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大事者不糾結——曾國藩

成大事者不糾結——曾國藩

本周起,每周推送一章節由王建軍教授編輯出版的曾國藩書籍——成大事者不糾結

用靜心摒除「妄念」

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有很強的「靜」的色彩,幾乎每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都曾 在「靜」字的基礎上立論。《周易》中說:「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禮 記·樂記》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說: 「致虛極,守靜篤。」孔子說:「仁者靜。」「靜」之一字,蘊含著奧妙無窮 的人生真諦和成功謀略。

諸葛亮最早體悟到「靜」字的妙用,因此在《誡子書》中,他諄諄告誡兒子, 無論修身、立志、治學,都要以「靜」為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 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 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這段話中,諸葛亮提出了「靜以修身」的概念。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更進一步提出了「主靜」說。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天地誕生之前的「無極」本來就是靜的,因此人的本性也是靜,只是由於後 天染上了「欲」,才破壞了「靜」的狀態,只有通過「無欲」的功夫,才能 實現「靜」的境界。

曾國藩剛考中進士時,也和許多幸登金榜的士子一樣,躊躇滿志,得意非凡。但為官不久,曾國藩就因為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一時無法施展,也因為初入仕途缺乏為官經驗,更因為耐不住翰林院的清苦和孤寂,脾氣一下子變得極其暴躁,動不動就申斥僕人。曾國荃被接到京城隨他學習,也因為無法忍受他的脾氣憤而歸鄉。在這個時候,曾國藩拜了唐鑒和倭仁為師,精研理學。唐鑒首先針對曾國藩「忿狠」的缺點提出了「主靜」的建議, 告訴他「靜」字功夫最為重要。曾國藩也由此得到了修身要訣。曾國藩聽 了唐鑒的教誨,也覺得「靜」字功夫正是他所缺乏的。倭仁也指教曾國藩說: 「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若一向東馳西騖,有溺焉而不知,知而無 如何者矣。」

對理學家而言,「靜」的功夫是如此重要,那麼曾國藩是如何體會「靜」學說的呢?曾國藩感悟道:

只有心靜到極點,身體才能寂然不動。這句話可以作為座右銘來遵守。所謂沒有絲毫雜念,畢竟還不能真正體驗出「極靜」來。真正的「靜」是在 封閉潛伏到極點時,逗引出一點生動的意念來,就像冬至那一天,陽氣初動, 此時根正本固,這才可以作為一切的開始。昆蟲破眠,才可以稱之為開啟;穀粒堅實,才可以作為下播的種子,如果穀粒不飽滿,說明沒有滿腔生意, 就不能作為種子來使用;假如萬物就這樣在我心中開始,那還不能說已經達 到了至靜的境界。因為靜極生陽,大概生物也有一點萌動的仁心吧!氣息靜極, 仁心卻不止息,這難道不是可與天地相比的至誠嗎?顏子三月不違仁,可以 說的確是洗盡雜念,隱居退藏,因此他才是在極靜中體會到真樂趣的人啊!

如果我們想要在不同的環境里都能入定求靜,那就一定要用心體驗這細緻而又未可覺察的意旨,好好驗證一下自己的內心,究竟有沒有所說的一陽初動、萬物因此而萌生的意念。如果有,大概才可以說是達到了靜的極點,才可以說沒有絲毫的雜念,才可以說身體寂然不動,鎮定如鼎。如果沒有,即使深閉固拒,心如死灰,自以為靜,甚至生理的機能都幾乎喪失了,那也不能算真正達到「靜」的境界。因為如果有外界的干擾,他的心就不會安定了,況且他根 本就沒有達到「主靜」的境界。有些人為不能入靜而困擾,不想白白往來於人世;後來,通過對道本身的觀察,才知道陰先於陽,即先有靜心然後才能體 驗到忍心的極大樂趣,這才相信了。是啊,我也是通過深入地體察這真的道體 之後,才認識到陰先於陽的道理。但是,倘若不是自己親身體驗,始終只是浮 皮潦草地說說罷了,又哪裡能夠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呢?

中國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即通過養心來達到忍心的修鍊。古人云:「心 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 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 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曾國藩認為心靜如水,不生妄念,淡泊名利,把萬事看空,不僅有益於養生,而且也是忍道心境修鍊所必須。這與佛家所強調的「斷妄念」的觀點是一致的。 煩惱是什麼?就是妄想、雜念。我們頭腦中不斷想事情,種種念頭、種種幻想, 都像電影一幕幕過去,猶如奔騰不息的急流,沒有一分一秒的停息。這種想事 的心,就是「妄心」。

佛經曰:「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意思是說:因為人心裡常常起「貪嗔痴欲諸想」,因此才需要加以修正。佛家所講的「真 心」裡面根本沒有這些東西,只有把這些東西除掉,心才能清凈。「色聲香 味觸法」是外界的誘惑。外面有誘惑,裡面就起貪嗔痴。佛在大經上講「一 切眾生本來成佛」,人們本來是佛,現在墮落成這個樣子,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於,人們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內心起煩惱。《華嚴經》上說:「妄想, 執著。」這是人類煩惱之根源。因為有妄想,因為有執著,執著就變成貪嗔。 妄想是愚痴,這是心不靜的病根。想要心靜,必須「斷妄念」,要從「不起 貪嗔痴欲諸想」做起,除了「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之外,還要不被外境所誘惑, 內心不起妄念。只有這樣,才能內心清凈。

與外在行為的動靜相比,內心的動靜才是根本,精神才是人類生活的本原。想要修身有成,必須在「靜」字上下功夫;即使想干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也同樣要在這個「靜」字上下功夫。曾國藩說:「『靜』字功夫要緊,大程 夫子是三代後聖人,亦是『靜』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功夫,所 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這段話反 復強調的是: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不能安然沉下去,那麼他的心裡總是散漫的, 總是浮動的,對事理不會看得清楚,做事不會忠實,乃至於自己的身體也不 能保養得宜。

曾國藩認為,在物慾羈絆下,一個人要「靜」下來是很不容易的。他欽佩 孔子弟子顏回的淡泊,也特別指出:「如果一個人不經歷高山,就仍會對高山 仰止,沒有得到的,總是有乞求的,人能大徹大悟,就是不容易了。因此,思 想清凈,除私慾,戒妄念,實為修身一大要素。」在這些方面,曾國藩也是說 到做到。曾國藩一直自律甚嚴,他力除私慾,一生清廉,為世人所稱道。他從 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財物,主要是些書,他任兩江總督時所穿衣服的價格都 不超過三百兩銀子。

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國藩移居經過翻修的總督衙署,他 到署西的花園遊覽,花園修工未畢,正在趕辦。游觀後,他感嘆道:「偶一觀玩, 深愧居處太崇,享用太過。」這是他逝世前兩個月最後一次遊覽。

晚年,他自感身體太差,實在「有玷此官」,他多次上疏懇辭官職。但兩個 弟弟曾國荃和曾國潢都與他不同,尤其是曾國荃,攻下吉安、安慶、天京(今南 京,太平軍於金陵建都,改名天京)後,三次搜刮,一次比一次凶。他在家鄉所 起的「大夫第」,長達一千米,房子數百間,其中有大量財寶、傢具和僕人婢女, 為當時所罕見,被人譏為「老饕」。曾國藩對此極其反對,他認為「富貴功名皆 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國藩的確在戒妄念上下了不少功夫,做 到了思想清凈。如果能去除妄念,一個人就會明白他到底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家弄堂 的精彩文章:

TAG:王家弄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成大事者,不必糾結
做大事者不糾結,成大器者不磨嘰
犯錯不可怕,成大事者不糾結!
曾國藩:成大事者不糾結,讀懂這16字箴言,奮勇而上,萬事皆可成
曾國藩:16個字告訴你成大事者不糾結,做到其中,必定萬事無憂
曾國藩:成大事者不糾結,做到這16個字,前途不可限量!
好書共讀《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第一章:未來不迎,過往不戀
啥事讓美國糾結?自已剛提出創新理念沒等試驗成:中國已搶先使用
生命已過半,遇事不糾結
容易為小事糾結,越是不愛說話,越容易鬧情緒的三大生肖
美國碰到糾結事兒:制裁俄就要得罪盟友 防長急了這不行
集成灶or傳統灶台 教你輕鬆選擇不糾結
伊朗逼美國動手,美國就是忍住不打,事到臨頭美國居然糾結這些事
你可能不知道的韓國:數字貨幣的糾結者和狂熱者
不糾結過去,不憂心未來
做事總是猶豫不決的三個星座女,做事之前總是糾結很多
一點小事都能糾結很久的三大生肖女,很在乎,做不來大方
好書共讀《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第四章:活得通透的智慧
遭遇背叛,比起糾結離婚,更該完成這些事
糾結來糾結去,最終選擇了銳界大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