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豆瓣日記:如果沒有這個電影節,我們可能永遠看不到這些進不了院線的好電影

豆瓣日記:如果沒有這個電影節,我們可能永遠看不到這些進不了院線的好電影

本文作者「搬磚俠」,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舊文重發。去年應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邀約而做的專題稿,根據當時紀錄片節的官方紀錄片《路·遇》而寫。原文發表於巴塞電影APP。

早在今年年初,一部央視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悄然在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開始走紅,引發現象級關注。

與傳統紀錄片不同,這部影片的製作組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帶觀眾走進了故宮裡不為人知的那些文物修復師們。那些氣度淡然卻妙語連珠的故宮文物修復師傅們讓那些穿越歷史的文物換髮了勃勃生機,在那千年歷史的宮牆內忙碌的背影下閃爍著的是平凡而偉大的匠人精神。

走紅於網路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紀錄片在B站播出之後,迅速口碑發酵,經過口口相傳,豆瓣評分已經高達9.4分,也迅速有影視公司宣布將其製作成大電影上映。

從早前爆紅的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到今年迪士尼發行出品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取得了七千萬的票房佳績,國內紀錄片市場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走紅,繼而引發了片方拍攝大電影的項目

而即將於12月12日開幕的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更是國際紀錄片界規模最大的活動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舉辦歷史最長、唯一具備紀錄片融資、交易功能的國家級紀錄片節。

「如果你一直覺得紀錄片不好看,那是因為你還沒看到一部好看的紀錄片」,廣州紀錄片節的主辦方說。

細數廣州紀錄片節走過的十多年曆程,一大批藝術價值極高的紀錄片和新銳導演被發掘。他們有的人因初出茅廬便在廣州紀錄片節而受到肯定成為藝術大師,有人受惠於項目創投資金而得以繼續堅持拍攝。

導演張以慶:紀錄片不是紀實片,拍得就是我們自己!

導演張以慶在《幼兒園》的信息簡介中這樣寫道:

「在武漢的一所寄宿制幼兒園,我們紀錄了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里的生活。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

導演張以慶

在32歲以前,導演張以慶有十年的時間,是在武漢手錶廠當工人。以工人身份調到湖北電視台後,從事了18年的紀錄片攝製。多年的電視工作者的經歷,讓他開始嘗試拿起攝影機對準了身邊社會的那些角落。

從第一部作品《舟舟和他的世界》,到後來《英和白》,再到屢獲大獎的《幼兒園》,張以慶的作品總是引發廣泛的評論與關注。

有評論家說他的紀錄片過於講究鏡頭、聲音以及構圖,唯美精緻得不像是真實的,並且指出他片中的一些細節不真實客觀。對此,張以慶反而認為,紀錄片不等同於紀實片,生活也不只是過程和線性的實錄,除了故事、細節之外,還有思想、情緒這樣一些形而上的東西,他要做的就是形而上的表達。

《幼兒園》為我們展現的兒童視角里的社會屬性

回顧導演之路,張以慶感觸頗多,長時間國內紀錄片市場的小眾邊緣化讓國內獨立紀錄片難以獲得發行與投資支持,甚至許多紀錄片導演自己都難以預計自己會還能否堅持下去。

轉機出現在2004年,當時正在籌備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選片評委向張以慶發出了邀請。張以慶便帶著這部拍攝製作耗時近四年之久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幼兒園》來參加紀錄片節方案創投會單元,沒想到不僅順利拿到了發行和投資,更是一舉奪得了大會的評審團大獎。

國際評委認為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現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兒童世界是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折射」,「全世界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共鳴」。

紀錄片雖然記錄的是兒童的故事,但反映的確實成人世界裡的問題

如果不是廣州紀錄片節的認可,張以慶坦言自己也許很難堅持紀錄片的拍攝,如今的他正在努力兌現十一年前年頒獎典禮上承諾,依然在堅持拍攝記錄江蘇南通一個木匠的家國夢——《君紫檀》。

導演周浩:下一部片能上豆瓣。

在當代華人紀錄片導演中,周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

曾是新華社攝影記者出身的他,每一部作品中都帶有明鮮明的記者思維的烙印。他擅長於冷靜的凝視,用客觀寫實的視角來勾勒自身所處時代的側寫。

導演周浩

十多年來,他近乎痴迷地不斷進入著「別人的生活」。

2002年,他完成處女作《厚街》,此片被譽為「罕見的真實反映中國農民工生存現狀的力作」。《厚街》拍的是東莞的厚街出租屋內打工者的眾生相,日常起居、討債砍人,甚至還有深沉的愛情故事。《高三》拿了香港金像獎,拍的是福建某中學的備考,瑣碎、緊張、荒謬而真實,每個參加過高考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書記》里,他又把鏡頭伸入中國社會的另一面:官場,從一位基層官員的離職前的工作狀態,聚焦和觀察政府體系是如何運作的。

《厚街》用極為冷靜的視角去描摹底層群眾的浮世繪

由於新聞媒體記者出身和知識分子的背景,在自己的作品當中,周浩表現出對現實社會問題敏銳的洞察力、對邊緣人群和底層群眾的關注,極強的敘事能力和情感控制力,並且導演的作品長期以來因為對新聞焦點的關注和對社會性話題的針砭與思考引發各個階層的關注和影響。

9年前,周浩在一列火車上認識了一位種棉花的新疆人,由此開始了拍攝一部關於棉花的紀錄片的構想。在這條遍布中國、縱橫跨度上萬公里的生產鏈上,有幾千萬付出了很多卻得到很少的普通中國人。這讓導演周浩產生了拍攝棉花產業鏈的想法,借用這條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產業經濟現象,藉以關注勞動者的生活困境並以此展現更為深刻的社會問題的側面剖析。

《棉花》劇照

《棉花》拍完以後,周浩帶著這部作品參加了廣州紀錄片節的展映,評論界紛紛讚揚這是一部中國現實主義力作——「紀錄片中的史詩」。之後周浩又帶著自己的作品去了台灣的金馬獎,並連續兩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曾有媒體採訪導演周浩,他坦言自己決定自己拍紀錄片的時候曾只有一個樸素的願望:「下一部片能上豆瓣。」

《大同》幫助導演周浩二度奪得金馬獎

如今,導演周浩已有6部電影被豆瓣網「認證上榜」,且每一部都評分極佳。在周浩導演個人最新作品《大同》里,他又一次把鏡頭對準了以原大同市長耿彥波,展現其在大同主政期間的改革,更是拿到了9.1分的超高分。

導演范立欣:在任何一個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會變遷

2014年的暑期檔,隨著一部關於「選秀」題材的紀錄片《我就是我》在院線公映,導演范立欣也第一次站在了輿論的焦點上。

也許,導演范立欣的名字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熟悉,但是只要是聽說過的人,一定知道這三個字的重量。作為中國首位獲得美國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長篇商業報道獎兩項大獎的一位導演,他手下做出的一個個作品都是有質有量,口碑頗豐。

導演范立欣

現年39歲的旅加華人導演范立欣出生於湖北武漢,從事紀錄片拍攝已經有18年。2009年,范立欣帶著自己獨立製作的紀錄片《歸途列車》參加了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展映單元。

《歸途列車》里講述的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浩大的遷徙——春運回家的故事

《歸途列車》被稱為「中國春運紀錄片」,講述在廣州打工的一家打工者張昌華一家3年來春節期間返家探親的歷程。夫婦倆為了子女到廣州打工,但女兒選擇退學,離家成為新一代的打工妹,從廣州的服裝廠到深圳的夜店,一次次選擇刺痛了父母的心。

影片用鏡頭聚焦小人物命運,包括農民工在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客觀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普通農民工的境遇。對於身處當代中國的每一個人,看完此片一定都會感同身受。

導演范立欣接受採訪時說「如果農民工有選擇的權利,他們不會只在春節回家」,自己只是儘可能的要用鏡頭來紀錄下最真實的中國社會裡的現象,「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是有更大意義的,在任何一個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會變遷」。

《歸途類車》的拍攝時間長達三年,中間所遭遇的艱辛和困難也很多,並且由於資金短缺,讓他數度想要放棄。直到在廣州紀錄片節上,他的項目得到了評審的認可,並最終籌集到了繼續拍攝下去的資金。

「廣州(紀錄片)節就像打開了一扇窗。你知道外面的人是怎麼玩兒的,他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和空間。」《歸途列車》導演范立欣回憶他在廣州紀錄片節的經歷說。

關於未來的國內紀錄片發展,范立欣認為,中國獨立紀錄片從最早吳文光的《流浪北京》開始,歷經十餘年應當進入成熟和創新的階段。

《流浪北京》被認為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啟蒙之作

紀錄片之所以迷人、並成為一種特殊的媒介方式,關鍵在於它的真實性、批判性。不論如何創新,范立欣認為這一原則不能丟。紀錄片內核不變,但外形應該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這包括講故事的方式、攝影及剪輯方式。

結語:如今的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已經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國際性最強的紀錄片影展,廣州紀錄片節作為國內首次引進這一國際市場模式的平台,多年來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國內外嶄露頭角的中國紀錄片新銳導演,主辦方希望發掘和推廣更多的國內優秀紀錄片走向大眾,藝術電影也能夠被院線所接納。

(全文完)

本文作者「搬磚俠」,現居深圳,目前已發表了2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搬磚俠」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深夜食堂故事集:她留在我嘴裡的甜,讓我不再咂摸生活里的苦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今年最絕望又好笑的電影,你可能看不到了
這些偶像劇你都看過,只是再也看不到了
你可能看不到這部電影了,但請別忘記這段歷史
如果你起得晚,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這樣的景象
漫威電影里,你永遠看不到這些彩蛋
電視機掛牆卻看不到一條電線,原來是這樣設計的,好看多了
如果沒有他,你們可能就看不到現在的《工作細胞》了!
那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土狗」,如你們所願,以後可能看不到了!
西和這些地方,如果不是我們采編人員,你可能看不到……
你還是會哭,只是我看不到了
這麼好看的笑,再也看不到了
你是我的羈絆是我永遠看不到的天亮到不了的時光
這些《權力遊戲》的有趣劇照,你在電影里可看不到
這可能是一場你看不到的「好戲」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看不到的
如果你在這些漫畫里看不到自己,算我輸!
搞笑圖片:這樣就再也不怕看不到後面的車了!
若沒有這個自稱是蘇軾的兒子的太監,我們可能看不到他的詩文了?
攝影師鏡頭下的奇葩動物,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
「再熬夜,你可能就真看不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