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人都有清澈澄明的良知

人人都有清澈澄明的良知

2017年06月11日 星期日

樊瑞校長工作室集體研修第84日

淮陽 蘇麗

「良知」,在儒家看來,王陽明所指的一種天賦的分別自己善的和惡的意向的道德意識。"良知"是倫理實踐的出發點,修身的"功夫"就在於,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為中的惡的意向並實施或實現自己的善的意向。人,天生下來有具備良知,在漫漫一生中,如果我們不注意修身,那就是被世間微塵蒙上了眼睛,失去了本心。修身需要自省的精神,也需要精神的引領。這次加入樊校組織的工作室群,就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登封 郭雪紅

一顆清澈的良知是我們每個人原本就有的,所以陽明先生說滿大街都是聖人,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聖人,把這個聖人喚醒是你自己的職責,只有你自己可以讓自己成就「內聖外王」。

致良知的第一層意思是「抵達良知」,回到你的良知。這也就是陽明先生在龍場所完成的功課:回到自己清澈的良知。然後才有第二步「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動,必得天助。陽明先生告訴我們「天理即良知」,良知中包含著能量、包含著智慧,只有抵達良知,才有機會把能量和智慧開發出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每個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理想狀態,而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踐行的一種基本狀況。不同的是,有的人冥知冥行,有的人淺知淺行,有的人錯知錯行,而我們要提升的是正知正行,我們要在這個更高的境界去踐行「知行合一」,利人也利己,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

所以當你把致良知修成了一種「小善」的時候,當你把致良知修成一種標籤的時候,你就會與致良知這種真正偉大的力量擦肩而過。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度過美好的一生,都希望有事業上的成功,陽明心學告訴我們這條成功的路徑:成功的根本在於你心中擁有那份崇高的力量。一個人可以活得很卑微,也可以活得很高尚,可以活得很有無力感,也可以活得很有崇高感,一切就在於你的那顆心。

成都 陳尚斌

清華彭凱平教授認為,良知理論有充足的心理學根據。其實在我看來,它也符合達爾文的理論。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應對環境,更好地生存下去,需要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心理模式。這與物種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一樣,人類的行為模式和心理模式也經歷了這樣的選擇過程。只有那些能適應環境,有利於更好生存的模式才會保留下來。久而成為習慣、風俗,進而演化為「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終而成為一種文化模式,然後而傳承下來併流傳久遠。這種流傳最初是自覺的,慢慢變得自發,自然而然,最後內化為潛意識、集體無意識,從而成為人類順應天地萬物規律的本能——這就是良知良能。良知是天地賦予人心靈上的、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生命密碼。由於是順應天地而成,也就是天理,也稱天道。我們保有這個基因,就是保有了最佳的生存方式;擁有這個密碼,就是擁有了順應天地的智慧;我們遵循這個本能,就是遵循天理、天道;我們開啟這個良知,就是在激發人類億萬年蘊藏下來的生命潛能。然而,當一個人的良知被後天貪慾所遮蔽,不能開啟,生命的潛能就易被貪慾邪念激發,從而導致惡行泛濫,人性淪喪,逆天悖道,而失去生存和發展的資格。良知即天理,天理即人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它是決定著人類命運的終極力量。所以康德才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所以從《大學》,到孟子,再到陽明先生,一直在講良知,要諄諄教誨我們一生「致良知」。致良知既不高深,也不神秘,只是唯於心上著力,時時克己自省,知善知惡,為善去惡,如此而已。此正與佛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之旨吻合。凡屬大道,其到最高層次,其實都是相通的。不過毋以為容易做到。白居易嘗問鳥窠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白居易聽後很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禪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卻行不得。」我們今天對於致良知,何嘗不是如此呢?

成都 馬軍禮

20多天以前,一個偶然的日子,受樊瑞校長之關照,我幸運地成為了致良知四合院湧泉學苑二期共美組的一位學員。在激動和忐忑之中耐心等待到6月2日終於開班線上學習了。初學一周,激動的心情還是沒能平靜,自己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人生的下半場還會有這樣一次難得的高規格的學習機會,還會有與向來仰之彌高的500年前的聖賢——陽明心學的創始人陽明先生有心靈對話的機會,還會有與各位專家、教授、企業家、校長、老師們一起開啟致良知之旅的機會。忐忑的是年過半百的自己能不能跟上共同學習的步伐,能否在與古聖先賢的對話中、在向各位導師和同修的學習中再強化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和人格修養,能否通過在事上磨練從而修鍊到古聖先賢為人處事的哪怕是一點點的修為。

剛剛過去的一周的學習感覺非常愉快。我們有組織有紀律,有導師有組織者,有督查有志願者,確定內容,約定時間,大家一起砥礪加持。我們每天按照計劃反覆朗讀原文並錄音,靜下心來與500年前的古聖先賢的文本對話,我們每天可以接受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專家、教授的學習輔導,我們每天遵守「不說謊、不抱怨、盡己責」的校訓在內心澄澈的時候書寫並交流致良知學習的心得體會。我們不拿致良知的學習去炫耀於人,但我們以一顆虔誠之心嚴以律己;我們沒想成聖成賢,但我們願意用聖賢之道來修鍊自己;我們不敢奢望自己會變得多麽崇高而偉大,但我們不會停止致良知的學習和踐行知行合一的腳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的學習中,我們接受陽明先生以「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事之規;在《與辰中諸生書》中,我們明白了「學要鞭辟近里著己」之理;在《寄朱用明書》中,我們聆聽了先賢「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的忠告和時不我待、抓緊學習的鞭策;在《送宗伯喬白岩序》中,我們領教了「學貴專、學貴精、學貴正」「惟精惟一」的訓誡;在《與王純甫書》中,我們理解了先生以「金之在冶」為譬告訴我們這些擁有大志之人要勇敢地接受磨礪砥礪前行的道理;在《寄希淵書》中,我們讀出了「不任性、講策略、盡己責、受委屈、求圓滿」的聖人為人處世之道。這一路學來,收穫頗豐。

當然,最大的收穫還是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原來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但致良知的學習讓自己感覺到那不但是不足,簡直就是缺陷。總感覺到陽明先生用聖人之道來教誨他的學生的那些話簡直就是說給我聽的,比如說「責善」,往往不注意方式方法,可能使最初的願望走向了反面;比如「晦養厚積」,自己往往沉不住氣,急於求成,而最終事與願違;比如「忠恕惻怛」之心,自己往往自認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以清高耿直為名,一意孤行,感情用事,從而導致人際關係越來越緊張……

學習讓我感覺到與陽明先生「相見恨晚」,更加覺得要惜時如金、誠心正意、加倍努力才對,修鍊自己知行合一,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致良知的教育。學習過程中也有許多的困難險阻,但有導師、專家們的悉心指導,有組長、督查、志願者們的無私幫助,有各位同學們的砥礪加持,我對未來的學習信心滿滿。

致良知的學習,我一直在路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樊瑞校長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良知究竟有沒有標準?
文化首先是價值選擇

TAG:樊瑞校長工作室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獲得心靈的澄明和自在?——讀《人類簡史》
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活出內在清澈澄明的力量
心似琉璃澄明,一定有好回報的星座
澄明致靜,致純美
與清歡結伴,以心的澄明面對社會
五月澄明在一種韻律里,有垂柳纖絲,有煙波漁船
不經歷苦痛與磨難,哪來澄明平靜的心態!
老樹|成為一個智者,從容行走世上 心中澄明無塵,明了所去方向
大批高冰種翡翠禪意掛件欣賞,看完有一種心如澄明的感覺!
閑煮歲月,細品時光,心事澄明,幸福左右
道者清靜,自然澄明:《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
在素凈澄明的靈動空間徜徉
柳詒徴《國史要義》:揭開「現代」的遮蔽,走向對傳統理解的澄明
走進素凈澄明的靈動空間
天生樂觀,心境澄明,簡單生活,越活越自在的三大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