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浩:2016年美國大選中的政黨—地域重組趨勢及其對特朗普執政的影響

王浩:2016年美國大選中的政黨—地域重組趨勢及其對特朗普執政的影響

計劃協調人:蔣昌建

編者按

政黨重組(partisan realignment)是美國政治發展史上的一種周期性現象。通過觀察這一現象,我們能夠更為清晰地理解、分析美國國內政治力量變動狀況。以南北戰爭、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大蕭條、越南戰爭幾個重大事件為節點,美國歷史上經歷的典型政黨—地域重組可分為三輪。而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特朗普的當選、藍領階層與精英階層的分立給出了新一輪重組的可能。新一輪重組會為特朗普執政帶來何種影響?本期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計劃特邀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王浩博士對此進行深入分析解讀,以饗讀者。

本期嘉賓

王浩 博士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什麼是政黨重組、政黨—地域重組?

政黨重組(partisan realignment)是美國政治發展史上的一種周期性現象,它指的是民主、共和兩黨的選民基礎在某次或某幾次選舉之後出現持續且明顯的重大變化,由此造成政黨力量對比的改變,使得舊的政黨格局瓦解、新的政黨格局形成。由於美國的政治選舉是以地域/選區為單位進行的,因此引入地域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為清晰地理解美國國內發生的政治力量變動狀況,使得分析更具可操作性。

為什麼會出現政黨—地域重組的現象?

美國政治的研究視角來看,我們可以從歷史和哲學兩個維度解釋美國國內出現的周期性政黨—地域重組現象。就美國政治發展史而言,政黨—地域重組發生的基本原因在於美國社會始終存在一種「變革」的基因。正如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指出的,美國人總是喜歡變革而害怕發生革命。這一政治傳統反映出了美國人對於現實的批判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在政治實踐層面體現為小周期性質的政黨輪替執政和大周期性質的政黨—地域重組

政治哲學角度看,美國人的變革傳統則植根於古典自由主義的世界觀及其方法論中。古典自由主義的世界觀為個人主義—理性主義,亦即對運用人類理性改造現實世界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另一方面,古典自由主義的方法論為實用主義式的改良主義,因此主張通過漸進方式實現對於理想社會的構建,因而是一種對於人類理性的審慎樂觀。可以說,上述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實踐中不斷推動著美國人的變革進程,使得政治力量的重組成為變革的直接動力和鮮明體現。

美國歷史上三輪主要的政黨—地域重組

(1)1896年重組

1896年美國政黨—地域實現重組的標誌是形成了共和黨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其成因在於南北戰爭及其結束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共和黨的聯邦主義理念及其工業化發展思路在美國國內成為了主流。在這輪重組中,共和黨的勢力範圍涵蓋了美國東北部和西部的廣闊地帶,形成了相對於以民主黨為主導的美國南部的絕對優勢,最終導致美國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種「非對等的極化」(deeply but not closely divided)。

(2)1932年重組

共和黨一黨獨大的格局一直維持到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在這輪重大危機中,民主黨借勢崛起,利用人們對於共和黨政府的不滿心理提出了「羅斯福新政」,建立了現代自由主義發展模式,主張政府對經濟發展進行調節,同時推動社會公平民主黨崛起的結果是,其勢力範圍從南部擴展到了東北部,與共和黨形成勢均力敵的格局。不過,由於此後特別是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期間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公平的不斷推進,兩黨及其代表的社會力量在意識形態上並未走向極化,形成了一種「非極化對等」(closely but not deeply divided)的政治格局。

(3)1968—1980年重組

20世紀60年代末以後,隨著越南戰爭帶來的社會分裂以及美國經濟去工業化進程的開啟,經濟不平等再次成為美國國內的一大矛盾。隨著東北部—太平洋沿岸和南部—中西部因產業、人口結構差異而出現的現實利益衝突,民主黨與共和黨逐漸分別成為這兩大社會陣營的利益代言人,由此形成了美國政治「對等極化」(deeply and closely divided)的格局,並且一直延續到冷戰結束以後。民主黨及其在全球化和去工業化進程中利益受損的東北部—太平洋沿岸聯盟主張對外戰略收縮降低軍費開支採取貿易保護主義要黃油不要大炮,致力於將主要精力和資源放在解決國內經濟、社會問題中;而共和黨及其新興崛起的南部—中西部「陽光地帶」則主張對外戰略擴張擴大軍費開支規模採取自由貿易政策要大炮不要黃油,致力於強化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和地緣政治優勢

2016年美國大選中的政黨—地域重組趨勢

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1968—1980年重組形成的民主黨東北部政治聯盟出現了重大分裂,由此帶來了美國新一輪政黨—地域重組的可能性。一直以來,民主黨東北部政治聯盟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新英格蘭地區(6州)、中大西洋地區(5州+華盛頓特區)以及五大湖區/鐵鏽地帶(5州),然而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儘管民主黨在新英格蘭地區和中大西洋地區仍然佔據壓倒性優勢,但五大湖區/鐵鏽地帶卻幾乎完全倒向了共和黨,五州中威斯康辛、密歇根、俄亥俄及印第安納成為特朗普的支持者,僅有伊利諾伊州成為民主黨的陣營。

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一地域因其特殊產業和選民結構——以傳統製造業和白人藍領中下層為主——對於冷戰後經濟全球化、外來移民以及經濟金融化帶來的衝擊,尤其是就業崗位的流失、貧富分化的加劇以及傳統價值觀的式微等存在嚴重不滿,產生了明顯的反全球化、反移民和反華爾街/反建制派情緒,並且這一點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已經有所體現。在經歷了對奧巴馬時期美國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特別是金融改革、移民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社會政策的失望後,這部分選民開始轉而支持特朗普。從這一趨勢可以看出,民主黨陣營內部出現分裂的根源在於以東、西海岸為代表的外來移民和華爾街精英同以鐵鏽地帶為代表的白人藍領階層存在利益和觀念兩個層面的衝突,因而有效維持這一聯盟正變得異常困難,政黨—地域重組的可能性隨之增強。

當然,這一趨勢的出現並不意味著聯盟的重組已經完成。在共和黨內部,如何協調鐵鏽地帶與南部—中西部聯盟、建制派與反建制派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將是特朗普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決定這一輪政黨—地域重組最終前景的關鍵因素。此外,民主黨在此次大選後進行政策反思與調整的可能性也是下次選舉中存在的一大變數。總之,2016年大選引發的政黨—地域重組勢頭,需要通過2020年大選進行進一步觀察與界定。

政黨—地域重組趨勢對特朗普執政的影響

首先,2016年美國大選出現的政黨—地域重組趨勢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將特朗普這樣一位以反主流、反建製為旗號的候選人送入了白宮,這就在政治上極大地增強了這一呼聲和思潮的影響力。特朗普競選期間及就任後關於反全球化、重振製造業以及反移民等問題上的立場和政策宣示就是這一影響力的體現。

其次,政黨—地區重組發生的初期也是國內政治最為複雜的時期,因為舊的政治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徹底形成,因此特朗普任內美國的政局註定比較複雜,將會在黨間極化的同時出現黨內極化的現象。基於此,特朗普政府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國內經濟、社會政策)的推行將會面臨來自黨內和民主黨的巨大阻力,並且其政策推行的結果將會直接影響到2016年大選中的支持者會否在下次大選時繼續支持他。

最後,在外交政策上,由於總統所受的國內牽制相對較小,因而能在更大程度上落實自身的戰略理念。這一點在特朗普就任後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實踐中已經得到證明。然而另一方面,基於美國內政、外交緊密相連的事實,尤其是冷戰後國內政治對於對外政策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特朗普在外交上的成功很有可能要以犧牲國內某些政策議程為代價,以此換取政治對手的支持並實現自身聯盟內部的平衡。基於此,今後觀察美國的對外行為時,可能需要我們越來越多地將其與國內政治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本期記者:趙信敏

*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計劃」是由復旦發展研究院和豐實集團共同打造的中美關係研究的學術平台,該平台通過課題研究和精英講壇的聯動運作方式,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學術權威分析中美關係的熱點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計劃 的精彩文章:

TAG: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計劃 |

您可能感興趣

德國聯邦政府一年用紙12億張 政黨批評電子政務普及度低
馬來西亞反對黨贏得112個議會席位,結束了執政黨「國民陣線」60年的統治
阿爾及利亞執政黨力促81歲布特弗利卡2019年繼續競選總統
執政33年 洪森領導執政黨再度贏得柬埔寨大選
法國左翼政黨領導人:特朗普對和平是一個危險
民進黨上台執政20個月 政黨認同度跌回10年前
台內政部門公布2017年島內政黨財產狀況 國民黨189億台幣高居榜首
印尼執政黨推舉佐科代表該党參加2019年總統選舉
4月3日 兩蘇要聞【第337期】巴希爾威脅將處罰與反叛運動結盟的政黨
英媒文章:政黨對立吞噬美國政治
「美利堅政黨太祖」:美國歷史上所有執政黨的首任總統
是王國還是共和國?荷蘭各大政黨對王室和政制的態度
台媒民調:「台灣民眾黨」囊括26.8%政黨票 穩居第三大黨
提心弔膽的2019:安倍及日本執政黨迎來「豬年厄運魔咒」
馬來西亞61年來首換執政黨:選中的為何是92歲的他?
新加坡準備提前大選,執政黨為選票向老年人發400億元紅包
姜琍: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在捷克政黨政治中地位的變化及原因分析
中國民主黨派領導人: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創新為世界政黨政治的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德國執政黨主席回應馬克龍「歐洲復興」倡議:警惕過度集中化
他欲建立聯邦中國,卻被視為背叛孫中山,晚年建一政黨黨員達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