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英語大師陸谷孫談英語學習——舉重若輕,不可錯過

英語大師陸谷孫談英語學習——舉重若輕,不可錯過

來自公眾號:善恩英文名著精讀

1、這幾年多地醞釀高考改革,將英文總分降低五十分,加在語文和數學上。據說有很多人覺得現在中國崛起了,不需要通過學習語言向西方學習了。您怎麼看?

陸谷孫:我看現在權重調整可不是因為「崛起」什麼的,中國之大,我不相信有人會自戀到認為可以不學外語了。一方面,現在幹什麼都要考英文,升學、升職、陞官概莫能外,這個最易引發眾怒。第二方面,認為——錯誤地認為——英語衝擊了母語,奪取了母語應有的份額。可是不學英語真的行嗎?昨晚我看到領導講話:「中國沒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個「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從英語「middle incometrap」照譯過來的。近來網上、報上到處在報道「摩課」,又是英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來的,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把名師名課放在網上曬,不都是「舶來品」?

雖然世界各國語言,使用人數最多的第一語言是中文,第二是西班牙語,第三才是英語,但是作為世界通用語,就是所謂lingua franca,英語是第一位的,通用的程度和領域,想來不用我多說了。中文,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可能替代英語。飛機要著陸了,跟地面塔台要溝通吧?非用英文,據說一批老飛行員退不了休,語言也是原因之一。因為世界通用,我們東鄰某國為讓孩子讀出英文,還去給舌頭開刀。

還有互聯網上的一些名稱,比如Yahoo,當然你不搞語言,不必要知道這個詞出自《格列佛遊記》,但這個詞總要認得吧;Twitter、Facebook、Youtube我們雖然看不到,但詞也總要認得吧。

2、文化民族主義者大概會覺得英語是帝國主義的語言?

陸谷孫:把語言跟意識形態附著是完全不對的,當年就連斯大林都說過語言沒有階級性。英美人自己也反對一語獨大,主張多樣化。他們喜歡講world English,還有人造個詞叫Globish(Global+English),最近用複數形式了:World Englishes。我覺得還是用lingua franca最好,以前阿拉伯人叫歐洲來的高鼻子老外「franca」,「lingua franca」本意就是老外的語言。用這個詞就比較中性,政治正確,不像「English」會讓人想起英帝美帝。

現在大概有十億人在使用英語。我以前寫過文章,介紹美國印裔學者劃分的英語使用者的三個同心圓。第一層內圈是英美、澳新等母語為英語的地區;第二層是英語國家以前的殖民地比如印度、新加坡;第三層是像我們這樣在發展的國家地區,第三個圈被稱之為繼續擴散圈。內圈對外圈的容忍度相當高,我們經常會搞錯一些英文用法,比如「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這裡經常說成We ll discuss about this problem;實際上這裡的「about」是因為名詞discussion的傳染,純屬多餘。母語是英語的人對這些瑕疵都能容忍。我在想,你講「Well well study, day day up」,估計他們也能聽懂,反正知道是向上而不會是向下的意思。

英語坐大,主要不是因為帝國主義的掠奪成果,而是因為它的歷史。英國最早也是被別人侵略的,被歐陸的日耳曼人打過,然後有了盎格魯-撒克遜語,後來又被南面來的法國人打過,所以英語的祖宗特別雜,連當海盜的維京人都有份。雜交這詞難聽,但這是它的優點。這個優點可不是大英帝國打贏鴉片戰爭打來的,語言的形成有它自己的歷史。人家說美國人愛趕新潮,但他們到現在「秋天」還用「fall」,這本來是英國人用法,「fall」是日耳曼那一支古英語里沿用下來,南面法國諾曼人的征服帶來了拉丁語的「autumn」,現在英國人用「autumn」比較多,倒是美國用更古老的「fall」。這樣的例子很多,可以專門寫篇長文章:美國語的因襲保守性。

英語為什麼這麼受重視,當然和英國、美國兩個國家的影響分不開,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它語言本身的因素,這是無論如何不能忽視的。祖宗雜,善吸納,辭彙量特別大,英語辭彙現在據說有六十萬,OED收了二十五萬吧,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要是活在今天就是個半文盲。連中國人愛說的「關係」,在英文里就是拼音的「guanxi」,這個詞已經被它們吸收接納並作書名了。這些問題不知道教育部的官員會不會考慮。我們需要理解英語的歷史和目前的處境,以及它的地位。它的地位不是沒有人挑戰,不是光有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在挑戰,他們內部也大有人挑戰。人要有國際視野,知道得越多越不會大驚小怪。

3、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說母語教育令人擔憂,因為英語教育太盛行了……

陸谷孫:這個我不同意,英語和母語不構成零和關係。不能把中文和英文或任何外語對立起來。語言能力和敏感都是相通的:記憶力、對比能力、比喻能力、轉化能力、換碼能力都是在學語言的範疇里,還有虛實概念,比如「夫復何言」四個字很簡單,但第一個「夫」是虛的,最難解釋。所有語言里難的往往都是虛詞。

這個權重傾斜政策試行一段時間以後,我倒很想看看我們的中文教育是不是水平就會提高。我們拭目以待。不過我倒挺同意王旭明說各種訓練班辦得太多,補課太多。小孩從小被逼學英文,家裡來個客人就要做熊貓式表演,家長考考小孩這個詞英文怎麼說,答對了就很得意。

導致這種教育的是整個體制和社會環境,一心要移民,要出國。普通老百姓看到官二代富二代都往外跑,就也想削尖腦袋往外跑。然後SAT啊托福GRE啊都要考,又要去報班學。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不是英語本身的問題,更不是某某文化委員會這樣的所謂「敵對勢力」在起作用。再說「敵對勢力」也不能開訓練班啊,訓練班也有好的,但開班是為了賺錢,那是一定的。還有補課,聽說有些補課大牛,家裡椅子都坐滿人,後來者只能坐到坐便器上去了。

4、回想起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麼封閉,學外語的傳統倒沒有斷過,一直堅持下來了……

陸谷孫:「文革」的時候覆課以後也沒斷過。記得有次路過某小學,聽到裡面在大聲讀「We are loyal to Chairman Mao」,發音不太准,聽上去像是「We areLaoya to Chairman Mao」,挺好玩的。我一直講,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如果沒有合格的英文,難稱合格。作為一個國家,沒有合格的英文,也難有大國之林中的立足之地。

再說中國人現在不是英文太好,而是與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差得太遠。這兩天編詞典我翻到國內某英文大報,說「黑車」叫「black taxi」,也許作為同心第三圈用法可以接受,但圈外人會想到英國倫敦的blacktop或貝爾法斯特的計程車,我們這裡說的「黑車」都是私人的車,可不可以叫「unlicensed makeshift cab」,或者說「gipsycar used as a taxi」?還看到國內英文權威報紙上說到「代駕」時用「designated driver」,「designated」是說我們三個人出去開派對,一個人對另外兩個人說,你們儘管喝,我今天滴酒不沾,晚上我會開車把你們倆先送回家。這個人才能叫「designated driver」,是指個體群里決定由某人來開車,不是從外面雇一個人來代駕。你說權威大報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要提了。笑話太多,說了,滅自己威風。

5、英語教材也是一個問題,以前有「Essential English」,講一個英國老紳士教幾個歐洲來的男女同學學英語,好像流行過一段時間,後來就是新概念英語。

陸谷孫:我以前讀書時就用過「Essential English」,它內容很簡單,「地上有桌子,桌子上有留聲機,留聲機里有唱片」之類的,內容上講,含金量不高,主要是跟著錄音學它那個腔調。新概念也蠻好,作者亞歷山大是專門從事英語教育的。教材的確是問題,民國時候的英文教材有《天方夜譚》《三劍客》簡寫本,中學時候就學《福爾摩斯故事》了,教材都有一定難度,要跳一跳才能碰到的。因為這些教材的熏陶,民國時候人的英文,拿尖子來比,比現在好多了。不信的話,可看看林語堂辦的英文雜誌。

6、您不光英文好,應該說中文更好。您怎麼做到中英文並駕齊驅呢?

陸谷孫:首先,這話受不起。我想主要受父親的影響吧。從小父親沒有教過我一個法文字,教的全是中國的東西。前幾天我做夢還在想「停車坐愛楓林晚」怎麼翻譯,紅葉的紅用fierier似乎較好。這就是從小學的東西根深蒂固在腦子裡了,睡覺時候會從下意識升騰。我讀中學時,俄語一邊倒,學的是俄語,到大學裡才開始學英語。一窮二白,上慢班從頭學起。

父親給我「汰腦子」,讓我讀尺牘、家書,如《曾文正公家書》《朱子家訓》,還背過《對子書》,背唐詩,童子功的影響是一輩子的。越是年紀大,越會回想小時候。林語堂說愛國主義就是老是會想念幼時吃過的食物,我覺得有一定道理。大學以後,教過或沒教過我的幾位老派學者:徐燕謀、林同濟、錢鍾書、葛傳槼諸位先生的影響都和對先父的紀念糅在一起了。

當然,我的情況可能是個案,不能一概而論。但我回想當時的同學很多都能寫一筆好字,現在大學生寫字比較像樣的似乎越來越少了。不管怎麼說,在整個教育領域,那個時候語文的權重也不算太多,現在中文的權重上去了,人們就會更愛國了嗎?國家搞好了,人家自然會來愛你。

7、您覺得比較理想狀態的英文教育是怎樣的?從什麼時候開始教?怎麼教?

陸谷孫:小毛頭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放英文搖籃曲和兒歌,而且等寶寶睡著以後也要不斷地輕輕放,進入他的潛意識,我把它叫做earstorming(仿brainstorming)。再大一點,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些英語的動畫影視作品,其實好萊塢歷年來拍過多少優秀的動畫片,我特別欣賞《獅子王》,裡面獅子畫得真是可愛,同時也可以給他看國產動畫片里的經典比如《大鬧天宮》。這樣慢慢地給孩子看好東西,培養他們的興趣。青春期以後可以給孩子看看好萊塢的經典老電影,而不全是今天的美劇。最近我重新看了《翠堤春曉》,拍得真好。只要把握住兩條原則,淫穢的東西不用,政治不正確的東西不用。現在孩子面前已經沒有道德大廈了,我們小時候還有傳統的道德大廈比如禮、義、善、惡、尊嚴、榮譽等等。

要注意孩子心靈的敏感和柔軟,多讀能夠打動人感情的作品。我母親走得早,父親教我背過元稹的悼亡詩《遣悲懷》(當時不諳他的用意):「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撥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小時候不懂,現在終於懂了,這裡面有先父對亡妻很濃很濃的感情。現在小孩大概不太讀了。低頭刷屏,不再抬頭望天。我覺得現在孩子的心靈越來越堅硬鈣化了,機械化了。我經常對學生說,我只希望你們的良心還是血肉做的,而不是一堆不鏽鋼。看到愛斯密拉達和卡西莫多的故事還會不會動情呢?我們小時候還是這種書看得多些,比如狄更斯的《艱難時世》,我的一個朋友說一點也不好看,我問他看到馬戲班主打狗那一段嗎?後來班主後悔了,坐在那裡哭。突然感覺有人在幫他擦淚,睜眼一看就是那條狗,爬上來在舔他的眼淚。就憑這麼一段,我至少沒有忘記《艱難時世》。現在的小朋友右腦是不是都不太去經營了?我覺得倒應該多看看情感豐富的書,給右腦補點形象思維和藝術創作能力。別做「虎媽」,別做英文里說的 helicopter parent。小孩才一點點大就逼著去學鋼琴,學畫畫,學奧數。這麼高級的數學只有少數以後要搞理工的人才會用到吧,要小孩全部都去學真是沒道理。學某種技藝幾次不行,就應該把精力轉移一下,試試別的,到其他地方去。現在整個指揮棒不改,只是把各個科目的分值權重像變魔術一樣拋來拋去,不會有好結果的。只怕到最後中文沒學好,英文更加糟。

8、作為文化載體來說,英語很有學頭,我舉幾個有趣的例子。

要學好英語:第一,從技術層面要進步素養,從語言本身,要不斷與母語對比,由於母語的影響根深蒂固,很多學生都不會用過去式,頭三句還對,第四句就會犯錯,沒有過去式的意識。就技術層面上的對比,英語誇大形合(hypotaxis),漢語誇大意合(parataxis),這是已故的王力先生所譯。

我最近改了一份重要的翻譯,頭兩句是「新世紀賦予我們夸姣的期待和但願,新世紀激勵我們付出更多才智去建設人類更夸姣的家園」,這是上海市申辦世博會的頭兩句,氣派很大吧,假如照翻的話,The new century has raised high hopes in ourhearts.The new century has inspired us to devote more talent and wisdom to thebuilding of a better homeland for mankind.但我覺得這不像英語,這麼接近的地方兩次用century,它是誇大形合的,而不是意合的,所以我把這改成Thenew century has raised high hopes in our hearts,inspiring us todevote more talent and wisdom to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home,不用homeland,由於這個詞比較罕用,美國不是新設一個本土防衛司令部嗎,才用上它。for humankind,不用mankind,由於女權主義者不喜聞,把兩句並成一句。還可以從思維習慣長進行對比。好比說,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從大到小,好比問你是何方人士,我就說我是浙江餘姚人,先大後小寫信的時候,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是由大到小,邯鄲路,復旦大學。英語的習慣是由小到大的,與漢語有所不同。其次,中文習慣是今天晚上7點半,法國隊對塞內加爾隊,先給你的是一個已知的時間,而英文習慣往往相反,凸顯重要的:A soccer match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willtake place at7:30tonight.我們是從抽象的到詳細的,他們是從詳細的到抽象的,這是從思維層面上講。

文化層面上的差異,主要講三個例子。

1965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毛主席的老朋友,他問毛主席良多題目,毛就說「我現在是和尚打傘,無發無天」,翻譯說,I am a solitary monk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a tattered umbrella.撐了頂破傘,在雨里,踽踽獨行,結果西方就得到一個印象:毛主席正處於黃昏心態了,實在毛主席那時一點不黃昏,準確地說,他正預備發動文革,1965年嘛,他是最富於戰鬥力的時候。應該怎麼翻?monk第一是無發的,The Buddhist monk is hairless and hairlessness in pronunciation is similar to lawlessness.第一個是「頭髮」的「發」,第二個是「法律」的「法」。第二是無天,because the umbrella separates my head from the sky,sky這裡是指authority,就是我既不聽從法律,也不聽從任何一個權勢巨子。但這位翻譯完全翻錯了,這就體現文化差異的題目。這是1965年的事情。

70年代初,尼克松來了,他想討好毛主席,便想在演講中引用毛主席詩詞,找了許久,就找到「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但願中美關係也如斯,加快我們的步伐,中美友好起來,他是這樣講的:Let s seize the day.seize,「抓妝;day,「日子」,孰不知,seize the day,這不是好翻譯,這是從拉丁語一個phrase:carpe diem逐字譯成英語,實意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很多享樂主義的老祖宗都講這話,seize the day,成了文學藝術的母題之一。尼克松可能知道中國人這樣翻譯,所以他也那麼說,但懂文學的人聽了,就會覺得好笑。

還有一個例子,布希在對恐怖主義發表言論時,說「you may run,but you can never hide」,我的一個在外交部的學生譯成「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她十分自得,我說,你翻得不好,和尚、廟都是中國文化固有的東西,給中國人聽著覺得挺好,但跟美國文化相差太大,這不是一個好翻譯應採取的立場。換了我,就譯成「你們可以逃亡,但躲是躲不掉的。」這是兩種文化,語言轉化之前應考慮這一點。若干年以前有位首長對上海人有個評價,那時上海人不太爭氣,他說,上海人精明而不智慧。然後他自己翻譯了:People of Shanghai are clever but not wise.我說你翻得很好,但我講個更好的:People of Shanghai are penny wise but pound-foolish.就是說,上海人對分幣的計算瑣屑較量,而在大利益上就比較痴鈍,這樣的翻譯就把文化內涵當即傳達到對方,要比clever,wise理解起來更到位。由於人家知道clever,wise都是褒義詞,不那麼留意它們在程度上的區別。Clever,也不壞,wise更好一點。事實上,精明含貶義,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小處太計較,大處太糊塗。

把英語作為文化載體來考慮,不僅僅是思維的外衣、交際的工具,更不僅僅是在考試中區別except與exceptfor,而是在文化層面上如何進步素養的題目。在學好英語的同時,一定要把漢語作為維繫民族精魂的紐帶。「精魂」,本來是「精神」,我這樣一改,覺得很滿足,由於漢語是我們的魂,我們的魂已經失蹤得太久了。阿爾豐斯都德,是個法國作家,寫過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我想大多數人學過。普魯士人來了,所有阿爾薩斯、洛林的法語學校都要改學德語,他要上最後一課,還在黑板上寫上了「法蘭西萬歲」,他以為本國民族的語言是維持民族魂的紐帶。只要法語還在,法國就不會滅亡。當然現在沒有外敵入侵,我說這話言重了,但是漢語的精魂已經失蹤得夠多了。好比漢語是很講對仗的,以痛苦對快樂,現在偏要破壞這種對仗,標新創新,叫作「痛並快樂著」,由於是公家人物用過的,大家都搶著學樣。

9、啞巴英語」並非學習的瓶頸問題

前一陣子,反對「啞巴英語」的浪潮十分高漲,但這並不一定是一種正確的,符合規律的指導思想。「啞巴英語」並不是我們當今面臨的主要問題,無論是在學校課堂上,還是在求職面試中,都隨處可見說有一口流利英語,頗具「洋態」的人。從當今時代的角度出發,英語學習是為了交流,但一個通過大學教育的人不應該止於交流。倘若英語學習只是大張旗鼓地鼓動「開口說」,未免有些過於浮躁。現在看來,早些年前的英語學習過程幾乎都是「啞巴英語」,沒有外教口語練習的機會,最常見的與外國人的接觸機會就是一些來我國開會的外國學者為我們開設幾場講座;也沒有大量的聽力材料,於是,一部電影《百萬英鎊》就成為了當時反覆利用的學習材料。儘管如此,只要讀得多,輸入的多,再加上「速寫」、「猛寫」,的輸出方式,口頭的闡述與書面的闡釋之間本身是沒有鴻溝的。而兩者即使有一些距離,通過一定的方式也是可以克服的。比如,在表述之前,將所有要表達的內容都寫下來,這本身已是一種輸出,然後將其背下來,反覆練習。當下人們大多鼓勵「開口說英語」,但這必須是在基本功已經十分紮實的情況下進行,並且在一些重要場合,應將自己的所講內容錄下來,以待回去後反覆聽。「啞巴英語」並不是當今時代英語學習的瓶頸問題,真正需要被重視的卻是:我們仍然需要靜下心來大量閱讀,大量寫作,打好英語學習的基本功。多向語言學者型發展,非只求會用,將英語只當工具,而要精益求精,有所創新。

在閱讀過程中,特別是閱讀比較難的英語書籍過程中,應當將一本譯文放在手邊,對照著讀,甚至讀有餘力,可以改寫原書的英文,並將自己的翻譯見解加入其中。過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閱,並且改寫,再過一段時間,再回過來改寫,如此下去,一些語言上的習慣用法、譯法都將會被牢牢掌握。「勤寫」是建立在「雜讀」的基礎之上,勤於動筆,換而言之就是「多寫」,哪怕是一點點小事,也要將它一一用英語記錄下來。比如記日記,可以以「一日一題」的博客記錄方式來持續,再者,寫信或者E-mail也是一個很好的堅持方式,堅持得時間長了,就會將一些字詞的消極記憶傳化為積極記憶,反覆運用之後,感覺用英語寫作比用中文寫作更加順暢。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在「勤寫」的過程中,盡量給自己規定一定的量,比如每天一頁,以此保證寫作的質與量。練到最後,當寫作變成一種習慣,手中的筆便在又不會「涼」。可以嘗試將「勤寫」當作一種任務來完成,同時,也要把這一種任務化做樂趣,或者在任務中參進樂趣。對於喜愛英語的人來說,這一過程所體現的是一種表達的樂趣,挑戰的樂趣,化被動為主動的方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學百科 的精彩文章:

浙江才女同時被哈佛、MIT錄取,什麼原因讓全球牛校都向她拋來橄欖枝?
30個留學專業被亮「紅牌」
美國大學2018年學費飆升,500萬的高額留學費,你上得起嗎?
美女學姐她拿到TOP10約翰霍普金斯offer時,她前後都經歷了哪些事情呢!真……!
又是一年裸騎季,你準備好一起裸奔了嗎?

TAG:留學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學習英語不可錯過的美劇
我們的母語如何影響英語學習?
你不可不知的英語學習誤區
如何學習英語語法?
淺談英語學習方式
怎樣學韓語:韓語學習方法漫談
韓語學習常見問題:中國人學韓語並不難
我的英語學習觀念為何與眾不同
如何學習韓語:怎樣提高學習韓語的積極性
如何在英語學習中做精聽?
英語學習技巧
如何學習韓語:學習韓語的六大步驟
英語學習中的錯誤觀點和習慣——口語篇
我的英語學習心得
兒童英語學習技巧知多少?
英語學習很頭疼?成績提不上來?揭秘英語學習攻略
如何學習韓語:如何輕鬆記韓語單詞
英語學習 精準定製
幹嘛學習英語?
不會說英語,其實是方法不對,這個學習技巧讓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