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官制改革:慈禧反對袁世凱廢除軍機處

晚清官制改革:慈禧反對袁世凱廢除軍機處

袁世凱欲借擬定官制改革方案之機,以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遭強烈反對。慈禧太后擔心大權旁落,頒布的新官制中保留了軍機處「軍機處一切規制,著照舊行」。

1905年年底,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次年8月回到北京,提出了師法日本、實行立憲的主張。

朝廷內部圍繞立憲的爭論

五大臣如此明確而又急切的態度引起一些文武官員的疑慮,他們或是大談立憲有妨君主大權,或者宣揚立憲有利於漢人而不利於滿人。即便是張之洞此時也變得猶豫起來,他是贊成變法的,但這時是不是就到了宣布立憲的時候,他還吃不準,尤其吃不準朝廷的態度。五大臣之一的載澤見此非常憤怒,立即上了一份奏摺,一一對反對者的言論進行反駁,其中說到立憲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也許就是這三句話深深打動了慈禧,使她對立憲有了比較明確的意識和決心。

1906年8月25日,慈禧命將考察政治大臣的條陳交軍機大臣、會議政務處大臣和參預政務處大臣閱看。28日討論。討論很是激烈,態度鮮明贊成立憲的是軍機大臣奕劻、徐世昌、參預政務大臣袁世凱等人,他們認為立憲符合民意,應從速立憲;大學士孫家鼐、軍機大臣榮慶、鐵良明確反對立憲,理由無非是:立憲容易引起騷亂;立憲會使執政者無權,壞人得以棲息其間。老謀深算的軍機大臣瞿鴻禨則提出了一個中立的觀點:中外情勢不同,應定為預備立憲,而不是立即實行。這一觀點得到政務處大臣張百熙的認同,認為中國應通過預備立憲,提高國民程度。

爭論實際是提出了立即立憲、反對立憲、預備立憲三種主張,顯然,贊成立憲的是大多數。對慈禧來說,「立即立憲」的步子似乎邁得太快,難以接受;最可行的是「預備立憲」,既可表明立憲的態度,緩和國內要求立憲的壓力,又可有所緩衝和準備。正是在這種心境下,9月1日,朝廷發布了預備仿行憲政的上諭,表示要仿行憲政,「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同時也定下了立憲的基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清政府的改革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袁世凱欲借官制改革廢軍機處

在清末這一場變革中,袁世凱扮演了重要角色。

慈禧對袁世凱有深刻印象是戊戌政變時袁的告密。由於袁世凱在維新運動中與維新派有過聯繫,所以她和一些親貴一樣,對袁世凱並無好感,認為袁「既同謀,又出首,首鼠兩端」。倒是榮祿出來聲稱:「袁乃我的人,無所謂首鼠兩端」,為袁擔了保。庚子事變後,袁世凱通過交涉,使外國軍隊很快撤出了天津和大沽口。這使慈禧打消了對袁的顧慮,她曾高興地對左右的太監們說:「想不到庚子那年的事,我闖了大亂子,但因此機會,我能提拔出兩個忠臣來,一個是岑春煊,一個是袁世凱。英雄出少年,岑三在南方替我平定廣東、廣西的亂事;袁四在北方替我對付外國人,保守北京、天津。他們年紀都很輕,著實能幹點事。二十年之內,我可以高枕無憂了。」這話傳到袁世凱耳中,心中好不快活。不過他也深深知道,老佛爺經常是喜怒無常的,要一步步向上爬,還必須牢牢依靠老佛爺身旁的權勢。

當時慈禧所倚賴者,先是榮祿,榮祿死後是奕劻。袁世凱對他們,用盡討好賄賂之能事。尤其是庚子事變後,榮祿體弱多病,常常難以到軍機處入值。這時又傳來慶親王奕劻將入軍機的消息,袁世凱馬上派人給慶親王送去銀十萬兩,就此取得奕劻的歡心。此後,凡是慶親王府婚娶生日等一切慶典活動,袁世凱都會送上銀兩,還與奕劻的兒子載振結成兄弟交。慶親王本身就是一個無能和貪心的人,政治上沒有一點主張,所以只能依賴袁世凱。

袁世凱勢力的迅速擴大,除了依賴慈禧和朝廷中的權勢以外,還得益於天津小站練兵。他從1895年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到1905年,就訓練成了一支包括六個鎮、六萬餘兵力的新式軍隊,奠定了北洋軍的班底。1901年就任直隸總督後,他積極辦警察、辦實業、興學堂,很快名聲大噪。1903年,清政府建立練兵處,奕劻是總理大臣,袁為會辦大臣。袁以直隸總督身份參與朝政,勢力更是炙手可熱。他自己也是耀武揚威,不可一世。時人高樹《金鑾鎖記》中記敘袁世凱到頤和園接受慈禧召見的情況:衛士們皆以黃布裹頭至腳,畫以虎豹頭和虎皮斑紋,個個如虎如熊。王公大臣的馬車紛紛避讓,那些宮監們也避在一旁呆立觀看,甚至有將袁與西晉末年的權臣桓溫相比的。可以想見,正是袁的這種權勢,為自己樹立了政敵。

依袁世凱的主張,改革先要從官制入手,以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他抬出慶親王奕劻做國務總理大臣,自己做副大臣,雖然奕劻是正的,但實權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袁世凱之所以熱衷於撤軍機,設責任內閣,除了看重權力以外,據胡思敬撰《大盜竊國記》分析,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原因,即當時那拉氏已年過七十,衰病日增,深恐一旦那拉氏死去,光緒親政修戊戌前怨,自己的首級將難保。所以希望設立新內閣,使天子不得有為。

但如何實現這一意圖?袁世凱首先想到了出洋考察憲政剛剛回國的五大臣,因為他們的意見對清廷的決策是十分重要的。1906年8月6日,當五大臣到達天津時,袁親自為他們設宴洗塵。直截了當地問:「此行勞苦,將何以報命?」五大臣不解其意,面面相覷。袁世凱拿出早已擬好的疏稿說:「我已考慮多時了,就按這個去辦。」這哪裡是商量,簡直是命令。五大臣只好將折遞上。出使考察憲政的戴鴻慈和端方另又上折請改官制。

在8月28日受命閱看考察政治大臣折件的諸大臣討論會上,雖然意見不一,但多數也同意將改官製作為預備立憲的入手。這樣,在1906年9月1日頒發的預備立憲上諭中,赫然寫上了「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這一條。第二天,成立了編定官制局,成員中包括了載澤、榮慶、鐵良、張百熙、戴鴻慈、徐世昌、袁世凱等十四人,另外令張之洞、端方等地方大吏派司道大員隨同參議,最後確定由奕劻、孫家鼐、瞿鴻禨總司核定。接著以外務部公所為釐定官制局,由一批留日學生關起門來制定改革方案。本來在清廷的安排中,應由載澤主持官制改革工作。但是由於袁世凱在編製館中安排了不少親信,一切說帖都經其閱定。正是在他的掌控下,編製館很快拿出了一個改革官制草案。

其要點就是:仿照立憲國先例,立法、行政、司法各有責任,不相統屬。在國會未成立時,先在北京設立資政院,以代替立法機關;改大理寺為大理院,以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預定採取三審制,將來在各省陸續設立地方及高等法院之後,所有民刑訴訟,皆歸法院辦理,行政官不得干涉。設立責任內閣,首領為國務總理大臣,各部設尚書一人,皆為國務大臣,重要行政,須經國務會議通過。裁撤軍機處和原內閣,以軍機大臣改國務總理大臣。此外還要裁撤吏部、禮部、翰林院、宗人府幾個舊機構、合并工部、商部為農工商部,改戶部為度支部,刑部改為法部,將兵部分為陸軍與海軍兩個部。

官制改革草案遭強烈反對

這個方案的要害,是廢軍機處,以責任內閣製取代之。而在清朝的政治體制中,自雍正朝開始,軍機處就處於政治決策的核心地位。

清朝初年,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參加的多為王公貴族。凡有重大軍國政務,均由皇帝召集議政王大臣會議集議。康熙時為了加強皇權,取消「王」字,使之變成「議政大臣會議」,還削減其議政範圍,地位下降。與此同時,康熙在內廷南書房與一幫翰林討論政事,使南書房成為皇帝詔旨的發出之處,地位驟升。但南書房畢竟不是一個正式機構,雍正時,因西北用兵,往返軍報頻繁,為了及時處理,八年(1730年)在接近內廷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雍正十年,又鑄造了「辦理軍機印信」,使之正式確立。

雍正皇帝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建立軍機處,是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軍機處建立後,也成為加強皇權的有力工具。原因就在於,軍機處具有一些別的機構所沒有的新特點:它只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章京的任務是登載檔冊,繕寫諭旨,定員32名。軍機大臣無定員,從三四人到七八人不等。他們每日寅時(約早晨5時)進宮,卯時或不到卯時(相當早晨5時到7時)覲見皇帝,和皇帝討論軍國大政。皇帝的諭旨,由他們草擬;後來改由章京起草,大臣修改,經皇帝同意後以「寄信上諭」或「明發下諭」的形式下達。軍機處沒有衙署和屬員,只有一個值班房。皇帝隨時都可與軍機大臣商量、決策,十分方便、快捷、機密。由於軍機大臣都由皇帝親自任命,不好的可以隨時撤換,皇帝用之得心應手,所以,軍機處被視為加強皇權的最好途徑,是不願也不能廢棄的。

新官制草案一提出,與袁世凱聯姻的尚書張百煦立刻上密折保奕劻為總理,袁世凱為副總理。但袁世凱心太急切,步子邁得太快了,也高興得太早了。草案傳出,引來一片反對之聲,一時之間各種彈劾袁世凱的奏章蜂起。反對的不僅有那些因要裁併機構而失去權力的官員,更有軍機大臣,如鐵良、榮慶等。他們算過賬,現有軍機大臣六人,而新內閣只有總理一人,協理兩人,如此一來將會有三人失去權力。各種反對聲無不指責新編官制流弊太多,請軍機處照舊,有的甚至直詆袁世凱指鹿為馬。一些太監風聞內務府也要裁撤,紛紛跑到慈禧前哭訴。

慈禧擔心廢軍機處使大權旁落

慈禧作為最高統治者,對統治集團中的這種互相爭鬥司空見慣,她甚至還喜歡這樣,因為這種爭鬥對兩方面都是一種消耗和遏止,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牢牢居於權力中心的地位。雖然她曾同意袁世凱的改革官制主張,但當廢軍機,立設責任內閣的方案拿出來時,她立刻產生了警覺,一個朦朧的意識在心中浮起,不能讓袁世凱這麼干!怎麼辦?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利用袁世凱的反對力量,於是馬上想到了軍機大臣瞿鴻禨,立即召見。

瞿鴻禨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在立憲問題上,他不反對立憲,但又反對立憲過於激進。他的態度是「準備立憲」,持中庸立場。1906年清廷預備立憲上諭就是他的手筆,其中「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一句可以說是他的匠心之作。他對袁世凱的張揚早就看在眼裡,他既怕成立新內閣會失去權力,也害怕袁世凱權力太大會危及清朝社稷。所以決意要站出來,不能讓袁世凱的如意算盤得逞。

慈禧與瞿鴻禨談話是在十分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慈禧太后以新官制案徵詢瞿鴻禨意見時,瞿鴻禨指出:「責任內閣成立後,一切用人行政的大權,都由總理大臣召集各部大臣開會決定,決定後再請諭旨宣布施行。此與軍機處事前請旨的情形,完全不同。皇太后訓政三十餘年,中外協服,現在立憲尚未實行,而大權先已旁落,皇太后能放心嗎?即使皇太后放心,做臣子的卻不放心,切望皇太后為國家為人民,多多辛苦幾年。」(劉厚生《張謇傳記》第138頁)真不愧是瞿鴻禨!並不從新官制本身入手,而是抓住慈禧的心理,淡淡的幾句話,卻一下點到了問題的要害。慈禧太后不就正是如此嗎?她可以容忍改革,但一切改革的最大限度是不危及自己的權力中心地位!瞿鴻禨的話使她馬上明白下一步應該怎麼做了。

時人有記,慈禧為群言所動,召見袁世凱,以參折示之。袁回答道:「臣以為,這些都是關在屋子裡想出來的,如此,怎能完成大清改革的大事,請太后嚴懲一二人以息他們的囂張氣焰!」慈禧大怒,冷冷地說:「你不是握有兵權嗎?何不由你帶兵把這些人都拉出去殺了!」一陣恐懼從頭襲到腳,袁世凱再也不敢說話。他深知天危猶在,人口難防,自己只有暫且隱而不張,等待時機。第二天,就以彰秋閱操為由悄悄地離開了北京(庄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下,第167頁)。

四天後,也就是11月6日,一個經過總核大臣瞿鴻禨、孫家鼐最後修改核定的官制大綱頒布了。慈禧在公布官制改革的諭旨中說:「軍機處為行政總匯,雍正年間本由內閣分設,取其接近內庭,每日入值承旨,辦事較為密速,相承至今,尚無流弊,自毋庸復改。內閣軍機處一切規制,著照舊行。」

這個新官制的核心,是軍機處不變,改的只是幾個中央行政機構:巡警部改為民政部、戶部改為度支部、兵部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工部併入商部,改為農工商部,理藩院改為理藩部,另新設郵傳部。而外務部、吏部、學部依舊。

第二天,清廷公布軍機大臣和各部尚書名單,奕劻、瞿鴻禨留任軍機大臣,另外兩名是世續和林紹年。各部大臣、尚書十三人(外務部總理大臣一人,會辦大臣二人,其中一人兼尚書)中,滿族七人,漢族五人,蒙古族一人。清廷雖然取消了「滿漢各半」的規定,但權力天平傾向滿族貴族的心思昭然若揭。

這一場中央官制改革暴露了清廷高層的矛盾,雖然軍機處保留下來了,但爭鬥並沒有結束,很快,一場更大的爭鬥———「丁未政潮」又拉開了序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古今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南蠻族如何被明軍馴服:男子戰死 剩下多為婦孺

TAG:看古今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恭親王、慈禧與清末改革
郭建龍:北宋改革之殤——派系政爭與冗官難題
汪玉凱解讀機構改革:這是黨政軍群全方位改革
為何馬略軍事改革讓羅馬人迅速的軍閥化和獨裁化?
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想廢除否決權?俄羅斯堅決反對
李自成建立政權前的軍事改革:改編野戰軍,增設地方軍
慈禧的改革與反動
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想廢除一票否決權?俄羅斯堅決反對
雍正財政改革式反腐的舉措與啟示
文史宴:東林黨反對張居正改革了嗎?沒有,閹黨才反對
「王莽改制」對官制的其中一項改革:「州刺史」改「州牧」
十九世紀日本明治改革為何成功,而清朝改革卻屢改屢敗?
阿德里安堡之戰:失敗的羅馬軍制改革
晚清東三省為什麼要推行官制改革?
說古|北魏孝文帝以吏治助改革
駐水利部紀檢組:對機構改革敷衍塞責將嚴肅追責
陳萌山:改革機制 完善邊銷茶產業
治吏: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成功的關鍵
寇謙之對道教的改革
中央政府機構改革:葯監局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