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東方文化歷史


2017-06-16

| 讀史 |ID:dushi818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眾所周知,王陽明是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被譽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貢獻尤其卓著,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影響超越明代而及於後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


在歷史上,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別號陽明。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闡析:《周易》有雲,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為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02: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闡析:人都會犯錯,這是我們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於知錯,善於改過。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知錯而該」,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已經很了不起了。


所以,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而對於他人的錯誤,只要人家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之。


03: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闡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成為堯舜一樣的人物,只是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做不了聖人,自我退縮了;


第二層:「聖人」就在我們心中,人要成為聖人,必須反求諸己,向本心裡致良知,尋求萬事萬物之理;

第三個層次:我們心中的「聖人」常常被我們自身不當的行為、觀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為聖人,必須剪除掉我們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為和觀念。


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闡析: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任為自己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沒有付諸行動呢?對此,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沒有體悟到付諸行動所帶來的益處。


無獨有偶,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沒有人有意做惡,惡只是來自於無知。王陽明雖然沒說惡,但觀點與蘇格拉底卻是同理。


根據這種觀點,一個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及該行為給自己及社會帶來的好處;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的益處。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0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闡析:有人問王陽明:「安靜無事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不知道冷靜處理了,這是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體的事情上多磨鍊自己,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所以,你必須在事上多磨鍊自己,讓自己見識多了,歷練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亂,能夠從容處理。而如果你只是愛靜,愛空想,那是葉公好龍,遇事依舊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修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06: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闡析: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就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而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發現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王陽明舉例說,大家都知道,舜有個弟弟叫象,品德很壞,屢次想害死舜,但舜從不去指責他,而是照樣愛護關心他。舜為什麼要這樣做?王陽明說,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只會看到象的不是,你說,象這樣一個傲慢的人,他會認錯嗎?相反,他只會變本加厲。而舜以德報怨,才有機會感化他。


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07: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闡析:虛靈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混沌與原始狀態,延伸意義就是人的返璞與歸真,體現出人的真、善、美。在王陽明這裡,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候,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皆在我們的「內心」中,所有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


08: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闡析:心本來是沒有善惡之念的。當有善有惡的思維時,那是你的思想活動了。如果我們有良知,就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會只做善為,去掉惡行。


王陽明將「心學」精華凝成這4句話28個字。他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情感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但是,當我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就會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


當惡念抬頭時,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0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闡析:心裡有致良知、止於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


10: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闡析:善念萌發之時就要認識到,然後去擴充它;惡念萌發之時也該意識到,並去遏止它。認識、擴充、遏止就是志,這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智慧。


古人講,從善如登山,從惡如山崩,意思就是順著自己的善念去行動,就像登山那樣困難,需要持之以恆的信心、毅力;而順著自己的惡念去行動卻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樣,一下子就爆發出來。

所以王陽明說,當自己的善念萌發的時候,要善於及時發現,並將其放大,最終成為善行;而當惡念萌發的時候,更要及時察覺,儘早將其遏止。


王陽明說,這就是聖人的修身之道。道理淺顯,卻並不容易做到。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闡析:一個傲字,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傲」與「謙」相反,人一旦「傲」起來,就不屑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就會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於他人之上。所以,王陽明告誡世人:「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12: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


闡析:無論聖人還是愚夫,良知良能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聖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良知自然常存,這也是修習。人人皆可學之。


13: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闡析:人心是天淵。人的心性與天原為一體,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就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屬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質的內容。


心的本體無所不容,本來就是一個天,只是被私慾蒙蔽,天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沒有止境,本來就是一個淵,只是被私慾窒塞,淵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統統蕩滌乾淨,心的本體就能恢復,心就又是天淵了。


14: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闡析:有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說:「只要已經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不只記住,連理解也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


簡而言之就是,讀書的目的在於啟發我們的本心,「致良知」,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15: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闡析: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產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產生,任何事物都不能與它相比。人若能徹底恢復良知,無一絲缺陷,自然就會手舞足蹈,天地間不知還有什麼樂趣可以取代它?

16: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闡析: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這說得已經很形象了,心是我們的根本,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心若壞了,我們的良知也就不會好了。


一句話,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要「養心」、發現本心。一個人一旦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會壞事;若一個人的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


世事浮沉,嬉笑怒罵,有觀點有品位的娛樂八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文化歷史 的精彩文章:

發現漢字之美:100個最中國的字解析
醉人的倒影 美不勝收
看看歷史上公認的13幅書法神作,漲知識了!
夫妻合照,稀世罕見!
把手機橫過來,帶你到全世界看海,美哭了

TAG:東方文化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20句,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王陽明《傳習錄》的8句經典,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2018最新經典原始傳奇手游,傳奇手游哪個好玩?是王者來《魔域天堂》征服這榮耀世界
小明學經典之《論語·八佾》9
顧西爵的經典語錄摘錄56句一句句戳心!
經典語錄:句子雖短,莫名扎心!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經典20句,句句走心!
王陽明:十句經典的話,說盡心學境界
經典早安心語語錄一句話
電影《神秘巨星》10句經典台詞,句句戳心!
9句經典語錄
《銀魂》中,坂田銀時的經典語錄,每一句都刻骨銘心!
國學經典:《菜根譚》精華10句,字字珠璣!
學習經典丨《了凡四訓》第31集: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
八字經典集錄《骨髓篇》
《韓非子》經典六則,洞悉世事,讀懂人心!
《傳習錄》經典六句,句句精華,受益終身!
學習經典丨《了凡四訓》第41集:滿招損,謙受益!
華語樂壇最經典的5張專輯,張學友《吻別》第三,第一無可爭議
章子怡新戲《無問西東》到底講了什麼?4句話經典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