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索尼A9 DPReview評測結論

索尼A9 DPReview評測結論

???

優點:

新設計的超高速2400萬Sensor

20fps靜音連拍(以60fps進行測光和對焦工作)

693個對焦點,配合F2鏡頭可以實現-3EV下的合焦

電子快門下無黑視

大大提升的電池續航

刷新率120fps的高解析度EVF

更為快捷的操作,大多數的按鍵和撥輪都有更好的反饋

電子快門單次讀取僅需1/150秒,僅落後機械快門1/300秒1EV(這裡說的是單次讀取整快感測器所用時間,A9的電子快門實際讀取速度已經接近機械焦平面快門)

人造光源下的條紋現象並不明顯,因為電子快門僅落後機械快門1EV

雙SD卡槽

乙太網、閃光同步介面

電子快門的果凍效應控制得很好

超採樣4k

120fps全高清

改進的菜單系統

更快的整體反應

USB充電

對焦系統足以滿足專業領域的需求(運動、婚禮、紀實等)

缺點

原生感光度下的動態範圍不如其他在售索尼全畫幅相機

若要使用重型鏡頭,手柄幾乎是必須的

特定目標的持續追蹤性能依舊不如尼康的3D追蹤

只有一個卡槽是UHS-II

默認直出色彩有改進,但還是不如競品

拍攝無壓縮Raw連拍會降至12fps

沒有無損壓縮Raw選項

人造光源下的自動白平衡並不算準確

電子快門下沒辦法實現閃光同步;使用閃光燈的時候連拍速度只有5fps

視頻拍攝不再提供圖像配置文件/S-Log

暗光下的輔助對焦方案依舊欠妥

視頻拍攝下的鎖定AF過時、不可靠、操作繁瑣

清緩存的時候不可以進入主菜單

AF-ON和AEL間隔過大

MR模式雖有改進,但仍然不算完善

僅支持USB 2.0

考慮到其解析度和動態範圍的表現,它並不是最為理想的影棚/風光機

結論:

索尼A9不僅僅是對A7系列的完善,它是索尼全畫幅相機的一次進化。改進巨大的人機工學和交互界面讓它成為一台相當強力的相機。對於風光/影棚的拍攝來說,它或許不是最合適的選擇。但其緊湊的機身設計、完全靜默拍攝、超快的速度和無黑視拍攝體驗讓它不僅僅是一台更進一步的無反相機,對於某些不能錯過瞬間的專業用戶來說它也是合適的選擇。

索尼A9堅固緊湊和超高速。經過ACR處理。Sony FE 70-200mm F4 G @ 200mm | ISO 2500 | 1/2000 sec | F4

機身&設計&操控

搭配緊湊小巧的鏡頭時,A9比友商的方塊旗艦要輕便不少,但一旦裝上大型鏡頭,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握感並不出眾。如果要用A9搭配長焦鏡頭進行一整天的拍攝,最好還是配一個電池手柄,這東西能讓續航翻倍,同時讓操作手感更接近友商的方塊旗艦。

體積較大的GM變焦鏡頭在A9身上稍顯笨重。FE70-200mm F4 G配合A9就兼顧了便攜性和畫質(如果不需要F2.8光圈的話)

機身上的物理操作機構相比之前的A7系列有不小的改進,對用戶操作的反饋比之前要好不少,這些改進意味著用戶可以更為精準地調整機身參數。AF-ON和AEL按鍵非常小,反饋很少,用起來感覺並不好。A9有一個默認設置下禁用的觸摸屏,其較大的延遲或許是這個默認設置存在的原因。說到屏幕,我們希望索尼能給自家的旗艦配上更好的屏幕,畢竟A9這個屏幕無論是在參數還是實際觀感上都不能和友商的方塊旗艦媲美。

在索尼A9上,你可以定義按鍵在按下和長按下調出的功能,這讓它有了更強的適應性。

索尼A9配備雙SD卡槽,其中一個支持UHS-II標準。實際的寫入速度取決於機身設置,但是,即便是最快的SD卡,其速度也無法和XQD/CFast卡媲美。在清理緩存的時候,你不可以進入主菜單,也不可以拍攝視頻。幸好,你可以回放照片,檢查對焦點/正在寫入的照片張數,你也可以調整曝光設置/進入Fn菜單。

小寶寶亨利也贊同A9以無聲電子快門為主的設計方案。經過ACR處理。Sony Zeiss FE 55mm F1.8 ISO 2000 | 1/125 sec | F1.8

最後,我們並沒有暴力測試的項目,但能夠從機身上面的一些細節上初窺其耐天候能力。索尼聲稱A9具備一定程度上的防塵防潑濺能力,但是在卡口、SD卡槽和電池倉都沒有看到用於抵抗惡劣環境的密封膠圈,這讓我們有些擔心A9在惡劣氣候下的生存能力。

畫質

A9的感測器告訴我們,儘管CMOS感測器技術相比以往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處理速度和成像質量之間還是要做出一定取捨的。在原生感光度下,A9的動態範圍好於D5,但是暗部細節保留上不如佳能1DX II。和其他索尼感測器給用戶的一貫印象不同,在實際使用中,你會注意到提高亮度會帶來的明顯噪點。在高ISO,雙增益的設計讓A9的控噪性能超過佳能1DX II,幾乎和尼康D5旗鼓相當。

在有限的光線下使用高ISO拍攝對於A9來說不算什麼難事。Sony FE 70-200mm F4 G @ 70mm | ISO 12800 | 1/60 sec | F4

A9的Raw文件相比競品要軟一些,但是複雜的銳化/降噪演算法又讓它的直出JPEG看起來比競品更銳。高感控噪性能很不錯,和A7RII類似(A7RII基本已經是同級高感最好的機型了),色彩比A7RII要更好一點,但和競品還是有差距。

在實際使用中,最大的問題是在複雜光線下接近罷工的自動白平衡,目前最佳的解決方案還是使用針對性地使用自定義白平衡。在大白天的拍攝中白平衡系統還沒有出現過問題。索尼A9的新型感測器單次讀取時間僅需1/150秒,僅落後機械快門1/300秒1EV。這意味著在連拍的時候電子快門有著幾乎等同於機械快門的性能,人造光源下的條紋和果凍效應出現幾率都大大降低。

風光攝影不是A9的長項,但並非不能勝任。Sony FE 35mm F1.4 Zeiss | ISO 400 | 8 sec | F2.8

A9能夠拍攝細節驚人的超採樣4K/24P素材,果凍效應控制得非常好。雖然在硬體上A9沒有什麼缺失(3.5mm音頻輸入/輸出介面),但索尼這一次在軟體上卻做了一些減法,S-Log和圖像配置文件都沒了。我們並不清楚索尼這麼做的原因,但還是希望索尼可以在後續的固件更新中將這些功能還給用戶。

性能 & 自動對焦

相比之前推出的索尼無反,A9啟動更快,連拍速度更高,連拍張數更多。新的,高容量電池意味著一塊電池可以拍攝超過1000張照片;新型高速感測器可以實現20fps下無黑視連拍。A9不光連拍快,追焦性能也很出色,感測器以60fps的速度進行對焦和曝光的運算,這帶來了極高的追焦成功率。極高的AF運算速度意味著相機有更快的反應和更好的預判能力。對比佳能1DX II這樣的高性能旗艦機型,A9面對不規則運動主體有著更少的預判錯誤。

Sony FE 12-24mm F4 G @ 18mm | ISO 200 | 1/2000 sec | F4

新的AF系統有著前所未有的優秀性能(勝過任何之前推出的索尼相機);眼控對焦也比之前更為靠譜,尤其是在連拍的時候。Lock-On AF比之前要好得多,不過偶爾有些神經質。廣域自動對焦下,合焦速度非常驚人,這在日常拍攝和主題/背景分明的追焦下非常好用。

在不良光線下拍攝運動物體,還是尼康的3D追蹤更為高明,比索尼更為智能,準確性也更高。但是不得不承認,索尼20fps的連拍速度和畫面覆蓋率93%的對焦系統確實有它的高明之處,20fps讓我們更容易抓住決定性的瞬間,超大覆蓋面積的對焦系統讓你可以隨心所欲的構圖。

新加入的搖桿可以快速調整對焦點,無黑視連拍讓你可以輕易將對焦點放在目標上。搭配使用直驅超聲波馬達的鏡頭,A9的對焦速度簡直炸裂,很少出現重新合焦的情況,因為主體幾乎一直在合焦的狀態!

Processed to taste from Raw. Sony FE 70-200mm F2.8 GM @ 99mm. ISO 1250 | 1/1000 sec | F2.8

Processed to taste in Adobe Camera Raw. Sony FE 12-24mm F4 G @ 12mm. ISO 250 | 1/2000 sec | F4

Via DPReview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機入魔 的精彩文章:

燕驚寒」說說我用過的相機鏡頭們

TAG:相機入魔 |

您可能感興趣

賽睿Arctis Pro+GameDAC評測
vivo APEX評測:比之iPhone X
AMD Radeon VII評測:RTX2080與AMD Radeon VII性能對比實測
NPC評測——Airpods篇
華為MediaPad M5 Pro評測
NB Fresh Foam MZANTHS3 評測
乾貨 NXP IoT Module評測
華為 HUAWEI P20 Pro/蘋果 iPhoneX拍攝功能評測
iGame RTX 2080 Advanced OC顯卡評測
adidas Originals NMD R1 上腳評測
全能的編曲MIDI鍵盤——Nektar Panorama T6評測
感受八代Intel酷睿移動CPU的力量—Alienware 17R5簡單評測
時尚的外置存儲——LaCie Mobile Drive 1TB評測
狙擊手——Intense Sniper Elite XC評測
XD Design Bobby 評測
Samsung Galaxy S9+與iPhone X 體驗評測
GF廠卡地亞獵豹Panthère de Cartier系列WSPN0007腕錶評測
非公版首測 iGame RTX2060 Ultra OC評測
不負責球鞋評測:Nike Kobe AD Mid EP
Leopold FC750R PD機械鍵盤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