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今天我們怎樣學國學

今天我們怎樣學國學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湖南省教育學會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推廣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及系列活動日前在嶽麓書院成立,其間,湖湘文化符號數字工程「擊活」,「道遠講堂」開講。由湖南省教育學會主辦、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承辦的這次系列活動,意在吸收和利用全國傳統文化研究機構專家研究成果,協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推廣,尤其關注基礎教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道遠(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成都魚說科技有限公司將選取湖南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標,梳理歷史記憶、文化符號和傳統元素,結合現代科技,讓公眾足不出戶輕鬆遊歷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文化場館,分享參觀體驗等。本版刊發的這篇文章,正是基於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吳光先生在「道遠講堂」就國學與國學教育問題進行的演講。

——編者

隨著經濟全球化潮流席捲世界和中國在世界的和平崛起,人們日益強烈地感受到人文精神與價值導向的重要。這正應了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的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這世界大潮流面前,中國人用什麼理念去凝聚民族意志,又拿什麼去與世界各民族進行文明對話呢?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總結和提煉中華民族的根本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而教育水平的高低則直接關係到一個民族文明素質的高低。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必須改善與提升中華民族的文明素質,而達到這一點,舍教育別無他途。因此,開展國學教育,接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勢在必行。

1.什麼是國學

「國學」一詞,古今含義不同。古代指國家最高學府。周稱成均、辟雍,漢稱太學,隋以後的國子監,都稱「國學」,與郡學、縣學相對而言。清末以來的「國學」概念,則與「西學」相對應。如梁啟超1902年辦《國學報》即然。

國學的定義有數十種,但不外乎三類:一是狹義國學觀,如稱國故之學、考據之學、經史之學、六藝之學、六經之學等;二是中義國學觀,如稱國學為儒、釋、道三家之學或經、史、子、集「四部」之學;三是廣義國學觀,或指有別於「西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指統括中、西等一切學術的國家學術文化。

1919年,胡適發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以「國故學」定義「國學」,其所謂「國故」的內涵,是指「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的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認為「國學」即「國故學」之縮寫,據此,可以認為胡適的國學概念是廣義國學觀。章太炎在1906年前後所著《國故論衡》,分三卷,上卷小學十篇、中卷文學七篇、下卷諸子學九篇,系統論述了文字音韻學、文學、文獻學、周秦諸子學、經學諸門而不及於史學,其晚年所著《國學略說》則分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學五大部分,可見其國學概念是中義國學觀。馬一浮在1938年浙江大學西遷途中的演講錄《泰和會語》楷定國學名義時明確地說:「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而他所謂的「六藝」,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儒家經典,則所謂「六藝之學」就是「六經之學」,這基本上是狹義的國學觀。

我個人傾向於中義國學觀,對國學的定義是,所謂國學,是以儒學為主導、以儒釋道為主體、兼容諸子百家之學的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簡言之,國學是以儒學為主導、包容多元的中國傳統學術文化。這裡所謂「文化」,是指包括思想觀念、禮儀風俗與制度文物在內的中義的文化,可定義為「人文化成、文德教化」。所謂「中國優秀傳統學術文化」的概念可以簡明表述為:對國人而言是「國學」,對世界而言是「中華國學」。

2.國學的基本精神

要了解國學對培育提升教育領導者素養(素質與涵養)的作用,就有必要先了解國學的基本精神與核心價值。

概括起來,國學基本精神有以下六方面。

一是「以人為本,以德為體,以和為貴」的道德人文精神,這是國學的根本精神。孔子講「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孟子講「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荀子講「人最為天下貴」,都是旨在確立道德理性與人文關懷。文化自覺的本質在於道德自覺。

二是愛國主義精神。北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南宋陸遊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詩句,明末清初顧炎武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代中葉林則徐有「苟利國家生死以」的詩句,都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歷史上湧現了許多愛國主義的典範,如戰國時期行吟江畔的屈原,漢代出使匈奴、牧羊19年不改氣節的蘇武,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明末抗清英雄張煌言,清末反清義士秋瑾,近代抗日英雄楊靖宇、張自忠將軍等,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三是廉潔奉公精神。中國歷來有廉潔從政、天下為公的廉政傳統。東漢有太守楊震深夜拒賄、敬畏「四知」的故事。我們的官員,應該牢牢樹立「敬畏」意識,一要敬畏天命(客觀規律),二要敬畏道德,三要敬畏歷史,四要敬畏民心。

四是誠實守信精神。誠是真實無妄的天道,信守天道之誠即是信。誠信是立身、立業、立國之本。「民無信不立」,是要求政府、官員治國理政必須取信於民,才能得到人民擁護。

五是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精神。「實事求是」思想源於《漢書》與《論衡》。《漢書·河間獻王傳》稱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王充《論衡·對作篇》自稱《論衡》的根本宗旨是「實事疾妄,無誹謗之辭」。

「經世致用」思想源於孔子。《論語》有言:「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是提倡「經世致用」。王充提倡「文為世用」,宋儒程頤說「窮經將以致用」,王陽明說「知行合一」,清儒黃宗羲說「經術所以經世」等,都具有鮮明的經世致用精神。

六是開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諧精神。儒家的「恕」道最具包容性。「和而不同」既包容又和諧。《禮記·禮運篇·大同章》鄭玄注「是謂大同」句曰:「同猶和也,平也。」則「大同」就是「大和」,即「太和」,即「大公有私、和而不同」的最高和諧境界。

3.國學的核心價值觀

國學的核心價值觀有什麼具體內涵?

從歷史論述看,孔子的核心價值觀是「克己復禮為仁」,「仁本禮用」;孟子主張「仁義禮智根於心」;齊國稷下儒家主張「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荀子主張「隆禮尊賢,重法愛民」;漢至清以「三綱五常」為核心價值觀;近代孫中山則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

從當代學者論述看,杜維明主張「揚棄三綱,堅守五倫五常」說。周桂鈿主張「一本五常」論,用「民本」取代三綱,用「孝、仁、義、中、和」取代「仁、義、禮、智、信」舊五常。李漢秋提出以「公、仁、義、誠、勤」為核心價值的「新五常」說。

筆者則提出「一道八德」論,即以「仁」為根本之道,以「義、禮、智、信、忠、廉、和、敬」為常用大德。其具體內涵如下:

「仁」是中華文化最核心的價值理念,是根本之道。

從《論語》可知,孔子在不同場合下論及了二十多個道德價值觀念。例如仁、義、禮、知、聖,中、和、忠、恕、敬,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等,但講得最多的是「仁」。「仁」是孔子學說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義的價值理念,是具有核心地位與主導作用的道德範疇。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的確立。「恕」道即「仁」道。《孟子·離婁上》中孟子說:「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是對孔子核心理念的精闢概括。

「仁」是根本之道,如孔子所云「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謂政治的要義在以人為本,歸根結底是實踐仁道。孔子又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揭示了「仁」是內在於心的道德自覺。但這種道德自覺,主要是後天修養而成的。「克己復禮為仁」即指通過自身修養回歸禮義,最終達到「仁」境界的途徑。

八常德:義、禮、智、信、忠、廉、和、敬。

在「仁」的總體觀照下,儒家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其常用大德是義、禮、智、信、忠、廉、和、敬八大理念。

義:「義者宜也」,「義」就是合理、適當、公平、公義。對於個人而言,義要求言論合理,舉止適當,待人公平,追求公義。對於政治而言,則要求執政者政策合理,執法適當,分配公平,堅守公義。

禮:「禮者序也」,「禮」就是適度、有序、守禮、守法。禮的根本特性就是講究規則、秩序。孔子治國的戰略方針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要求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中國傳統社會講禮治,現代社會講法治,都是旨在維護社會的倫理秩序和行為規則。但無論禮治還是法治,都必須立足於道德之「仁」,必須合乎仁道。「禮」與「法」都是「仁」的制度之用。

智:是指知識的積累、認知的能力與智慧的運用。孔子說:「知者不惑。」是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表象所迷惑。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指判斷是非的能力。這個「智」,為歷代儒家所重視,視為五常德或三達德之一。但現代人所謂的「智」,屬於認知方法、認知能力與知識範疇,而不屬於道德範疇。

信:《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者」是真實無妄的「天道」(客觀規律),「誠之者」是信守這個天道,即所謂「信」。「誠信」的基本含義是誠實、守信、踐諾、守法,尊重客觀實際,堅持實事求是。孔子說「民無信不立」,是要求執政者必須取信於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所以「誠信」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立業之本、立國之本。

忠:「忠」在古代主要是指為臣之道。如孔子所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引申為忠於國家、忠於人事,如《論語·學而》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個「忠」是忠於人事。杜預注《左傳》,稱「季子忠於社稷,為國人所思」,是忠於國家社稷。今天,「忠」包含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事業等含義,是體現愛國主義的重要理念。

廉:即廉潔奉公,是中華傳統文化一貫重視的政德。《周禮·天官宗宰》就已提出以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作為考核官吏的標準,稱為「六計」。《管子·牧民》篇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價值觀。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廉政思想。廉政首要是廉潔公正。史可法在《辭加銜疏》中說「大臣之廉恥,即天下之風尚」,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中說「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可見廉德的重要。

和:「和」是中道,基本含義是執兩用中,和而不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儒家有整體和諧、群體和諧、個體和諧的系統論述。世界佛教論壇的《普陀山宣言》提出「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的「新六和」思想,道家講「陰陽會通,和生萬物」,都是講普遍和諧。中華文化歷來提倡多元和諧,而非強求多元的同一。處在「和平崛起」進程中的中國,更有必要以「和」為中華民族的常用大德。

敬:有敬天、敬祖、敬父母、敬師長、敬朋友、敬業等多重含義。《周易》講「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論「孝」,以「敬」為人獸之別;宋明儒家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都把「敬」列為常用大德。在敬畏意識日益淡薄的當代,尤其有必要樹立對天命、聖賢、道德、民心、歷史的敬畏。人若無敬畏之心,就會肆無忌憚、甚至無惡不作。

上述以「一道八德」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核心價值,歷千年而不失,可謂歷久彌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現代化的時代潮流中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愈益顯示出其現代性價值與普遍意義。

4.國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現在興起的國學熱,是開展全民道德教育、幹部廉政教育的需要,是為學、為政、為人、為道的精神動力。學習國學,至少有以下六大意義:

一利明道立德。明道,即天道貴誠,人道貴仁。孔子說,「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說,「王者先仁而後禮」;程顥說,「學者須先識仁」;王陽明論「知行合一」,論「致良知」,提出「良知即天理」,良知即「萬物一體之仁」,這都是講根本之仁道。關於立德,《周易》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論語》講「為政以德」;《大學》講「止於至善」;習近平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都是強調「立德」。

二助修身齊家。君子修身,目標是正己正人。荀子《修身》篇主張用師法(教育)、禮義(法度)改造人性:「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修身的目標是確立君子「德操」,做到「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夫是之謂德操」。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顏氏家訓》的主要內容是教子、治家、待人接物、處世、應務。《朱伯廬家訓》有言:「黎明即起,洒掃庭除……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三促立志勤學。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張載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說:「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等等,都是激勵人們立志勤學的名言警句。

四知執政為民。《尚書》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春秋時鄭國答覆子產「不毀鄉校」,尊重民意、重視民生;孔子主張「為政以德」,民富國治;儒家認為政之興廢在民心,堅持以民為本,推行仁政。為政者的職責是為民興利除害、謀利計功。官不與民爭利,政權才會穩固。

五正為官之道。儒家的廉政傳統主張為政者必須樹立廉潔奉公、儉以養廉,防微杜漸、不欺暗室、守廉知恥,虛心納諫、知人善任等良好政德,誠如王陽明所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六達知時通變。《周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政者必須與時俱進,知時通變。古人曰,「君子而時中」「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這也是為政者的基本素質之一。

5.學習、推廣國學的建議

我們如何學國學?方法多樣,不拘一格。

朱子讀書法的基本要求是熟讀、精思;黃宗羲說:「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強調學以致用。不要執著於權威的某種固定方法,要因人而異。

但學習國學知識,也有一些基本方法是必須遵循的,即「選讀、熟讀、精讀——由淺入深,由粗到精,循序漸進,由博返約」的方法。

對於國學基礎單薄的初學者而言,筆者建議採取以下步驟:

第一步,淺讀入門書。先讀《三字經》《弟子規》《中華詩詞選》,再讀《國學入門》《古文觀止》。

第二步,選讀、精讀經典名著。如《論語》《孟子》《荀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壇經》等儒、道、釋經典;再讀《詩經》《周易》《春秋左傳》《史記》《漢書》《淮南子》等。

第三步,選讀歷代大儒的經典名篇。如《天人三策》《師說》《原道》《太極圖說》《西銘》《識仁》《近思錄》《傳習錄》《明夷待訪錄》等,進而擴大到選讀歷代史書之紀傳、名家文集。

筆者對推廣國學教育的建議是:

一是國學教育全覆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書院教育、四德教育多管齊下。

二是大力推動國學進校園、進課堂的制度建設、師資建設與教材建設。比如在高校設立國學專業;輪訓現有師資,開展教師讀《論語》、學經典活動,以適應國學教育的發展需要;培養會通基礎國學並精通一門的國學專業人才;發掘熱愛國學、精通國學的專門人才充實師資隊伍;組織編寫國學基本教材、開設面向普通高校的國學課程,提升普通高校學生的國學知識水平與道德人文素養。

三是形式多樣。比如課堂授課、讀書會、講會、講座、論壇、研討會等。

四是興辦民間書院。以熟讀經典、培養君子人格為書院要務;定期舉辦大儒會講活動。

五是恢復孔廟,以提升民眾對於聖人聖學的信仰與敬畏意識,並建設廟學合一制度,使孔廟成為培養國學人才的重要文化場所。

(作者吳光,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浙江省儒學學會會長)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15日第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招聘會搭上互聯網「二維碼牆」受青睞
成仿吾:「媽媽校長」鋼鐵心
趙嘉福:一片匠心護古籍
合力破解高校思政課「質量難題」
「希望建起中國—非洲科技城」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
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科學
為什麼我們今天還需要哲學
我們都在學者怎麼去愛人
日本留學,語言學校是什麼?我們到底能學到什麼呢?
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好處?
我們為什麼要學好數學和歷史
我們天天在中毒,學學中醫對「毒」的認識!
泰國女毛孩,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ICC的學生們竟然都去了這麼多超棒大學!
為何日本人壽命最長?他們有10大法則我們真該學學
國際一流大學:對不起,我們不招收中國學生!背後原因……
那些年讀法學我們坑過的老師……
我們學會做小穗子
眼睛適合什麼眉毛好看 讓我們一起來學學這些方法
科學探索之量子力學對我們的科學體系做了些什麼?
一邊發辱華獎學金,一邊靠中國學生髮財?華盛頓大學,你欠我們個道歉!
我們可不可以愉快的學數學?
我們不到兩年就學會了拿起,卻一輩子都學不會放下
我們為什麼要學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