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深度揭秘千古貳臣洪承疇,為何叛明降清?有沒被色誘?

深度揭秘千古貳臣洪承疇,為何叛明降清?有沒被色誘?

滿清崛起,明朝衰亡,在這風雲變幻、改朝換代的大棋局中,置身歷史夾縫的洪承疇,雖不能左右時局,但他所扮演的,也非馬前卒之類的角色,而是一枚衝鋒陷陣、攻城略地的重要棋子——「車」。他的改換門庭,就某種程度而言,推進並加速了明清易代的歷史進程。明朝是如何與歷史「合謀」,造就了這麼一位千古貳臣?

為明效命,剿滅義軍

無論大奸之人還是大忠之人,就個人天賦、才略而言,都優於常人,洪承疇也不例外。時至今日,在他的故鄉福建南安英都鎮,仍流傳著一則他因賣豆腐乾而嶄露才華的故事。

洪氏先祖原姓陳,宋末元初在泉州府南安縣落戶,因入贅洪家而改姓。洪承疇出身貧寒,兒時不得不輟學,靠放牛、打柴、幫母親賣豆腐乾度日。鎮上有所名叫水溝館的鄉學,學生們喜歡吃豆腐乾,他常到那兒去賣。一次,洪承疇發現前來買豆腐乾的幾名學生愁眉不展,一問,原來是老師布置的對子作業對不出下聯。洪承疇靈機一動,說只要多買幾塊豆腐乾,就可幫他們解決。於是,學生們多買豆腐乾,洪承疇幫他們對對子,一連幾天如此,開館辦學的洪啟胤不禁懷疑起來。孩子們有多大能耐,洪老師心知肚明,稍加盤問,幕後人物洪承疇就「浮出水面」了。第二天,洪承疇又來兜售豆腐乾,洪啟胤命學生將他叫來,指著一方硯台道:「硯台長長,能賦詩文百篇。」洪承疇稍加沉吟,當即對道:「豆腐方方,猶似玉印一章。」洪啟胤見他聰穎過人,可堪造就,就免收學費招到門下。洪承疇重續學業,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也就更加刻苦用功。不久,他寫了篇論蘇秦「合縱抗秦」的文章,洪啟胤閱後大加讚賞,當即批道:「家駒千里,國石萬鈞。」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23歲的洪承疇考中舉人,第二年又考中進士,自此步入官場,開始了43年的宦海生涯。據《南安縣誌·人物誌》所載,洪承疇「身不滿七尺,恂恂儒雅」,看似相貌平平,內里則精明強幹。儘管才華出眾,為官清正,因為沒有任何政治背景與後台,他從京師到地方一干就是12年,也沒多大起色。直到天啟七年(1627年),洪承疇調任陝西布政使司右參政,主管督糧道,情形才所有改觀。

這種改觀,並非官場生態環境的改善,或是洪承疇找到了什麼「靠山」,而是積聚已久的社會矛盾以農民起義的方式突然爆發,為洪承疇的脫穎而出提供了條件與機遇。天啟七年,以陝西澄縣農民殺官抗糧為標誌,一場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起義就此拉開帷幕。也正是這一年,昏庸無能的明熹宗朱由校服「仙藥」而亡,18歲的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年號崇禎。

陝西全省饑荒,饑民、飢軍「結聚搶掠」,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暴亂因災荒、飢餓而起,作為「職司錢穀」的洪承疇,自然比他人更加清楚其中情況。可新上任的崇禎皇帝對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等人提出的「蠲免賦稅、賑濟災民」置之不理,對催科加派及「裁陝西驛費以供兵用」的建議卻立即採納。這種目光短淺、貪財自私、喜怒無常的個性,使洪承疇認識到,要想獲得新皇信任,除了迎合別無他途。於是,在主管陝西錢糧之時,他「不得不嚴為催科」,饑民雪上加霜,只有「抱恨而逃,飄流異地」。而洪承疇不僅沒受到處罰,反而獲得「才略過人,在陝大得軍民心」的好評,引起朝廷關注,博得崇禎好感。本無地方軍務之責的他,被委以「監軍」之權。洪承疇就此開始了他東奔西馳、南征北討的軍事生涯。

面對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陝西三邊總督楊鶴認為應以招撫為主,洪承疇也表示贊同。但他們不得不面臨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義軍受撫,解散為民,卻無以為生。而崇禎帝又不願賑濟,為了生存,農民軍只有再次揭竿而起。足智多謀的洪承疇很快總結出一條作戰原則——「以撫愚之」,「計善後擒」,「必盡滅乃止」,也就是招撫引誘,撫剿並用,斬盡殺絕。《明史》《國榷》等史書留下了洪承疇多次殺降的記錄。崇禎四年(1631年)九月,洪承疇替代楊鶴擢升陝西三邊總督。不到兩年時間,洪承疇便剿滅了不沾泥、可天飛等多股農民武裝,基本平息了陝西境內的農民起義。

受到崇禎信任,洪承疇繼續高升,總督五省軍備。他拚死效命,生擒勢力最強的闖王高迎祥,接著又有蠍子塊、張妙手等率眾歸附,農民起義暫時陷入低潮。高迎祥被害後,李自成被推為闖王,繼續活躍在四川、甘肅、陝西一帶。洪承疇尋找戰機,利用李自成由川返陝之機,追剿截殺。李自成被趕得東奔西竄,損失慘重。但他始終不受招撫,最後僅剩18騎殘部逃出重圍,遁入陝西、四川、湖廣交界的深山老林中。

洪承疇以為大功告成,在上報朝廷的疏奏中寫道:「秦中各股大賊,節次剿降將盡,可以漸見廓清」,「闖將同零伙散賊,暫爾逃命,臣已督催各鎮將官兵急圖圍剿,計必擒斬於官兵之手,不則,亦困斃山林之間」。若如洪承疇所言,明朝官兵只要乘勝追剿,李自成總歸難逃一劫,那麼,明末清初的中國歷史必將改寫。然而,就在這緊要關頭,清軍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入關,縱橫河北,逼近北京。明軍迎擊,兩軍戰於密雲,結果明軍大敗,京師頓時一片恐慌。崇禎帝一邊加強戒備,一邊調集各路兵馬勤王。洪承疇奉命離開西北,率十多萬人馬出潼關,馳援京師。

明軍主力撤離西北,李自成大難不死,得到喘息機會,搜集殘部,伺機以待。

松山一戰,成清廷俘虜

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洪承疇升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軍務。能於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洪承疇必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過人之處。走馬上任後,他吸取過去教訓,針對明軍不聽號令約束,不能隨機應變,防備虛弱不堪等弊病,大力整頓軍務。然而,洪承疇此番面對的敵人,並不是因為飢餓揭竿而起、僅為活命的農民武裝,而是剽悍兇猛、目標明確的女真後金勢力。

明清雙方,都在積聚力量,預備著關鍵性的一搏。

洪承疇以文臣治軍,曾潛心揣摩戚繼光的兵書,並增補《車制論》等章節,對兵機、車戰頗有研究,又長期征剿農民起義軍,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可謂二者兼備。但與皇太極相比,畢竟略遜一籌。皇太極是一員帥才,少有的開國元勛,擁有主動靈活的優勢,新興的清朝更是充滿勃勃生機。而洪承疇不過是一名供人驅使的將才,明朝衰朽而暮氣,他不得不時時面臨多方掣肘、指揮不靈的情形,除了消極防禦,一時難有大的作為。洪承疇的前任,遼東統帥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或蒙冤被殺,或兵敗自盡,或凌遲而死,結局都不怎麼美妙。這對新上任的他來說,心頭或多或少會籠罩一層陰影。 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軍攻打錦州,松錦之戰爆發。而其中的松山之戰,更是一場直接影響明清雙方前途與命運的決定性戰役。對此,雙方首腦十分清楚,幾乎投入了所有「本錢」。

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末,洪承疇率部抵達松山,搶佔乳峰山西側,環松山城布局紮營。因崇禎、兵部催迫,來不及從容部署,所帶軍糧有限,洪承疇只得主動進攻,與清軍速戰速決。雙方交戰多次,明軍略佔上風,但始終無法衝破清軍防線。明軍數量不佔優勢,且大多由關內調來,對東北的氣候、地理不甚熟悉,論實力遠遜滿清鐵騎。當然,如果戰術得當,官兵死命效力,並非不能獲勝。

戰爭處於膠著狀態,皇太極顧不得病體纏身,親率三千騎兵,日夜兼程,從瀋陽趕往松山指揮作戰。他一到,雙方的僵持局面頓時打破。據計六奇《明季北略·洪承疇降清》所記,皇太極「登山觀兵,見洪陣嚴整,嘆曰:『人言承疇善用兵,信然,宜我諸將憚之也。』營北八十里有北山,延亘數十里,四王登其巔,橫窺洪陣久之,見大眾集前,後隊頗疏,猛省曰:『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皇太極覷出破綻:13萬大軍全部集中在松山與乳峰山之間的狹窄地帶,忽略了與後方塔山、杏山之間的聯繫,首尾全無照應。皇太極採取圍點打援、斷其糧道的計策,指揮清軍僅用一天時間,挖出三條從錦州西面朝南直通大海的壕溝,切斷明軍松山與杏山、塔山之間的聯繫與糧草通道。

在皇太極尚未趕赴松山督戰前,大同監軍張斗曾建議洪承疇在長嶺山駐紮一軍,以防清軍抄後。洪承疇剛愎自用地回道:「我率軍打仗十二年之久,你一介書生,懂得什麼!」清軍開挖壕溝之時,洪承疇並不知曉,等到發覺,又未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儘管如此,明軍銳氣尚存,有部將「請以精銳決戰,而出奇夾擊」,洪承疇不予採納,又一次錯失良機。清軍掘壕設障、隔絕松山成功,明軍後路被截,餉道被斷,屯糧被奪,所存軍糧不足三天。形勢萬分危急,洪承疇認為只要萬眾齊心,抱死一戰,便可解圍。而這時,軍心已經渙散,眾將鬥志動搖,多數人不想決戰,堅持回到寧遠,充足糧餉,然後再戰。作為援錦最高指揮,目標沒有實現,洪承疇不敢撤兵,只得堅守松山。無奈之際,他與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留下,其餘六位總兵率軍分兩路突圍。

皇太極預料明軍必逃,處處埋兵設伏。可憐明軍13萬人馬,除1萬多隨洪承疇留守松山,少部逃回寧遠外,其餘全部遇難。

洪承疇堅守松山半年,副將夏承德降清。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山失守,洪承疇被俘,曹變蛟、王廷臣及所部官兵3000多人被害。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八日,清軍進攻塔山,第二天就攻入城內,明軍7000多人被殲。三天後,杏山城牆被清軍紅衣大炮摧毀,明守軍被迫投降。至此,明朝關外四個軍事重鎮全部丟失,東北大地,僅剩寧遠至山海關的一隅之地。

歷時兩年的松錦之戰,以明軍精銳全失,清軍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明、清之間的軍事力量由此發生逆轉,明朝再也無力與清軍一決雌雄。

各種版本的「勸降說」

招降、重用漢官漢將,是後金一貫的策略。比如明朝普通將領李永芳、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一旦降清,就受到重用,而他們也格外替清朝統治者賣命,衝鋒陷陣,出謀劃策,為佔領東北立下大功。而要入主中原,更需文韜武略、安邦治國的大臣。鑒於洪承疇的地位及影響,如何使他歸順清朝,便成為皇太極結束松錦之戰後的頭等大事。

可招降洪承疇,並非一般武將那麼容易。從松山押解到瀋陽,洪承疇「感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言不休」,抱定盡忠殉國的必死信念。清廷先派滿將勸說,他總是怒目而視,一言不發。滿將失去耐性,舉刀欲殺,洪承疇「延頸承刃,始終不屈」。皇太極再命文臣勸勉,他仍是「一言不答」。此時的洪承疇,唯願一死了之,既報崇禎知遇之恩,又可像文天祥那樣「留取丹心照汗青」。

然而,洪承疇面臨的卻是自己無法掌控、難以擺脫的兩難境地——生不容易死更難。一位信奉孔孟之道的飽學之士,何以拋卻信義投降異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稍加梳理,不外民間、官方兩種說法。

民間最為流行的是「太后誘降說」。皇太極為使洪承疇真心降服,不惜動用「血本」,派遣貌美如花、機敏過人的庄妃博爾濟吉特氏誘惑。此後,庄妃因兒子順治帝福臨尊她為皇太后,故稱「太后誘降」。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太后誘降說」事實不確,但它代表了反清人士及明朝遺民的觀點與情緒,意在貶低洪承疇與庄妃。順治時期,太后庄妃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風流成性她在入關前色誘洪承疇,也就不在話下了。「太后誘降說」對洪承疇的「殺傷力」極大,作為一位飽讀詩書的儒士,以傳統道德而論,好色、濫情是最令人不齒的污點。如此一來,洪承疇不僅背叛了民族大義,即使個人品性、道德人格也極其卑劣。「太后誘降說」流傳甚廣,以至今日仍是「主流」,並由此演繹出「優人誘降說」等其他民間傳說:洪承疇喜好男寵,便以優人加以引誘,因之失節——此說不過將太后置換為優人而已。

而官方流行的主要是「太宗感化說」。此說有意美化皇太極,出自清朝皇室或其他大臣之口。此外的說法還有多種,比如清廷派兵送洪承疇歸明,因走投無路而降清;比如皇太極本不想留洪承疇,因他主動請降,范文程等人上奏,才納為降臣……其實,以上各種說法都較片面,經不起推敲。比如皇太極早在洪承疇援錦失敗,被困松山之時,就對他展開過招降活動,他不但不降,反而尋機突圍;突圍不成,寧可「坐困城中」,也不投降。可見皇太極一直都以主動的姿態招降洪承疇,因此不存在不留洪承疇一說。

揆諸史實,應該說,招降洪承疇成功,漢人降官范文程、張存仁起了極大作用。

對洪承疇招降最為熱心者,當數都察院參政張存仁。他曾上疏皇太極道:「洪承疇等文職盡為我得,則明國之君視文職如草芥,此後文職不敢擔當;武職盡為我有,則明國之君視武職如寇讎,此後武職亦不願效力。」然後又對如何招降、重用洪承疇,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范文程作為輔佐清廷四朝的開國功臣,在爭取漢臣降清及征服明朝等諸多大事及決策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為宋代名臣范仲淹第十七世孫,六世祖范岳獲罪,發配到瀋陽戍邊,後遷至撫順。1618年,努爾哈赤攻佔撫順,范文程被擄為奴,降清後受到重用。他曾向皇太極獻反間計,致使一代名將袁崇煥被捕入獄,慘遭殺害。對於招降洪承疇之事,范文程十分看重,他親往說降。有著漢人、儒生、明臣的共同背景,洪承疇並未一言不發將其「拒之門外」,而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談論古今之事。兩人聊著,房梁積塵掉落而下,恰好落在洪承疇的襟袖之間,他一邊繼續談話,一邊拂去灰塵,揩拭不已。范文程見狀,對勸降頓時充滿信心,向皇太極進奏道:「洪承疇愛惜衣服尚且如此,何況自己的身體與性命?」洪承疇一有降清的苗頭,皇太極便擔心他會反悔變卦,於是馬上下令剃髮,當晚即予執行。次日下午,又在崇政殿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據《清實錄》記載,洪承疇為皇太極的恩寵與禮遇,感動得熱淚盈眶。

洪承疇被俘降清後,與明朝方面斷絕了任何書信往來及其他聯繫。老謀深算的他,儘可能地加以隱瞞,不讓明廷官員、親戚朋友知曉。崇禎帝至死都給蒙在鼓裡,並不清楚洪承疇叛明降清這一事實。

清廷用人:既籠絡又防範,既重用又制約

洪承疇降清後隸屬鑲黃旗漢軍,皇太極將他視為入關奪取中原的「引路者」,對其「恩養有加」。據《清史稿》記載:「凡值大祭祀、宴會,必令親隨,賜房屋莊田男女有差,服食無虛日。」但皇太極生前,洪承疇的作用並未得到充分發揮。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突然病逝,年僅6歲的福臨繼位。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佔領北京,崇禎帝上吊自殺。消息尚未傳至瀋陽,四月四日,大學士范文程根據明軍、大順軍、清軍三股勢力博弈的情形,認為明朝衰朽不堪,「四面受敵」,得出「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的結論,建議清軍把握時機,入取中原。四月九日,清軍在攝政王多爾袞的率領下大舉南伐。

此次出兵,規模空前,滿洲、蒙古八旗出動三分之二,漢人八旗傾巢出動,其中就有降清兩年但一直沒有委任官職的洪承疇。十餘萬之眾的大軍向山海關進發,北京被李自成所率大順軍攻克的消息很快被探馬報知。對手由不堪一擊的明軍,變成從未交戰的大順軍,本來信心滿滿的多爾袞頓時疑慮重重,隊伍前行的速度因而變得十分緩慢,十三日抵達遼河,四天時間只走了一百多里。

直到駐軍遼河,多爾袞才想起隨軍而行的洪承疇:李自成曾是他手下敗將,請他出謀獻策,大順軍當不在話下。

洪承疇降清兩年「悄無聲息」,一則明清處於相持和談之際,難有「拋頭露面」之機;二則可能還有一定的心理障礙,畢竟,要從明朝、漢人的角度轉向清廷、滿族,尚需一定時間與過程。報效「恩養」的機會終於來臨,洪承疇自然不肯放過,他向多爾袞建言:「流寇」有著十多年的作戰經驗,不可輕敵,不要輕易攻打山海關,應像過去那樣繞道長城,突入關內;嚴明紀律,「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招降納叛,「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並在具體戰術方面對清軍予以「指導」,如何利用精兵出其不意,步兵、騎兵如何配合作戰等。

就在這時,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致信多爾袞,向清軍求援。原來,吳三桂本欲投降李自成,率部眾進京途中,得知父親被拘,愛妾陳圓圓被大順軍將領劉宗敏搶奪,他「衝冠一怒為紅顏」,重新奪回山海關。李自成親率大軍前往征討,吳三桂抵擋不住,迫不得已向清軍求助。清朝曾多次招降吳三桂沒有成功,此次來信,也非降清,而是請求多爾袞出兵,共同對付大順軍。面對吳三桂的「送貨上門」,多爾袞猶疑不決。洪承疇建議清軍改變方向,即刻向山海關進發。多爾袞予以採納,下令清軍日夜兼程,迅速趕至山海關。吳三桂曾為洪承疇舊部,在洪的引見下,吳三桂與多爾袞祭天盟誓,兩軍聯手對付李自成。

山海關之戰以清軍完勝、李自成大敗告終。洪承疇建議清軍不得停留,應抓住時機,加速前進,目標北京。吳三桂受多爾袞脅迫,剃髮投降,成為清軍的急先鋒與大順軍的第一殺手。洪承疇起草告示,沿途廣為散發,將清軍裝扮成救民倒懸的仁義之師,號召明軍與清軍聯手,共同圍剿農民起義。受此蠱惑,清軍不僅沒有遇到抵抗,反而受到歡迎,長驅直入,很快佔領北京。洪承疇前往帝王廟,跪在崇禎皇帝的靈牌前「哭靈」。為了籠絡人心,多爾袞下令「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清軍的這些行為,特別是洪承疇的特殊身份,給舊臣遺民造成一種假象,以為清軍是來替明朝報仇的,以致南明政權有過聯合清軍,共同對付農民軍,「合師進討,問罪秦中」的幻想。受此誤導,漢人不禁放鬆了戒備警惕,加速了清軍問鼎中原、滅亡明朝的歷史進程。

由此可見,洪承疇作為明廷職位最高的降官,只要他一「出手」,就招招厲害,直指漢人及殘明「死穴」。就當時的人口而言,滿人約一百萬,漢人約一億。滿人能一以當百征服漢人,除有利於作戰的八旗制度外,實則利用了漢人的力量,以漢制漢。清軍佔領北京後,對有功之臣洪承疇備加重用,以明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不負所望,處心積慮地為清朝統治者出謀劃策。一年前,愛新覺羅·福臨已在關外即位,為了證明清朝不是一個區域性政權,而是「君臨天下」的統治者,在洪承疇、范文程等漢族大臣的精心安排下,福臨在北京又舉行了第二次登基大典,一應禮儀全按中原典章辦理。

爾後,多爾袞便開始著手統一中國的行動,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做法,讓行動處處受阻。此時,洪承疇再次進入多爾袞視野。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十三日,洪承疇以原官總督軍務,招撫江南各省地方。多爾袞看中的,是洪承疇在南明故臣中的影響與號召力。清軍入關,洪承疇不斷招撫舊部或舊同僚歸順清朝,如明薊鎮總兵唐通、明寧夏花馬池副總兵董學禮、南明四鎮將之一劉澤清、南明提督李本深等人都是他的舊部,他們投降清朝多由洪承疇籠絡與招撫。於是多爾袞說道:「我亦見他做得來,諸王也薦他好,故令他南去。」並賜他衣帽,鑄印一方——「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洪承疇當即表態道:「感王上厚恩,敢不竭盡心力!」 洪承疇降清後第一次面對故人,多少還有一點廉恥之心。據陳洪範《北使紀略》記載,南明使團進京和談時,洪承疇見到使團成員王言,「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墮」。而心理一旦適應,就變得坦然、決然乃至冷酷、殘忍了。

若論漢人文臣對清廷的貢獻,入關前數范文程最大;入關之後,洪承疇便搶了范文程的「風頭」,以致享有「清朝開國第一功臣」之類的頭銜。當然,洪承疇畢竟是漢人降臣,清廷在重用、倚靠的同時,又給以一定的牽制:任命多羅貝勒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以固山額真葉臣佐之。也就是說,洪承疇招撫江南,只能算個「三把手」,還得受命于勒克德渾與葉臣兩人。

千古貳臣,任由後人評說

洪承疇招撫江南,經略五省,終使南明地盤全部納入清朝版圖,就連康熙帝也認為他「效力疆場有年,勞績茂著」,但在論功行賞時,只給予「三等輕都尉世職,准襲四次」。晚年的他門庭冷落,重病纏身,倍感凄涼。康熙四年二月十七日,73歲的洪承疇在京城病逝。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之三中寫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假使洪承疇戰死松山或是寧死不屈,那麼,不僅他的個人真偽、善惡評價會重新而論,中華民族的歷史抑或有一番變更與改觀。處於轉折時期的歷史,在其節點關口,其實就那麼一兩步,一旦鑄成,便成永恆。因此後人常言,明之亡於清,實亡於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等漢人之手。滿人統一中國,江山實為漢人打下。即便如慘絕人寰的「嘉定三屠」,其劊子手也非滿人,而是降清的漢人李成棟一手所為。

就洪承疇的個體生命而言,松山之戰是其節點,他的一生以此為轉折,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前半生侍奉明朝,後半生效忠清廷。

「城頭變幻大王旗」。明清換代之際,降臣的想法、態度不一,其表現也人各有別。比如祖大壽降清後,僅給外甥吳三桂寫過一封招降信,爾後便退居幕後;吳三桂為了報仇,對大順軍必欲斬盡殺絕而後快,雖然出於個人野心,但他晚年也起兵反清了;哪怕令人不齒的李成棟,後又良心發現,終於叛清,成為南明朝廷一員忠臣,與清軍作戰時赴水而亡;范文程也稱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進京後「功成名遂,急流勇退」,在朝陽門外辟出一塊園地,種植花木,飲酒下棋,不再過問政事……這些降清漢臣中,唯有洪承疇叛變最為徹底。洪承疇降清不久,就主動泄露明朝與朝鮮之間的軍事機密。其時,朝鮮儘管已臣服清朝,但仍與明朝保持秘密外交,準備聯手對付清軍。洪承疇透露這一機密後,在清廷的脅迫下,朝鮮方面不得不抓捕相關當事人,最終徹底倒向清朝。清廷遷都北京後,在滿漢通婚問題上,洪承疇從清朝的長遠統治與利益出發,認為滿漢有別,應「重滿輕漢」,滿漢之間,嚴禁通婚。這一建議被當時的決策者鰲拜採納。

洪承疇作為明清夾縫間的一顆棋子,看似意義不大,其實好幾次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足以延緩或加速明清易代的進程:西北追剿李自成時,只要稍假時日,就可大功告成;松山之戰的勝敗,決定明清兩個朝廷的不同走向;江南半壁江山的平定統一,西南五省之地的經略成功,與洪承疇的征剿招撫密不可分,其個人作用顯而易見。

據《甲申朝事小紀》記載,洪承疇經略西南抵達湖廣時,故交淮北人閻爾梅前來相見。洪承疇問他近況如何,閻爾梅答:「一驢亡命三千里,四海無家二十年。」又問他有沒有什麼新作,回答說有,近讀《李陵傳》有感,賦詩一首。閻爾梅說著,當即吟誦詩作的最後兩句:「不引單于來入塞,李陵還是漢忠臣。」李陵為西漢大將,出征匈奴,兵敗投降。哪怕全家老幼受到牽連被漢武帝殺害,他也沒有率領匈奴兵馬殺回漢地,因此閻爾梅仍將他視為漢朝忠臣。洪承疇聽了,沉默不語。過了好半天,才開口說話,想給閻爾梅一官半職,並徵求他的意見。這回輪到閻爾梅沉默了,不過一會,便告辭離去。

「貳臣」,是清廷對洪承疇之類降清漢人的稱呼。滿人修史,將投降清朝的有功之臣全部列入《貳臣傳》,可見主子滿人骨子裡也是瞧不起這些降臣的。後來在北京西直門外麥庄橋發現的一塊洪承疇墓碑,上面的碑文便有「破明兵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之類輕視鄙薄的詞句。就連清朝宗室詩人,對洪承疇的失節也頗為不恥,作詩嘲諷道:「千古傷心是此間,感恩無奈得身還。當時若使容君死,不比文山比疊山。」文天祥號「文山」,謝枋得號「疊山」,兩人皆為南宋抗元英雄,並稱「二山」。

即便洪承疇效忠不二的清朝,對他的評價,隨著局勢的穩定與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變化。降清之初,被當作「順應潮流」的豪傑;順治時期,效命疆場,被推許為「夙望重臣」;康熙之時,一落千丈,僅賜三等輕都尉世職;乾隆時期,作為貳臣打入另冊;光緒之時,名譽降至冰點,成為既不忠於明朝,也不忠於清朝的逆臣。

而漢人對洪承疇的認識,則明顯地帶有強烈的民族情緒與道德色彩。東北援錦,明人以為洪承疇在松山大戰中為國殉節。清軍入關,方知他變節偷生,並甘做滿人鷹犬,明朝遺民對他恨之入骨。洪承疇當初受到崇禎皇帝寵幸,廳堂掛出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他降清後,有人在上下聯後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無論史乘還是傳說,洪承疇的形象,總是定位在忘恩負義的叛徒、大節有虧的漢奸、無惡不作的歹徒、罪該萬死的敗類,遭到貶斥、怒罵、譏諷、嘲弄。即使家人、鄉親,也羞於與他為伍,可謂六親痛惡、鄉里不容。民間故事稱,洪承疇降清後回到故鄉老家,剛一進門,發現母親傅氏穿著出嫁時的衣服端坐高堂,他忙驚問何故,傅氏說要再嫁他人。洪承疇追問:「母親何出此言?」洪母道:「你可以降清,我為何不能再嫁?」京劇折子戲《洪母罵疇》中洪母罵道:「我洪家世代忠良將,哪有你這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踐踏山河、塗炭生靈的變節兒郎!」「誰似你屈膝投降天良喪盡,不忠不孝、無情無義、無國無家、無父無母、無妻無子、無眾無親、賣國求榮、利欲熏心、認賊作父的無恥人!」 洪母病逝,因為叛逆之子的緣故,無顏面見祖宗,便在自己臉上蓋了一塊黑紗。這一習俗流傳下來,閩南不少地方老婦去世,至今仍要遮蓋一塊黑布。

當然,相關的故事傳說,不一定全是歷史事實,但其中透出的價值取向、情感好惡,讓飽受洪承疇降清羞辱及滿清蹂躪的漢人不禁痛快淋漓,以一種別樣的方式大出一口惡氣。

就個人品格而言,洪承疇為官清正、為人持重、處事嚴謹、取道中庸、體諒下屬、隱忍寬容、居功不傲,確有不少值得稱道之處。其實,只要稍加推測、揣摩,就可想見,洪承疇的內心,也是充滿了難言的撕扯與痛苦的。他背明叛君,便移忠作孝,父喪告假不準,就一門心思地孝敬老母傅氏。招撫江南時,他將傅氏從南安英都接到江寧,後又移居北京。但洪母在京居住僅一年有餘,便思鄉心切,要求返回老家,態度堅決,洪承疇無法挽留,只得上報朝廷請假。不待批准,便與77歲的老母離京南歸,為此受到彈劾,只好「自引罪」請求懲處。順治帝說他「為親甘罪,其情可原」,予以寬宥。

隨著歷史煙雲的不斷翻卷,對歷史人物的定位與評價,也在不斷翻新。洪承疇的故鄉,樹立著一座新建不久、規模宏大的「承疇紀念園」。該園建於早已毀棄的洪承疇故居之上,一座高大的牌坊,兩旁鐫刻一副金字對聯:「輔國堪稱真學士,愛民即是大英雄。」紀念園裡設有承疇紀念館及為洪承疇歌功頌德的碑廊、碑林,還有一塊複製的順治帝誥封洪母傅氏為一品夫人的御制碑。

生前死後一直沒什麼好名聲的洪承疇,沒想到還能「鹹魚翻生」,九泉之下的他,肯定一改生前的複雜沉重,而眉開眼笑了——只是,民族情懷、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等許多東西,還是超越時空,無可更移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多爾袞為什麼不篡位?順治為何要鞭屍多爾袞?
歷史上的真實隋唐英雄
明朝興衰史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縱有千金,一木難求——深度揭秘為何海黃如此稀缺?
深度解析:古代貪官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
他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深度解析大清朝位極人臣的鰲拜
海賊王深度:炎災燼明明只是翼龍,為何身上帶有火焰?
真假「寶玉」,是誰欺騙了你的眼和耳?深度剖析!
深度解析:痘痘是怎麼來的?怎麼祛痘?
深度揭秘:那些所謂的「老酒」是什麼嘴臉?
皮膚深度清潔後怎樣護膚?皮膚深度清潔必知禁忌,你知道嗎?
深度揭秘:為什麼竇唯會說王菲跟他結婚是一種陰謀呢?
深度揭秘豬八戒的原型,吳承恩還真不是隨便胡謅了一個角色!
深度: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為何那樣震怒?司馬遷該遭受宮刑嗎?
什麼是尊嚴!深度!
厲害了!我得兔!這篇文章解你千憂,深度好文!
你為何病纏身?艾灸為何治百病?可能這是最深度的解答了
深度解惑:王菲為什麼這麼牛逼?
真正的貧窮:不是沒錢,是沒福報!(深度好文)
海賊王深度:花魁小紫究竟做的是什麼工作?或許仍是清白之身!
為何只有極少數癌症患者可以康復?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深度閱讀!
諸葛亮真的被高估了嗎?深度解析丞相名垂千古的原因
佛說:真正的貧窮不是沒錢,是沒福報!(深度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