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超級大國,為了不被消滅,竟主動分裂解體

這個超級大國,為了不被消滅,竟主動分裂解體

羅馬帝國在人類歷史上可謂鼎鼎有名。從公元前1世紀凱撒、屋大維時代開始,到公元5世紀被蠻族攻滅,這個帝國傲立西方達五百年之久,版圖橫跨歐亞非,整個地中海,以及周邊的有價值地緣板塊,幾乎都被其收入囊中。

這絕對是空前絕後的成就!且不說之前,就是羅馬帝國之後直到今天,也再沒有哪個政權,能重現將整個地中海變為自家內海的輝煌!

只不過,這種江山一統,前後只存在了300時間,從3世紀末開始,羅馬進入四帝共治時期,之後又逐漸分裂為東羅馬、西羅馬兩個相對獨立的國家。

當然,分裂也沒什麼奇怪的,歷史上走向分裂的大型帝國多了去了,羅馬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只不過,羅馬的分裂,與其它帝國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即,這種分裂,是其主動為之,或者說,這是帝國中樞一力促成的:

公元293年,戴克里先首創「四帝共治」制,將帝國化為東西兩部分,各有一名正帝(尊號:奧古斯都)和一名副帝(尊號:凱撒)。四個皇帝共同治理帝國。

當然,實行四帝共治,並不是把帝國分裂成四部分,而是將帝國的防衛任務交給四個人去承擔。且戴克里先的地位在四人中仍是最高的。不過在羅馬這種軍人干政超級嚴重的帝國,將防務主動授予他人,並且在名份上都相當,這依然是很難想像的。而到了一百年後的385年,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大帝」——狄奧多西大帝去世後,更是正式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阿卡迪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這種做法,實在有些難以理解。畢竟權力的特殊性,決定了當權者無不以大權獨攬為追求;而從政治邏輯上來講,一旦國家分裂,相互間難免會形成隔閡甚至競爭,甚至造成內亂。這勢必削弱帝國的整體實力——戴克里先死後帝國的混亂,以及東西羅馬帝國形成後的暗鬥,還有西羅馬滅亡期間東羅馬的袖手旁觀,也證明了這一點。

可既然如此,為什麼戴克里先和狄奧多西這兩位被尊為「大帝」的君主,卻都要主動推動國家分裂呢?

這其實與羅馬帝國的地緣結構,以及當時的特殊國情有關。

在上一節《地緣政治:羅馬為什麼崇尚軍人主政》一節中,雲石君曾經說過:羅馬帝國疆域太過遼闊,且主要分布在環地中海沿岸及周邊,結構十分鬆散,各板塊之間地緣格局相對獨立。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具備凝聚成國的地緣基礎。只不過地中海相對穩定的氣候環境,使得羅馬人哪怕是以古典時代的文明發展水平,也有能力突破海洋所形成的天然地緣屏障,並把其變為連接各板塊的地緣通道,進而將整個環地中海板塊有機整合在一起,構建起龐大的羅馬帝國。

只是,這種連接和整合的力度是有限的。畢竟地中海的阻斷功能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遙遠的物理距離,也削弱了義大利本部的輻射影響力。

這就為羅馬的分裂埋下了隱患。一開始時,這還不太明顯。畢竟那時候帝國疆土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海岸線,通過地中海這個海上地緣通道,還可以有效施加影響,但隨著帝國不斷拓土開疆,中歐、西歐、西亞等地也逐漸納入——這些板塊都已經脫離了地中海的直接輻射,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陸,問題就越來越嚴重。

這樣就麻煩了。當義大利本土的輻射能力越來越弱,帝國中樞對當地的統馭能力也相應的越來越差。西半部可能還好點,畢竟西歐、中歐與義大利本土還隔著不算太遠,當地的蠻族敵對勢力也不算太強大;至於像東邊,比如西亞的敘利亞、迦南、兩河流域,這根本就跟義大利是兩個世界,並且當地的外部威脅,也更加強大。在這裡,羅馬既要面對來自東歐的游牧武裝,也要面對崛起自波斯高原的強大地緣勢力——前者雖然文明形態落後,但游牧騎兵在軍事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後者則開化較早,國家形態成熟、文明發達程度較羅馬不遑多讓。

這就對羅馬構成了威脅。羅馬必須在東方投入大量軍事力量,才有可能抵禦住強大的進攻,捍衛自己的國土。但問題是,以及敵人的超級強大,決定了羅馬不僅要投入重兵,而且在指揮體系上也必須高度集權,這樣才能夠有效應對軍情;而義大利本土與東方領土在地緣距離上的極端遙遠,以及古代在交通通訊方面的極端落後又決定了,中樞不可能直接指揮前方軍事行動,而必須對前方統帥高度放權。這勢必會造成政治中樞與軍權的分離。

當然,如果這種局面是一時性的,那倒也罷了。但東方的軍事壓力持續存在,這意味著軍隊必須長期集中於一人之手,這勢必造成帝國中樞對軍權的失控。

當然,對這種局面,羅馬的體制也有一些適應性調整。最顯著的就是雲石君在上一節《地緣政治:羅馬為什麼崇尚軍人干政》中提到的,體制對軍頭干政的寬容甚至接納。軍頭只要拳頭夠硬,都可以篡位奪權,而社會道德對此予以認可,篡位者並不會因此背負「原罪」,實際上,從共和國晚期的蘇拉、凱撒,到後來的圖拉真、君士坦丁等等,莫不是通過發動軍事政變上台。

但是,光這個是不夠的。畢竟帝國體制對軍頭的寬容和接納,並不代表在位的皇帝接受。作為皇帝本人,他當然不想自己稀里糊塗的被人搞下台,對他來說,最合理的方式是,自己穩坐江山,並且能夠傳於子孫後代。所以,任何一個皇帝,不管他是不是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只要坐上了這個位置,都要儘可能的防範覬覦者。這種情況下,皇帝通常只有一個選擇,即御駕親征,帶著軍隊親自討伐判斷,抵禦蠻族,在維護帝國利益的同時,將軍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這種做法,也有一個局限,即這隻有在帝國環境相對安全的時候才能做到。當帝國面臨的重大威脅較小時,皇帝一人出馬,還勉強能夠擺平。但當帝國的外患越來越多,處處烽煙時,皇帝縱有三頭六臂,也實在顧不過來。

這就是羅馬帝國後期所面臨的窘境。帝國後期,內憂外患加劇,重大軍情層出不窮。

這時候,單靠羅馬皇帝一人,就算他再能打,也已經很難應付了。而且作為皇帝,長期脫離帝國政治中樞,同樣會對自己的政治地位構成負面影響。

這種情況下,羅馬國家體制調整。戴克里先大帝先吃了這個螃蟹。在建立了崇高個人威望後,他搞了個「四帝共治」,將軍權一分為四,授予自己足夠信賴的朋友,通過這種方式,來既有效抵禦四周蠻族的入侵,並維持帝國的完整和自己的統治。

但問題是,這種建立在個人威望和朋友信任基礎上的政治架構,天然缺乏穩定性。戴克里先自己在時倒也罷了。隨著他的退位,東危機很快浮現,西方正帝君士坦丁與東方正帝馬克森提烏斯圍繞帝國最高統治權爆發戰爭。

這場爭奪以君士坦丁大帝的獲勝告終。而也是這場戰爭,將四帝共治的弊端暴露無遺。

對此君士坦丁大帝的應對之策有二:首先繼續延續四帝共治制——畢竟帝國的客觀環境決定了,必須要將軍權分授他人。只不過在授予方面,考慮到戴克里先制度的弊端,他只設立自己一個正帝(奧古斯都),其他三個都是副帝(凱撒),在名分和法統上,確立了自己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唯一性。而且這三個副帝,都是君士坦丁的兒子。

其次,在位於東方的巴爾幹半島與小亞細亞半島交界處,建起一座新城——君士坦丁堡,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都。

這個新都的建設是有講究的,除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眾所周知的地緣區位優勢外,由於帝國的兩大威脅——東歐的游牧軍事勢力以及西亞的波斯高原地緣勢力都位於東方,所以在這裡建都,能夠最大程度的確保皇帝以及帝國中樞對核心軍事力量的掌控。

當然,就羅馬帝國版圖而言,君士坦丁堡的區位過於靠東。在這裡建都,這意味著帝國中樞對西地中海板塊的輻射能力大幅下降。不過考慮到當時西地中海沒有強大外部勢力,所以也不必部署重兵,所以這種麻煩相對較小——這也算是君士坦丁大帝在有限條件下,做的一個相對不壞的選擇。

但是,這種政治架設,依然存在隱患。畢竟四帝共治制度依然存在,三個副帝兒子各有各的地盤,各有各的軍隊,依然有爭位可能(而君士坦丁駕崩後,三個兒子之間也確實立馬爆發了爭位戰爭)。其次,也是最關鍵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蠻族入侵愈演愈烈,不僅帝國東方,整個北方國境線,都面臨蠻族的侵襲,,導致羅馬帝國漫長的北方防線處處烽煙。

這種情況下,帝國的軍事力量又必須進一步分散,不僅東方,西方的義大利本土、日耳曼地區、高盧、不列顛等等,都必須投入相當軍事力量。這意味著光憑掌控東方軍隊,不足以威懾全國。

這就沒法弄了。這種形式下,帝國要想繼續維持存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分而治之。將帝國徹底分為東、西兩部分,兩位皇帝各領一攤,這樣可以在保證有效抵禦蠻族入侵的同時,儘可能的確保中樞對軍隊的掌控(中樞一分為二後,隨著各自疆域的變小,兩個中樞與自己的邊疆地區物理距離就相應拉近,可以更有效的直接控制軍隊),而且原先大一統帝國因地緣結構鬆散,軍權分裂而動輒爆發的爭位內戰,也因此得到有效緩解。

基於這種邏輯,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最後一位大一統君主狄奧多西大帝,在其生命的最後關頭,將帝國一分為二,分別賜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希望在蠻族入侵的浪潮面前,通過這種主動分裂的方式,維持羅馬國家、文明和民族的氣運。由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西羅馬帝國於東羅馬帝國兩個部分。

只不過,雖則狄奧多西大帝主動分裂國土,但這最終還是沒有挽救羅馬帝國衰亡的命運。僅僅15年後的公元410年,作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和國家象徵——羅馬城被西哥特人攻破。此後蠻族入侵愈演愈烈,西羅馬帝國皇帝淪為傀儡,到公元476年,西羅馬最後一位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不過東羅馬帝國則一直延續千年,直到近代早期的1453年才被奧斯曼土耳其徹底攻滅)。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既然狄奧多西大帝的分裂國土行為,是符合邏輯,且有利於國家延續的,但為什麼在現實中並沒有產生效果呢?或者說,擁有龐大領土,並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大文明的羅馬,為什麼會輕而易舉的被落後蠻族消滅呢?要知道,直到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進入快速崩潰期時,它依然是除東羅馬外,西方世界版圖最大、也是最富庶的國家——至少比那些消滅他的蠻族要強的多。

為什麼強大到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會敗給野蠻、落後且四分五裂的蠻族?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分析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48章——義大利之第5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關注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超級大國,動不動就軍事政變,就這樣兒卻稱霸世界500年
亞洲內陸小國 人口3000萬不到 卻先後干翻俄羅斯和美國
別看這地方窮,卻特招人喜歡,俄羅斯、伊斯蘭、西方為它打瘋了
一場豪門火併,引發伊斯蘭教大分裂,兩派一直打到今天
昔日東歐小霸王,力抗美蘇,後爆發內戰,分崩離析

TAG:雲石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領土大國,自古就不統一,現在也最容易分裂
蘇聯解體後,這個國家也分裂成了兩個,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很高
大清亡了以後,中國的領土為何沒有被列強分裂?只因有這些軍閥
分裂大腦是否分裂了人?
清朝滅亡以後的中國領土,為何沒有被列強分裂,因為有他們
大清亡了以後的中國領土,為什麼沒有被列強分裂?只因有這些軍閥
曾經在狹縫中崛起的這個小國家,最後依然擺脫不了分裂的命運
這個拒絕給同性戀做蛋糕的美國大叔,差點「分裂了」美國,最後他贏了
印度有什麼硬傷,為何難成一流大國?分裂幾千年,才被英國統一
歐洲列強能夠分裂奧匈帝國,為何沒能分裂大清?說出來值得我們所有人驕傲
大清亡以後的中國領土,為什麼沒有被列強分裂?只因有這些軍閥
二戰後,為何德國分裂成兩個國家,而日本沒有被分裂呢?
非洲的分裂只是開始,未來全球GPS或發生錯亂,世界變得大不同
這個強悍的春秋大國從統一到分裂,再統一再分裂,成就戰國三雄
強大的蒙古帝國為何會分裂,只因實施了一種漢人早拋棄不用的制度
蘇聯解體分成六十五個國家,隨後又有兩個國家分裂,一個自覺獨立,一個和平分手
此國說:此人在,我們不敢分裂,此人走了,立刻分裂成八個國家
被欺凌幾十年的國家,聯合國不肯承認,國內卻還分裂,差點打起來
跟我國差不多大的歐洲分成48個國家,而且還在分裂,到底為什麼?
細分這幾點,判斷自身是否有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