈旺,名氣愈來愈大,自然有它的道理。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幾十年如一日以客為先和用心經營。
順記人氣最高的是椰子雪糕,1956年被評為廣州名牌食品之一。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街邊店鋪的小食,大都不太講究衛生,但順記從一開始,就把清潔衛生作為自己的特色之一,在店堂內擺一座「企爐」,常煮著一鍋開水,為的是當著顧客的面消毒杯碗;所有店員的圍裙都要求每天換洗,所有桌椅櫃檯都要擦得一塵不染。店內安裝了兩把吊扇,三把座扇,還有一台收音機播放音樂,務求讓顧客感覺舒適,所以吸引了一大批回頭客,粵劇大師薛覺先、馬師曾也是順記的常客。
做什麼生意都要用心去做,這是成功的不二法門。有人說,不就是做雪糕嗎?你把雪糕做得會開花,也就是雪糕而已。然而,會開花的雪糕和不會開花的雪糕,在顧客看來,就是不一樣。順記做雪糕,用心之細、用情之深,從這個細節可以略窺一斑:他們做的梳打雪糕,要求送到顧客面前時,還能聽到「沙沙」作響,並有氣泡濺起,顧客低頭吃時,要有氣泡濺到臉上,使人有銷魂感覺。唯有這樣才算達到標準,絕不能有半點馬虎。
西關小店生命力旺盛。
把街坊生意做成錦繡文章
在寶華路、多寶路、如意坊、和平路、花地灣,各式各樣的小店鱗集毛萃,店面不大,裝修簡陋,好像總是冷冷清清,店主不是閑坐門前與街坊聊天,就是沏一壺清茶看報紙,對有沒有生意,似乎安之若素,全不介懷,讓人不禁想起孔子的那句話:「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也許旁觀者會驚奇不已,這些小店是怎麼維持的?但幾百年來,他們就是這樣維持下來了。
榮華樓是荔灣區為數不多的一直營業至今的老式茶樓。
把小小的街坊生意,做成一篇錦繡文章,做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豈是偶拈詩筆,可以一揮而就?如果要說文化,這就是文化了,這就是中國傳統禮樂精神的最佳體現了,所謂君子之道,見於細處,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誰敢說這些街坊生意在商業史上的位置,不能和十三行的富商們平起平坐呢?
作者:葉曙明
(原文略有刪減)
【編輯 橙子魚】


TAG:廣州荔灣發布 |
※老西關地區的一道傳統美食牛雜的製作工藝,有益於健康的絕佳食品
※西府老街——陝西關中的民國記憶
※陝西關中皮影-陝西關中地區民間藝術
※陳尚勝:澳門模式與鴉片戰爭前的中西關係
※風情西關添新秀,來一場「鸚鵡螺的 奇幻之旅」
※西班牙駐華大使:期待中西關係的大廈更加堅固
※西關村:「城中村」的新氣象
※這幾樣東西關乎寶寶的口糧健康,寶媽可別輕易忽視
※戰國末期的一場烏龍的間諜活動,卻造就了陝西關中的天府之國!
※小西關,北大關……天津帶「關」的地界兒,原來是這麼來的!
※關隴集團|北魏時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
※淄川西關大橋最新進度來襲
※一邋遢乞丐潛入清華抱走一菜罈子,裡面的東西關乎著國家安危存亡
※關西關西關西 來吃啦
※濱河東路水西關街口南北雙向路面變形、下陷
※盛世下的憂患:中西關係視角下的康雍乾盛世
※陝西關中西部發現唐代壁畫墓 為濕壁作畫
※武勝太極湖畔有一座東西關釣魚城,可容數千人同時垂釣
※高情商!蘇亞雷斯接受採訪談與梅西關係 最大願望令人動容
※中國駐法大使翟雋表示 中法關係引領中西關係發展 未來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