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時候「碰瓷」和現在的「碰瓷」 經常出去撿漏的藏友小心了

古時候「碰瓷」和現在的「碰瓷」 經常出去撿漏的藏友小心了

行內最具影響力的收藏公眾號

每日發布專業古玩文章

提高收藏鑒賞能力

還等什麼呀

趕快關注!

「碰瓷」,也稱「碰磁」,老北京人多用兒化音,稱「碰瓷兒」或「碰瓷兒的」。齊如山所編《北平土話》稱:「碰詞(瓷)的,(碰磁的),此亦閑子之一種。每每持一物在廟會遊人擁擠之處行走,遇機會則佯與人相撞,將物墜地,便行訛詐。遇強硬人,則軟磨哀告;遇柔軟者,則強賴,總以得錢為止。此即名曰『碰詞的』。因相碰之後,便可借詞也,或書『碰磁的』。」

老北京的「碰瓷」

有關「碰瓷」欺詐行為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碰瓷」是古玩業的一句行話,意指個別不法之徒在攤位上擺賣古董時,常常別有用心地把易碎裂的瓷器或贗品或已有裂紋的殘次品往路中央或拐彎抹角處擺放,專等路人不小心碰壞,他們便可以藉機訛詐。干這種勾當的多是一些小古玩店,正經的大買賣家多不會以此騙取錢財。另說,「碰瓷」是清末一些沒落八旗子弟「發明」的。在清廷統治的200多年裡,旗人享有特權,生活相當優越。到了清末,隨著清王朝的衰落,俸銀、俸米越來越少,直至消失。為了生計,一些旗人除了變賣房產、旗地,有的還變賣了家裡的瓷器、古董。但貨真價實的瓷器極其有限,於是便有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多是手捧一件「名貴」的瓷器(實為贗品),行走於鬧市街巷、廟會,然後瞅准機會,故意讓行駛的馬車或行走的路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手中的瓷器隨即落地摔碎,於是瓷器的主人就「義正詞嚴」地纏住車主或路人,按名貴瓷器的價格要求賠償。久而久之,人們就稱這種欺詐行為為「碰瓷」,將干這種勾當的人稱之為「碰瓷的」。清末民初時,京城街頭以此行騙的時有發生。

清光緒末年,崇文門大街有個「瓷兒張」,祖上為滿洲正藍旗章扎爾氏,後改漢姓張,家境敗落後便在正陽門東車站(前門火車站)一帶以「碰瓷」為生,人送綽號「瓷兒張」。他「碰瓷」的對象主要是那些剛下火車的外地人,且「碰」得很有「技巧」。他手裡拿個破瓷瓶,只要瞧准了誰,一碰一個準。被碰的人多是初到京城,為了趕路,不願與其糾纏,自認倒霉,給幾個錢走人。一天,「瓷兒張」見兩位操著山東口音的人走出車站,看那衣著,像是有錢之人,便尾隨其後,沒走多遠便往其身邊一靠,只聽「砰」地一聲,一隻瓷瓶應聲落地。「這位爺,您走道兒看著點兒,怎麼往我身上撞呀,我的寶瓶……」他一句話還沒說完,一個大嘴巴就抽到了臉上:「小子,碰瓷兒碰到大爺頭上來了,知道我是誰嗎?」「您是……」「張鵬舉!」接著那人又是三拳兩腳,把他打翻在地,然後揚長而去。原來此人是光緒皇帝御前侍衛張鵬舉,有「武顯將軍」之稱。他武功高強,身手不凡。那天與弟弟剛從老家山東平度省親回京,不想讓「瓷兒張」碰了瓷兒。就他這三拳兩腳,打折了「瓷兒張」的三根肋骨,踢斷了腳骨,讓他仨月沒下炕。

民國年間,「碰瓷的」多集中在前門大柵欄、天橋、王府井、琉璃廠等繁華街市,而京城各大廟會和勸業場里也時有「碰瓷的」。這些地方人多,便於下手。「碰瓷的」除利用瓷器碰瓷外,還有了一些新鮮玩意兒,如水晶眼鏡、鋼筆、八音盒、香水瓶等易碎品。與瓷器相比,這些物件小巧,攜帶方便,也容易摔碎。而隨著自行車的不斷增加,還出現了以碰撞自行車訛錢的。

老北京古玩行的規矩

古玩商都知道琉璃廠是塊風水寶地。二十多年前,京城的第一家私人古玩店「賢燕堂」就在這裡開了張。說起來,店主劉學賢的祖上,也不是經營古玩買賣的。但是把店開在了「風水寶地」,劉掌柜可是走了「鴻運」——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這裡聚集著一批老北京古玩行里的高手:陶瓷專家徐震伯,碑帖印章專家付大佑,過去廊房頭條的玉器珠寶商王春霖,還有專玩兒字畫的張有光。那陣子,這些「民國遺老遺少」或已退休,賦閑在家,或被國營古玩店聘為顧問,幫著「掌眼」。坐落在東琉璃廠的「賢燕堂」緊鄰怡坊齋、博古齋那些國營店鋪,幾位老爺子一來二去,知道了年輕的劉掌柜開的是私人買賣,還屬於「新手上路」,於是熱心相助。春夏秋冬,他們成了「賢燕堂」的常客,喝著茶,聊著天,就教會了晚輩不少做生意的老規矩和前輩們總結出來的賺錢訣竅。

劉掌柜說,當時,老爺子們最擔心的就是他這個年輕的買賣人不懂規矩,上不了正道,所以灌輸最多的,是那些老規矩。「過去古玩行里,信譽最重要。商會對會員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刨墳掘墓不許,賣假貨如有二次,便會被摘掉商會會員的牌子……」京城過去的古玩行商會是古玩權威機構,裡面都是行家,屬「內行領導內行」。出現買家和賣家對古玩的真假有異議時,由商會出面鑒定,出具結論,沒人不信服。「那會兒,哪家店要是賣了假貨讓同行知道了,再混下去就很難了。」劉掌柜說,古玩這行當,說到底拼的就是眼力。過去,沒有人因為覺得買錯了而回頭登門退貨的,一是覺得丟不起這個人,怕別人知道自己打了眼;二是買錯了說明自己眼力不行,怪不得別人,只能認繳學費。現在,買家回頭退貨的事時有發生,造假的故事也能聽到不少。說到這兒,劉掌柜長嘆一口氣:「多些規矩其實對商家和買主都有好處啊!古玩屬文化領域,古玩交易不僅需要極高的專業知識和眼力,也需要交易者胸懷一腔正氣,否則就會成為渾水一潭。」

過去老北京古玩行還講究不同的買賣,在不同的地界經營。像「掛貨鋪」一類的都開在花市一帶,店裡往往什麼都有,貨比較雜。那些專營字畫、印章、瓷器的古玩店,都開在琉璃廠、地安門、東四和西四一帶。前門的廊房頭條是玉器珠寶行的雲集之地,可能有歷史上的原因,這裡回族商人比較多。

古玩行里還分做「洋庄」的和做「國內庄」的。前者專賣貨給洋人,直接出口海外,後者服務於本地客人。古玩店的客人都是熟客,即便有新主顧,也是老客人介紹來的,這與現在的情況也大不相同。現在逛古玩店的客人,可謂來自五湖四海,各色人等都有,京城各處的古玩城,似乎也成了一些外國遊客的定點購物場所。這令從業二十餘年的劉掌柜有些匪夷所思。有時,看著一些完全是瞧熱鬧的人走進店裡,想摸摸看看物件,心裡真捏著把汗。「過去到店裡看東西,上手也是有嚴格的規矩。對那些不懂行規的外行商人,一般店家不會拿出東西供其鑒賞。」

據說過去古玩界也沒有公開拍賣這一說,更沒有舉牌子這回事。遇到大家都緊盯的寶物,由古玩商會出面約請各位商家聚在一起看東西,然後各自將想出的價錢寫在紙上,最後出價最高者將其歸入囊中。自始至終,誰出的什麼價都是不公開的。這也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劉掌柜說,如果「老琉璃廠」們還在,看著拍賣會上舉起的塊塊牌子,不知該做何感想。大概會說:這就叫時過境遷吧!

好的東西一般都是在行里易手,很難流到外面。而且好的東西,行里人都清楚其身世,來龍去脈,包括這物件原來是哪位藏家的藏品,都了如指掌。過去,行里還講究定期搞聚會看東西,其實是比眼力。比如做玉器的行里人聚在一起,每人都把自己的物件拿來,大夥一塊評比,如果誰的貨被評為最次級,那主家就得負責給那天的飯局買單。這種聚會有點像現在的行業交流會,但形式似乎更活潑,內容也更務實。畢竟,能看看別人的好東西,對古玩商來說是個難得的好機會,哪個行業不重視「知己知彼」呢,更何況古玩這行當是「人精」聚集的領域,也因此,那會兒的人都低調得很。

在這個行當,懂了規矩,並不意味著馬上就有銀子滾滾而來。剛開業那會兒,劉學賢真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你想啊,頭一個星期一分錢沒掙,那會兒真急得滿嘴長大泡。」這肯節兒上,幾位「老琉璃廠」又露面了,他們穩穩地往店裡一坐,說:「小夥子,咱開的可不是油鹽醬醋店,天天人來人往。你記住了,古玩這買賣是『三天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幾句話就把小劉掌柜那提著的一顆心給安撫了。接著,師爺們又叮囑這「孫兒徒弟」要「等主候客」,就是坐在店裡等客人,不能一著急跑外面攬客去。客人來了,要沏茶倒水,寒暄聊天,揣摩客人的喜好所在,用現在時髦的詞來說就是進行溝通。

剛開張那會兒,老爺子們還叮囑劉學賢,店鋪該幾點營業就是幾點營業,不能隨便推遲,因為「賣是賺錢,買也賺錢」。有上門賣貨的來了,興許帶的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東西,你要是沒開門,就要「漏貨」了,豈不是天大的遺憾。沒想到這事後來還真讓劉掌柜給趕上一回。那天因為家裡有事,劉掌柜11點才露面,一個河北農民早晨八點半就來了,想給劉掌柜看個翡翠扳指。他左等右等,一個多時辰過去了,還是不見劉掌柜的人影,於是就敲開了附近一家店鋪的大門。一番討價還價之後,翡翠扳指就歸了人家店主,一轉手賣了7萬多人民幣。這「漏貨」的教訓對劉掌柜來說有點刻骨銘心,打那以後,類似的事情再也沒發生過。

劉學賢回憶說,當時,就是在店鋪的「形象包裝」方面,老爺子們都給了很具體的指點。每日里,劉學賢和媳婦身著傳統馬褂和旗袍招呼著客人,店裡放著古箏民樂,讓人冷不丁一進來,以為回到了民國老琉璃廠的古玩店。18平方米的小店還為客人備好飲料。「那會兒,琉璃廠的街上沒幾家私人店鋪,我們的小店顯得特招人,特熱鬧。」

教歸教,可這些奔八十歲的老爺子們分文不取。於是,劉學賢就乾脆一禮拜請老爺子們輪流「吃一次莊子」,作為對恩師們的回報。「常去的地方是同和軒、孔膳堂、前門烤鴨店。那會兒沒有小轎車,所謂車接車送,用的都是自行車。」據說有一次,劉學賢還險些把後車座上馱著的「國寶」徐震伯老先生給摔著,至今提起來還後怕得很。

小小的「賢燕堂」有了人氣,又有「老傢伙」幫忙掌眼,不賺錢就奇怪了。開了沒幾年,劉學賢就成了京城裡「先富裕起來的人」中的一位。學著師爺們年輕時代賺了錢就置房置地的做法,劉學賢在宣武門一帶也買了個小四合院。二十多年間,古玩店也從起家的琉璃廠,一直開到了城南華威橋附近的古玩城。在京城古玩行里,提起「賢燕堂」的劉先生,大都知道這是個眼睛特「毒」的人,這精明的古玩商人「撿漏兒」是常有的事情。只是大伙兒鮮少知道,這功夫說起來,是二十多年前由「老琉璃廠」們幫助打下的底子。

頭髮都花白了的劉掌柜,一說起上世紀八十年代跟老爺子們「學徒」的那些日子,對「老琉璃廠」們充滿了敬意、懷念和感激之情。「想一想,現在的古玩商有幾個能像我當初那麼幸運,有好幾位前輩教做生意的規矩還幫忙掌眼?」在古玩行里打拚了二十多年的劉掌柜,慨嘆自己由於受老一輩的影響比較深,觀念不入流,對許多「新生事物」既看不懂,也看不慣。這些年還一直提醒大伙兒,希望古玩行的同仁能夠了解、珍重那些由前輩們制定的老規矩。

說到現在古玩店「遍地開花」的情形,劉學賢還是愛提過去。「老人們告訴我,那會兒,古玩店也不是隨便誰都能開的。常常是,一條街上十幾個學徒的裡面,能有兩三個聰明好學、有出息的,被一些有經濟實力且懂古玩的投資商看上被聘為掌柜。學徒的剛進門時只負責搞衛生,端茶倒水之類的,絕對不許觸摸店裡的古玩。」已故碑帖專家馬寶山先生當初就是在琉璃廠學徒起家的。

據說「老琉璃廠」們中河北人居多。劉掌柜說,這些幾盡滄桑的老人從自己一生的從業經歷中參悟出,古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傳統行業,這行當里的知識幾輩子都學不完。他們告訴自己,過去無論名人、文人或高官,在接觸古玩時,都老老實實,不敢放大話,吹大牛,不像現在有些人,狂傲得很,自認為很有錢,聲稱沒有不敢碰的,也沒有不敢買的。劉掌柜說,其實上當受騙的卻往往是這些人,自以為看過幾本書,跑過一些市場,逛過一些店鋪,結識了幾位店主,熟悉了幾句行話,就成專家了。「進這個行當之前,最好先了解水有多深,別光聽利有多大。多揣摩揣摩那些『悲歡離合』的故事,讓自己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古玩這東西玩好了長壽,玩不好可折壽啊!」耳聞目睹了太多悲劇性場景的劉掌柜,這樣提醒那些熱衷於古玩的外行人。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董圈 的精彩文章:

近日文物局在京召開文物收藏合法化:如何破解民間文物市場發展困局?
收藏陶瓷需要避免的三大誤區
隋代瓷器及其特徵
怎麼保養瓷器收藏品?
青花瓷的起源地是哪裡?

TAG:古董圈 |

您可能感興趣

古董出售不要盲目的去找地方出手,還是先來看看藏友的經驗吧
距今千年的青銅器歷經時間洗禮 愈顯它的珍貴和做工 深受藏友喜愛。—現在可免費拍賣出手!
藏友們,知道你們手上的紫砂壺現在市場價多少錢嗎,說出來嚇你一跳
那些想要做著撿漏夢的藏友們注意了!
古玩市場上老物件越來越吃香,藏友收藏的老物件,會是真的古董嗎
沒想到木頭也有造假的,藏友一次買木經歷遭了三次坑
藏友說:這是一塊「內外兼修」的奇石,不捨得賣
藏友說:當看到知名專家和騙子坐在一起的時候,我絕望了!
全國上億古玩藏友,真正賺到錢的是哪些人?
藏友祖傳的檀木雕件,被自己的媳婦拿來刷洗了
專家靠吹,拍賣靠騙,藏友卻只想暴富,古玩市場的出路在哪裡?
藏友收藏了一套疑似古代盜墓工具,真相被賣中藥的人點破
藏友印度買文玩,原以為被騙,沒想到卻碰到靠譜的印度人!
藏友說:奇石收藏有六難,實在玩不起!
大自然的奇石千奇百怪,藏友收藏的幾款石頭,你認識嗎?拍照觀賞
古董遇見懂行的就是寶貝 看看藏友如何撿漏
精品熙寧重寶,不起眼的古錢幣,改變了藏友一生
藏友在線送鑒了幾件瓷器,看看 「骨董時光」劉越老師怎麼說
藏友交流!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迹?
天然異形文玩核桃有很大的收藏價值,欣賞藏友新買的幾對文玩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