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等於事實?蒙古等級制度言之鑿鑿為何又經不起推敲?

歷史等於事實?蒙古等級制度言之鑿鑿為何又經不起推敲?

公元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成吉思汗開始了瘋狂的對外擴張;1271年,第三代蒙古大汗忽必烈稱帝,元朝建立;1279年,元朝在崖山海戰後消滅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完成全國統一。

(圖)陸秀夫負幼帝投海,南宋徹底滅亡

在我們的主流歷史觀點中,元朝統一後不久,忽必烈按照民族成分,將全國人口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各等級之間等級森嚴,蒙古人和色目人高高在上,屬於統治階級。漢人指的是蒙古在對外擴張過程中征服的西夏、金國、大理等國的臣民。而南人則是特指南宋臣民。因為在蒙古的征服過程中,南宋抵抗最激烈,宋蒙戰爭前後半個多世紀,就連蒙古大汗蒙哥也命喪四川釣魚城下,因此南宋引起蒙古人的極度仇恨。為了報復這些不聽話的人,蒙古人將南宋臣民劃分在社會最底層的地位,讓他們受盡壓迫和剝削。

(圖)主流觀點下的民族等級劃分

雖然這些史實言之鑿鑿,但是詭異的是,所謂的「蒙古四等人制度」翻遍官方史書居然找不到任何確切的記載。作為元朝歷史的編撰者,明朝人在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也沒有把這一「罄竹難書」的罪行寫出來。要知道,朱元璋來自出身在安徽淮西,這裡曾是南宋的土地,這裡的漢人地位應該是最低!那麼將這一罪惡寫出來勢必會群起響應。然而事實是:受了這樣殘酷壓迫的他們居然選擇了沉默!

難道我們之前認定的都是錯誤的?

1、忽必烈推行漢化的邏輯

忽必烈稱帝後,將國號定為「大元」,取自漢文明的瑰寶《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一個「元」字就把元朝空前絕後的廣袤給概括了出來,可見忽必烈對漢文明的傾心。

(圖)易經

忽必烈一直是漢文明的堅定支持者。

如果主流歷史觀點說的正確,南人地位最低。那麼忽必烈作為蒙古汗國的皇族子弟,居然會屈尊來學習社會最底層的文明?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也許是忽必烈在學習了先進的漢文明後,又無情地將漢文明拋棄了。這也難以自圓其說,因為在漢文明中,儒家講究的就是知恩圖報,他這麼做不是打了自己的臉嗎?

對於少數民族而言,從部落奴隸制度向封建帝國制度蛻變,向漢文明學習的過程是必須要經歷的,元朝也不例外。這就要求忽必烈作為最高統治者也必須以漢人為師虛心學習。然後回到南人的社會地位:學習了漢文明,然後把老師踩在腳下,我想這不能是經歷了漢文明熏陶過的人的所作所為,這也是自相矛盾的。

(圖)忽必烈營建大都

其實早在忽必烈還不是蒙古大汗時,就開始著手網羅自己的智囊團班底,這些人之中,必然有很多是飽讀詩書的漢儒學士,這是忽必烈學習漢文明的重要橋樑。如果真的按照四等人制度來論,那麼這些漢人大師必然連給忽必烈擦鞋的資格都不具備,就更不要說參與最高決策了。

我們再假設一種可能:有人說忽必烈的漢化不一定一定以南宋為師,這是可能的。畢竟金國和西夏也進行了相對成熟的漢化改革,所以他們也可以學習金國和西夏。不過這個說法是有瑕疵的。首先,按照蒙古四等人制度,金人和西夏人屬於第三等的漢人,地位僅比南宋人高,這也和高高在上的忽必烈相距甚遠。僅僅高一層次就能讓忽必烈屈尊下學做出這個選擇了?其次,金國和西夏的漢化也是以宋朝為師的。對於蒙古而言,既然有南宋這個現成的漢化老師,為什麼還要捨近求遠學習漢化的二把刀呢?莫非忽必烈很傻很天真?在中國的傳統習慣中,不喜歡道聽途說。為了求取佛教真經,中國人從東漢開始到唐玄奘西行,不遠萬里到印度求經的行動就沒有停止過。求取佛經尚且如此,那麼涉及到顛覆社會結構的漢化改革豈能能以二手資料隨意搪敷衍?

(圖)影視劇中的玄奘形象

最後我們應當承認:作為蒙古人的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屬於中國的封建王朝。蒙古汗國版圖遼闊,是一個世界性政權,元朝是在蒙古汗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中原為主體的帝國,而且以漢法作為自己的施政綱領。如果這樣的體制都不算中國王朝,那麼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就要在此斷裂。而如果我們任由網路上隻言片語的蠱惑,否認元朝作為中國王朝的合法性,那麼我們從元朝繼承下來的包括領土、行省制度等遺產就失去法理依據。如果這樣,周邊撮爾小國洗劫中華文化時就會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忽必烈以元朝最高領導人身份證明了:四等人制度並不能自圓其說!

(圖)元朝疆域

2、元朝推行四等人制度的不合理性

中國歷史上,作為外來民族,在統治一個龐大的漢人群體時,要設法讓本民族高高在上。例如金國建立後,女真統治者將猛安謀克制推而廣之,讓女真人凌駕於社會上層。

但是問題來了,長時間的紙醉金迷以後,這些貴族基本就成了百無一用的廢物,國家要依靠他們來維持江山的穩固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圖)清朝八旗子弟的糜爛生活

於是無奈的統治者不得不從底層選拔精英進入帝國最高層,並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參與國家管理,最終維持帝國的正常運轉,儘管他們不情願。元朝很快就面臨這樣的抉擇,元朝中期以後,沉寂多年的科舉重新組織考試,大量選拔底層精英,雖然這是蒙古人給漢人設置好了遊戲規則,但無疑也在傳遞著這樣一個信號,即就是蒙古人想要坐穩江山需要漢人的幫忙。

這樣,優秀的漢人子弟開始進入最高決策層,既是如此,又怎麼能一直戴著一個南人的帽子呢,於是他們的社會地位開始蹭蹭地往上漲。雖然現實中這種情況相對渺茫,但是也是一種可能。

(圖)劉備落魄時劇照

而反觀高高在上的本民族的貴族們,長期的養尊處優必然會帶來人口暴增,給國家財政造成巨大的負擔,因此政府必須要想辦法讓皇族群體「減減肥」。這一思路的成功實踐者當屬漢朝,漢武帝開始實行推恩令,貴族封國數目一下子增多,但是級別卻是一代代掉價,以劉備為例,劉備的先祖還是中山靖王,到他這一輩就只能賣草鞋了。

這一上一下導致了社會階層的重新洗牌,漢人可以飛黃騰達,蒙古人也有衣不蔽體之人,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讓尊貴的漢人向底層的蒙古人低頭?

(圖)元朝皇室和高麗王室聯姻

很多言之鑿鑿的主流觀點有時候是經不起推敲的。仔細想來,所謂蒙古四等人制度為何和南亞半島的種姓制度如此相似?種姓制度下,社會階層固化,不同階層之間沒有通婚可能。如果元朝也是這樣,那麼元朝皇室和屬國高麗通婚該作何解釋呢?高麗所在的半島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屬國,也就是漢文化的影響區。等級制度下,高麗可能有這麼高的社會地位嗎?

歷史的記述是帶有主觀色彩的,記述人的情感有時深刻影響著後世的認知。歷史的抽絲剝繭很難,但一旦撥雲見日,歷史會有不一樣的精彩!

(圖)元世祖忽必烈

文|趙裔儒臣:歡迎關注!讀史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裔儒臣 的精彩文章:

北伐很難嗎?為什麼宋朝就是打不贏?
含冤風波亭,功勛卓著的岳飛到底動了誰的乳酪?
合久必分?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為何會迅速走向分崩離析?
打造世界最強軍有什麼秘笈?讓成吉思汗來告訴你!

TAG:趙裔儒臣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為何一直搞不定蒙古,而清朝卻能跟蒙古和平相處?
俄羅斯的軍事實力遠超蒙古,為何歷史上沒有吞併蒙古?
蒙古騎兵狩獵時有何禁忌?有三種事不能做,會受法律制裁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卻為何不敢進攻印度?其實原因很簡單
蒙古後悔脫離中國嗎?了解這段歷史的蒙古人最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固守蒙古傳統的阿里不哥為何不敵漢化的忽必烈?
明朝蒙古戰爭不斷,李成梁守遼東的一件事就是遏制住蒙古,請看
戰無不勝!蒙古刀究竟有何優勢?
在歷史上,宋朝為什麼不跟蒙古談判議和,真的是這樣嘛?
強大的蒙古帝國為何會分裂,只因實施了一種漢人早拋棄不用的制度
衛拉特蒙古從何而來,它們有怎樣的歷史?
為何順治之後,清朝幾乎再無蒙古的皇后,難道真的與孝庄有關?
如果沒有漢奸,蒙古能滅了南宋嗎?歷史依據是怎樣的?
我國統治蒙古那麼長時間,為何蒙古至今不用漢字?真實原因有三點
蒙古鐵騎所向無敵,為何帝國會迅速滅亡?只因這個制度在作祟
清朝時期,蒙古地區的盟旗制度是怎麼回事?
蒙古是明朝無法解決的心腹大患,清朝2招就險些讓蒙古徹底滅種!
蒙古汗位之爭與漢化有關?忽必烈真的勝出了?
為何忽必烈沒能阻止龐大的蒙古帝國分崩離析?原因竟是這樣的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