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用腦波繪製人類面容,加州理工大學研究團隊破譯面部識別的「密碼」
提起「臉盲症」這個詞,大家肯定不會陌生,實際上哪怕沒有臉盲症的人在面對一些長相非常相似的人時也會存在傻傻分不清的情況。那麼,我們的大腦到底是如何對不同人的面貌進行識別的呢?
一直以來,多數科學家都懷疑,大腦中負責人臉識別的神經元都是被人臉上的具體面部特徵所「設計」好的,當這些被「量身定製」的專屬神經元細胞識別到相應的面部特徵元素時,就會被快速激活,從而在大腦中產生識別反饋,而相似的特徵元素同樣會激活這些神經元,產生相似的反饋,這也就是我們口中「臉盲症」產生的主要原因。不過,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推翻了這個推論。
近日,加州理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成功破譯了大腦面部識別的「密碼」,向人們揭示了神經元在處理不同面部特徵過程中的工作原理。這一發現是人類大腦面部識別研究史上的重大進展,該研究團隊的相關論文已經發表在了近期的《細胞》雜誌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按照之前多數科學家的推斷,試圖找到這些被「定製」的神經元,研究它們被激活的過程以及產生反饋的規律,但結果卻是一無所獲。最終,該研究團隊決定徹底拋開這個推論,從新的角度入手進行研究。在後續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將破譯識別「密碼」的任務交給了計算機——通過分析海量的真人照片,將得到的人類面部特徵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整理,從而總結出了 50 個可以描述人臉差別的數學維度。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數學參數並不是直接描述某個具體的面部器官,而是通過描述具體部位的形狀、膚色和皮質等要素來進行面部識別,例如兩眼間的距離或髮際線的寬度等。
「在線性代數中,如果將 50 維的向量空間投射到一維空間上,那麼該映射會有 49 維零空間。讓我們驚訝地是,在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過程中,相關的神經元(目前已知約有 200 個)實際上就是在做簡單的線性代數,每個單元格都採取一個 50 維向量空間,並將其投射到一維空間上,這完全推翻了我們長時間以來對單個神經元細胞編碼特定面部特徵的推論,每一個面部識別神經元其實都是一台完美又簡單的線型投影機。」該研究團隊的領導人,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 Doris Tsao 解釋道。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又將電極植入兩隻獼猴的大腦中,讓獼猴觀看那些在這 50 個數學維度參數上有差異的人臉圖像,檢測其神經元細胞的不同反應,並對上百萬種反饋進行解碼,得出了每種反饋所代表的具體含義。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給獼猴看兩張看起來差異很大但其所反映的維度參數十分相似的人臉圖片時,相關的神經元細胞的反饋也是差不多的,這一點能很好地解釋「臉盲症」產生的原因。
這項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大腦進行物體識別編碼的普遍模型,也能為人工智慧的面部識別提供新的演算法。據了解,接下來,Tsao 的研究團隊會對這一結論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大腦神經元細胞識別日常物體和場景的工作原理。
粹客網是國內首個關注前沿科技領域的科技新媒體和創業服務平台。我們提供最貼近商業化的前沿科技創業報道、最新最全的科技動態資訊以及深刻獨到的行業觀點。堅持挖掘有價值的創新創業項目,致力於成為創新創業者的前沿陣地。
每月精彩評論將有機會獲得神秘禮品,線下活動 or 商業合作請私信微信公眾號(cheekrnews)或發郵件到粹客網官方郵箱。


※美聯儲今年二次加息,數字貨幣市場已提前做出反應
※1.53 億美元:Bancor 完成了史上金額最高的 ICO
※中小型企業貸款難,區塊鏈技術或許會是「良方妙藥」
※世界首個私人「太空國家」誕生,連憲法草案都擬好了
※庫克首度公開無人駕駛項目,並稱這是蘋果 AI 計劃的開端
TAG:粹客網 |
※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研發組裝機器人,可以幫助用戶組裝椅子
※MIT麻省理工大學最新研製的機器人是個「疊疊樂」大師
※香港理工大學與澳大利亞兩機構共建區塊鏈研究所
※麻省理工大學突曝完成這項尖端技術試驗 已成人類飛行史上里程碑
※米蘭理工大學設計管理課程,寶格麗御用設計師授課!
※米蘭理工大學軟裝設計高級課程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藍閩波:科研儀器設備維修急需反對壟斷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基於超表面的多通道全息顯示技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發從印表機里出來就能直接升空的3D列印無人機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開發出環保的被動式防結霜新技術
※米蘭理工大學色彩設計研修班
※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研究人員職位空缺只招收女性
※小記者探營 剖玄析微——走進華南理工大學掃描電鏡實驗室
※「小記者探營」剖玄析微——走進華南理工大學掃描電鏡實驗室
※米蘭理工大學色彩設計高級課程
※自然語言處理最新教材開放下載,喬治亞理工大學官方推薦
※北京理工大學3D列印鉬離子推進器組件
※香港理工大學與華潤擬建兩個聯合研究中心 研發微電子及精準醫學技術
※服務區域發展建設高水平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游泳安全知識講座、教工游泳健身周活動圓滿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