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見微知著:頭暈纏綿難愈,別忘了可能是「溺毒」在作怪!

見微知著:頭暈纏綿難愈,別忘了可能是「溺毒」在作怪!

小編導讀

每個人都出現過頭暈眼花的癥狀。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甚則暈倒等癥狀。短暫的眩暈一般並無大礙,但如果出現長時間、頻繁的眩暈,那就要引起重視了,或許,是「溺毒」在作怪!快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吧!

眩暈乃溺毒證中常見癥狀之一,多見於慢性腎衰竭中後期。其病位在腦,與肝、脾、腎三臟關係密切。其病機多為脾腎衰敗,二便失司,濕濁毒邪不能由尿液排出,滯留於體內而產生一系列病證。其濁邪的產生,是由於三焦通道不利,與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有密切關係,而與脾陽虧虛,腎陽衰微更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溺毒久病傷腎,導致腎精虧耗,不能生髓,腦為髓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生眩暈;或腎陰素虧,肝失所養,以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發為眩暈;若病邪侵犯到上焦肺,蓋脾胃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氣虧虛,濕濁內生而困於脾,脾失運化,脾虛化生乏源,營血虧虛,不能上榮於腦髓脈絡而發眩暈;或因脾不散精,精凝為痰,上貯於肺,使痰濁壅肺,痰濁蒙蔽清竅,亦可見眩暈。「久病無不入絡成瘀」,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不通則痛,以致「溺毒……頭痛而暈,視力矇矓,耳鳴耳聾……甚或神昏驚厥,不省人事」(《重訂廣溫熱論·溺毒》),故當根據其病因、病機之不同隨證治之。

一、肝陽上亢

主症: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遇煩勞、郁怒而加重,甚則仆倒,顏面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舌紅苔黃,脈弦。

分析: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肝陽上亢,上冒清空,故頭暈頭痛,勞則傷腎,怒則傷肝,均可使肝陽更盛,故頭暈頭痛加重。陽升則顏面潮紅,肝旺則急躁易怒,肝火擾動心神,則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均是肝陽上亢之徵。

治法:平肝潛陽,滋養肝腎。

方劑:天麻鉤藤飲加減。

常用藥物:天麻、石決明、鉤藤、牛膝、杜仲、桑寄生。

方解:天麻、石決明、鉤藤平肝潛陽息風,用以為君葯;黃芩、山梔子、菊花清肝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偏亢,是為臣葯;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補益肝腎,首烏藤、茯神安神定志,均為佐使葯。

加減: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煩躁易怒者,酌加龍膽、牡丹皮、夏枯草;若肝腎陰虛較甚,目澀耳鳴,腰酸膝軟,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者,可酌加枸杞子、何首烏、生地黃、麥冬、玄參或加杞菊地黃丸滋養肝腎;若見目赤便秘,可選加大黃、芒硝或當歸龍薈丸以通腑泄熱;若眩暈劇烈,兼見手足麻木或震顫者,加羚羊角(代)、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全蠍、蜈蚣等鎮肝息風,清熱止痙。

二、氣血虧虛

主症: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懶言,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納少腹脹,噁心欲吐,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分析:溺毒日久,傷及氣血,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故頭暈則遇勞加重;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血虛則面色蒼白,唇甲不華;血不養心,心神不寧,故心悸少寐;氣虛則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均是氣血虧虛之象。

治法:補益氣血,調養心脾。

方劑:大補元煎加減。

常用藥物:人蔘、山藥、當歸、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杜仲。

方解:方中人蔘大補元氣,熟地黃及當歸滋陰補血,枸杞子與山茱萸補肝腎,鹽杜仲溫腎陽,甘草助補益而和諸葯。諸葯配合,具有大補真元、益氣養血之效。

加減:若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兼見氣短乏力,納少神疲,便溏下墜,脈象無力者,可合用補中益氣湯;若自汗時出,易於感冒,當重用黃芪,加防風、浮小麥益氣固表斂汗;若脾虛濕盛,腹瀉或便溏,腹脹納呆,舌淡舌胖,邊有齒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澤瀉等;當歸宜炒用,以增其滋陰補血之功效;若兼見形寒肢冷,腹中隱痛,脈沉者,可酌加桂枝、乾薑以溫中助陽;若血虛較甚,面色?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膠、紫河車粉(沖服);兼見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歡皮、首烏藤養心安神。

三、腎精不足

主症:眩暈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軟,滑泄,耳鳴齒搖;或顴紅咽干,五心煩熱,少寐多夢,健忘,兩目乾澀,視力減退;或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分析: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腎陰不充,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導致腎精虧耗, 不能生髓,而腦為髓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生眩暈。腎氣虛衰,濁毒不能從尿中排出,蓄積於體內,毒害五臟,損傷氣血陰陽,導致五臟衰敗,氣血虛損,陰陽離闕。腎精不足,不能上充於腦,故眩暈,精神萎靡;腎虛則心腎不交,故少寐多夢,健忘;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腎開竅於耳,腎虛故時時耳鳴;精關不固所以遺精。偏陰虛則生內熱,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若偏陽虛則生外寒,可見四肢不溫,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等。

治法:滋養肝腎,益精填髓。

方劑:左歸丸加減。

常用藥物:熟地黃、山茱萸、山藥、龜甲、鹿角膠、紫河車、杜仲、枸杞子、菟絲子。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腎以填真陰,枸杞子益精明目,山茱萸澀精斂汗,龜鹿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膠偏於補陽,龜甲膠偏於滋陰,兩膠合用,溝通任督二脈,益精填髓,有補陰中包含「陽中求陰」之義,菟絲子配牛膝,強腰膝,健筋骨,山藥滋補脾腎,共收滋腎填陰、育陰潛陽之效。

加減:若陰虛火旺明顯,症見五心煩熱,潮熱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加鱉甲、知母、黃柏、牡丹皮、地骨皮等;若腎失封藏固攝,遺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實、蓮須、桑螵蛸等;若兼失眠,多夢,健忘諸症,加阿膠、雞子黃、酸棗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腎,養心安神;若陰損及陽,腎陽虛明顯,表現為四肢不溫,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脈沉者,或予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補髓,或酌配巴戟天、淫羊藿、肉桂;若兼見下肢浮腫,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澤瀉等溫腎利水;若兼見便溏,腹脹少食,可加白朮、茯苓以健脾止瀉。

四、痰濕中阻

主症: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噁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

分析:溺毒日久,脾腎功能衰敗,脾不能運化水濕,腎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內停,清者不升而泄漏,濁者不降而內聚,清濁相干,久則釀為濁毒、溺毒,化瘀成痰,痰濁蒙蔽清陽,則眩暈,頭重昏蒙;痰濁中阻,濁陰不降,氣機不利,則胸悶噁心;脾陽不振,則少食多寐;舌苔白膩,脈濡均為痰濁內蘊所致。

治法:化痰祛濕,健脾和胃。

方劑: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常用藥物:半夏、陳皮、白朮、薏苡仁、茯苓、天麻。

方解: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化痰息風而止頭眩,為方中之君葯;白朮為臣葯,與半夏、天麻配伍,祛濕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佐以茯苓健脾滲濕,陳皮理氣化痰,姜、棗調和脾胃,使以甘草和中而調藥性。諸葯相伍,使風息痰消,眩暈自愈。

加減:若眩暈較甚,嘔吐頻作,視物旋轉,可酌加赭石、竹茹、生薑、旋覆花以鎮逆止嘔;若脘悶納呆,加砂仁、豆蔻等芳香葯和胃;若兼見耳鳴重聽,可酌加鬱金、石菖蒲、蔥白以通陽開竅;若痰郁化火,頭痛頭脹,心煩口苦,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者,宜用黃連溫膽湯化痰泄熱。

五、瘀血阻竅

主症:眩暈,頭痛,兼見健忘,脈澀或細澀。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唇紫黯,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細澀。

分析:溺毒日久,傷及氣血,內生瘀血,瘀血阻絡,氣血不暢,腦失所養,不通則痛,故見眩暈,頭痛;瘀血內停,脈絡不暢,故痛有定處;舌質紫暗,脈細澀均為瘀血內阻之徵。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竅。

方劑:通竅活血湯加減。

常用藥物:麝香、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白芷、石菖蒲、老蔥、當歸、地龍、全蠍。

方解:方中麝香芳香走竄,通行十二經,開通諸竅,和血通絡;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地龍活血消瘀,推陳致新;姜、棗調和營衛,通利血脈;白芷、石菖蒲辟濁通竅;老蔥通陽入絡。諸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走竄通竅之功。

加減:若兼見神疲乏力,少氣自汗等症,加入黃芪、党參益氣行血;若兼畏寒肢冷,肢末麻木者,酌加附子、桂枝溫經通絡;舌下脈絡瘀滯明顯,伴肌膚甲錯者,可加桃仁、三棱甚或穿山甲以加強化瘀之功。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針對病因治不孕,看名老中醫妙手起沉痾
手把手教你辨證與辨病的技巧
大而小的養生世界——第四屆全國悅讀中醫活動精選推薦書單(1)
中醫必背脈學經典:瀕湖脈學遲脈類奉上!
堪稱史上最全祛風葯臨床應用指南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溺毒辨治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