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經典-摩訶止觀

經典-摩訶止觀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

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三皈依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惡鬼。

皈依僧,不墮旁生。

皈依佛竟,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02

祖師著作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又稱《天台摩訶止觀》、《圓頓止觀》,略稱《止觀》。十卷(或二十卷)。天台大師智顗(538-597)講述,弟子灌頂筆錄。師為我國天台宗開宗祖師(一說三祖)。隋代荊州華容(湖南潛江西南)人,俗姓陳,字德安。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七歲即好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便能誦持。年十八,投果願寺法緒出家。未久,隨慧曠學律藏,兼通方等,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諸經,二旬通達其義。陳天嘉元年(560),入光州大蘇山參謁慧思,慧思為示普賢道場,講說四安樂行,師遂居止之。一日,誦《法華經?藥王品》,豁然開悟。既而代慧思開講筵,更受付囑,入金陵弘傳禪法。於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的基礎。

陳太建七年(575),入浙江天台山,居於佛隴北建寺。九年,帝賜額「修禪寺」。至德二年(584),陳後主率后妃從師受菩薩戒,三年奉旨出山,寓金陵靈曜寺。未久,於太極殿宣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又於光宅寺講《法華經文句》等。及隋軍攻破金陵,師西遊荊土。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煬帝)累請東返,師鑑其誠,乃至揚州為授菩薩戒,王賜「智者」之號。其後西行,至當陽玉泉山建寺,開皇十三年講說《法華玄義》,文帝乃賜「玉泉寺」額。翌年又宣講《摩訶止觀》,十五年復應晉王之請,東返金陵,撰《淨名義疏》。開皇十七年,坐化於石城,生前造大寺三十六所(一說三十五所),度僧無數。

師之思想,是將《法華經》精神與龍樹教學,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而成。又將佛教經典分類為五種,將佛陀的教化方法與思想內容分為四種,此綜合性佛教體系的組織,被視為具有代表性的教判。依禪觀而修的止觀法門,為師之最具獨創性者。生平撰述宏富,少部分為親自撰寫,大部分由弟子灌頂隨聽隨錄整理成書。有《法華疏》、《淨名疏》、《摩訶止觀》、《維摩經疏》、《四教義》、《金剛般若經疏》、《禪門要略》、《觀心論》等數十種。

師之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規範,其中《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世稱天台三大部;又《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稱為天台五小部。其特點在於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其學說影響中國佛教頗鉅。

智者大師於隋代開皇十四年(594)講述本書,是其眾多著作中,體系最圓熟的一部論書。書中詳說圓頓止觀的方法,闡述智者大師獨特的宗教體驗與宗教實踐。智者大師為了敘說以禪觀思惟所體得超常識的宗教境界之蘊奧──圓頓止觀,所以將其具體實踐法分成總論略說(五略)與別論廣說(十廣),詳加解說。五略,謂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等五段;十廣,謂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等十章,二者並稱五略十廣。

十廣中的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是發菩提心,方便、正觀是四種三昧,果報一章明違順,起教一章轉自心利於他,旨歸則是同歸大處祕密藏中。

第一大意章(卷一上~卷二下)

本章共分五略門,即:

1.發大心:謂由於眾生昏倒,不自覺知,於是勸令醒悟,以上求下化。此發大心,即是發諸行之本的菩提心。文中訶斥十種非心,闡明菩提心的意義,並顯四諦、四弘、六即等。

2.修大行:謂欲登妙位,雖復發心,望路不動,永無達期,因此,勸牢強精進行四種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此是十廣中第七正觀章的大意。

3.感大果:明菩薩清淨大果報。若行違中道,即有二邊果報;若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設未出分段,所獲華報亦異七種方便。此十廣中第八果報章的大意。

4.裂大網:既感果報,設教利人,破他疑網。即說善用止觀觀心,則內慧明了,通達頓漸諸教;若欲外益眾生,則能觀機逗教,隨宜說法。此十廣中第九起教章的大意。

5.歸大處:化物既周,歸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祕藏大涅槃中。此十廣中第十旨歸章的大意。

第二釋名章(卷三上)

本章以相待、絕待、會異、通三德,解釋止觀的名義。

1.相待:說明止觀各有三義,止三義是:息義、停義、對不止止義。觀亦有三義:貫穿義、觀達義、對不觀觀義。

2.絕待:橫破豎破前三相待止觀。絕橫豎諸待,絕諸思議,絕諸煩惱、諸業、諸果,絕諸教觀證等。滅絕絕滅,名絕待止;顛倒想斷,名絕待觀。

3.會異:會諸經論異名。

4.通三德:說止觀共通三德,又止觀各通三德。

第三止觀體相章(卷三上、下)

本章以教相、眼智、境界、得失四科顯體。

1.教相:止觀名教,通於凡聖,不可尋通名,求於別體,因此用相簡擇之。列舉大小權實的教相,簡擇前三教,顯圓頓教止觀的體性。

2.眼智:以止觀為因,智眼為果,用不思議眼智,得圓頓止觀的體性。

3.境界:以三語說三智五眼的對境,示三種三諦的權實。

4.得失:失即思議,得即不思議。以得失闡明不二寂照的體性。

第四攝法章(卷三下)

闡明止觀遍收諸法,能攝一切理、攝一切惑、攝一切智、攝一切行、攝一切位、攝一切教。

第五偏圓章

行人既知止觀無法不攝,攝法既多,則須明了所修之法為大小、半滿、偏圓、漸頓、權實。

第六方便章(卷四上、下)

本章釋觀前的加行方便。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無量行成解發,入菩薩位。修圓頓止觀前,須先具備五法,即: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等二十五方便。此二十五法,約事為觀,調粗入細,檢散令靜,所以是為止觀遠方便。

1.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

2.呵五欲:呵厭色、聲、香、味、觸等五塵。

3.棄五蓋:棄絕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

4.調五事:調食、調眠、調身、調息、調心。

5.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第七正觀章(卷五上~卷十下)

前六重依修多羅以開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

正觀章是本書的綱要,天台觀行的正規,標明修習止觀的十境:陰界入境、煩惱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一一境各論十乘觀法,是為十法成乘。後三境缺,果報三章亦缺。

1.觀陰入界境: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為對象作觀。

2.觀煩惱境:對貪、瞋、癡等煩惱所引起的境作觀。煩惱臥伏,如有如無,若不識者,則能牽人作大重罪。非唯止觀不成,更增長惡業,墜黑暗坑,無能勉出,故須觀煩惱境。此觀法有四:略明煩惱相、明因緣、明治異、修止觀。

3.觀病患境:以業報生身,由四大不調而起的病患為對境。蓋長病遠行是禪定大障,若身染疾,失所修福,起無量罪,故應觀病患境。觀病有五法:明病相、病起因緣、明治法、明損益、修止觀。

4.觀業相境:修行人無量劫來所作善惡諸業,或已受報,或未受報,若平平運心,相則不現,今修止觀,能動諸業,故善惡相現。明業相有四法:相發因緣、正發相、料簡、修止觀。

5.觀魔事境:行人修四種三昧,惡將謝,善欲生,魔恐迴出其境,又當化度於他,失我民屬,空我宮殿;又慮其得大神力、大智慧力,復當與我興大戰諍,調伏控制觸惱於我,待其未成,壞彼善根,故有魔事。今以五法明魔事:分別同異、明發相、明妨損、明治法、修止觀。

6.觀禪定境:魔事已過,而真明未顯,以修觀故,發過去習,諸禪紛現,當置魔事,用觀觀之。因為禪樂美妙,喜生耽味,垢膩日增,雖免魔害,更為定縛,有如避火墮水,無益正行,所以須觀禪定境。觀法有四:明開合、發因緣、明發相、修止觀。

7.觀諸見境:非一曰諸,邪解稱見。又解知是見義,推理不當而偏見分明作定解,名之為見。此之諸見,或因禪發,或因聞發。因聞發者,本聽不多,廣能轉悟,見解分明,問答聰辯;因禪發者,初因心靜,後觀轉明,翻轉自在,有如妙達。雖因禪、因聞而發,既推理不當,皆屬邪見,實非辯悟。此等見發,即須用觀觀之。其觀法有四:明諸見人法、明諸見發因緣、明過失、約見修止觀。

十乘觀法

謂觀不思議境、發真正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助道對治、明次位、安忍、無法愛。

智者大師講述的止觀有四本:

1.圓頓止觀: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十卷。即本書。

2.漸次止觀:於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原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3.不定止觀: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一卷。即《六妙法門》。

4.小止觀:大師為俗兄陳鍼出,一卷。是大部的梗概,入道的樞機。即《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本書是天台家觀心法門的至寶,也是修禪定、智慧的聖典,今收錄於《嘉興藏》第二冊、《龍藏》第一一八冊、《大正藏》第四十六冊。其注釋書主要有:

1.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唐?湛然述

2.止觀義例二卷唐?湛然述

3.止觀大意一卷唐?湛然述

4.刪定止觀三卷唐?梁肅述

5.摩訶止觀科節一卷唐?法藏撰

...................................................................................

一、如何修習四種三昧?

二、如何修習止觀的前方便?

三、試述修習止觀的十境。

四、試述十乘觀法。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迴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平台自營微店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智慧文集36
【佛法真義】共修
經典-教觀綱宗
佛法如何治癒殘疾?聽這尊佛名讓天生殘障痊癒
宣化上人:這些安放經書注意事項 你應該知道

TAG:佛心慧語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爐石卡牌背景-經典與基本
走近經典-《大學》
輻射3,經典中的經典
國學經典《古文觀止》,教你八種智慧
摩旅路上的經典語錄
揭秘經典-《六臂觀音》問世過程
經典移植!《索尼克CD經典版》上架雙平台
伊斯蘭經訓與儒家經典
戰報-J羅世界波複製經典拜仁2-0 內馬爾自由球破門巴黎3-0
那些經典(二)經典詠流傳
華嚴宗祖庭中觀經典《金剛經》——笈多版本
經典教程-工筆觀音,太精闢了!
《老人與海》,經典中的經典
萌芽經典 去拜拜
致敬一代經典MX3 疑似魅族15外觀圖曝光
全明星經典戰靴:卡特經典 AJ傳奇
流淌的經典
孕早期胎教音樂之西方經典系列:D大調嬉遊曲---莫扎特
經典BOB頭
10首唐代七律,經典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