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我們能給孩子的除了愛更重要的是規矩!

我們能給孩子的除了愛更重要的是規矩!

  愛孩子,他會變得沒有規矩

  管孩子,他會感覺不被愛。

  怎麼辦?一愛就亂,一管就斷!

  用愛的方式去給孩子規則,孩子才會感受到規則是愛的一部分;用懲罰的方式給孩子規則,孩子只會感受到恨,而不是規則。這就是這幾次家長會交流的一個重點—— 替代懲罰的方法。

  生活中,「懲罰」已經成了很多家庭中最常用、最愛用也是最好用的殺手鐧了,簡單粗暴省時省力,似乎身邊所有的家長都是這麼做過。那麼,大家都認可的就一定是最科學的嗎?肯定不是,只是因為這是大家最無奈的選擇,除了這「招」我們的確想不出什麼好「招」了,這裡要告訴您一些可以代替懲罰的方式,供您參考。

  一

  對於懲罰的認識

  1、 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是:沒有價值感、仇恨、敵意、抗拒、罪惡感、自憐。

  2、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到如何對抗家長上面,反而錯失了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反思和改正的機會。不利於孩子發自內心地認識並錯誤。

  3、 懲罰作為一種行為是會被孩子效仿,「以強欺弱」會變成他處理問題的方式。

  4、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他們倒覺得你的「懲罰」抵消了他的錯誤行為,可以心安理得地重複犯錯。

  5、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係中,是沒有懲罰的。

  二

  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及案例分享

  1、轉移注意力:

  把孩子對「錯誤」行為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家長做事或者其他有趣的事情上。

  適合:不太嚴重或者偶然性的問題

  案例:孩子在超市裡隨意拿貨架上的商品

  不當的處理方式:「你再亂拿,看你爸爸來了,怎麼收拾你!」

  正確的處理方式:「寶貝,你來幫我挑三個最紅的蘋果吧!」

  2、明確表達強烈反對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讓孩子了解問題本身的影響。

  適合:行為的後果比較嚴重,需要及時糾正、明確態度

  案例:孩子在超市裡跑來跑去

  不當的處理方式:「你太魯莽了,晚上不許看電視!」

  正確的處理方式:「我不喜歡你這樣!小孩在過道亂跑是會影響別人購物的!」

  3、表明你的期望:

  對於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份追究,並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

  適合:問題影響不大,屬於主觀上非故意的行為

  案例:孩子把從家裡帶出來的玩具弄丟了

  不當的處理方式:「你怎麼又把玩具弄丟了,以後不許你帶玩具出來!」

  正確的處理方式:「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讓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選擇的機會:

  提供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接受的選擇,讓他感覺被尊重,而不是被強迫。

  適合:行為相對頑固,但有可替代的選擇的問題;也可以用於引導孩子開始某種行動的建議。

  案例:孩子在超市裡跑來跑去

  不當的處理方式:「你再亂跑,我就不帶你回家了!」

  正確的處理方式:「xx,別跑!給你個選擇,你要麼好好走,要麼坐在購物車裡,你來決定。」

  案例:孩子在玩玩具不願意洗澡

  不當的處理方式:「趕緊洗澡,你再不過來,就別想玩玩具了!」

  正確的處理方式:「你是願意現在洗澡、一會兒講兩個故事聽呢,還是現在玩玩具,洗澡後沒時間講故事。你來選吧!」

  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適合:由於無知而導致的失誤,需要補充孩子相關的常識

  案例:孩子用水彩筆畫畫時,把沒蓋筆帽的筆放在沙發上,染了一大片顏色。

  不當的處理方式:「你看看你乾的好事,以後別用水彩筆了!」

  正確的處理方式:「看沙發都花了,以後用完筆就把筆帽蓋起來,放在桌上,就不會把沙發染色了!」

  6、 採取行動

  對於反覆建議多次的問題仍然沒有改正,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

  適合:相對嚴重的原則性問題,特別是「屢教不改」的問題,需堅決表明正確的原則

  案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反覆玩弄桌上的物品

  不當的處理方式:「你再不專心吃飯,就乾脆別吃飯了!」

  正確的處理方式:「寶貝,專心吃飯!」,數次勸說未果,可以把桌上的東西拿遠點,說:「吃飯時候應該專心,吃完飯你可以隨便玩這些東西。」

  7、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適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觀意識的行為,即「明知故犯」的行為,需要承擔因此帶來的後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車

  不當的處理方式:「別在上面玩,都是油!聽見沒!是不是要我沒收才行!」

  正確的處理方式:「桌子上還有很多吃飯灑的湯和油,把小汽車都弄髒了,你要負責把它們洗乾淨!」

  三

  針對特別頑固且不易改正的習慣

  可以採取相對複雜的措施:

  結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總想玩耍、說話,不睡覺

  第一步:認識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問問孩子睡覺前都喜歡做什麼?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訴孩子,媽媽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點睡覺、充分休息。

  第三步: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不帶任何評論)。

  一邊討論,一邊將雙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記錄,讓孩子有被尊重感和參與決定感,更利於提高孩子日後行動的主動性。

  如:(孩子)聽三個故事、看會電視、翻跟頭、十點睡覺……

  (家長)一個小時的遊戲時間、九點上床後可以聊會天、九點半準備睡覺……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諸行動。(家長也應給予適當的讓步,會帶動孩子主動的讓步)

  如:分別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雙方達成共識的方法上畫「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總結達成共識的意見,雙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們都同意每天八點半到九點自由活動,可以講兩個故事、九點半睡覺(可以寫在紙條上,貼在顯眼的地方)

  四

  要點提示

  1、當我們發生衝突,不要把精力用於彼此的對抗上,或者擔心誰輸誰贏。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尋找一種方法,讓我們每個人的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氣頭上時,暫且不要開始「解決問題」,當自己足夠冷靜時再開始。再科學的語言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說的都不會有效果;

  3、 挑選建議時,不要評價「這個不好」、「那不行」,而是客觀對待,讓想法得到尊重;

  4、 當一個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後,貫徹不下去,可以選擇回到老路,也可以選擇改變計劃;

  5、 如果孩子不願意坐下來商量解決問題,可以用便條方式表達我們的想法:(適合相對較大的孩子)

  「親愛的**,我想聽一聽關於….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你是不是覺得……,我覺得…..,請告訴我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我們都能接受。愛你的爸爸」

  個人心得:懲罰原本是以讓孩子認識錯誤改變態度為目的,卻最終成為我們發泄自己情緒的借口,我們痛快了,可是孩子卻受傷了。他們雖然智商沒有完善,但情商卻不比大人差,多一些對孩子的尊重、會收穫孩子對您的尊敬,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給了孩子一切,也給了他痛苦的能力
為了,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兒子,對不起!媽媽要和你爸爸離婚了,但是我們依然很愛你!
我們懂得孩子的愛嗎?
我們做了那些事可能會傷了狗狗的心?
這就是人生,我們能做的只有讓自己更加堅強!
我們把可能是最好的VR眼鏡給你挖出來了!
難道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我們已經有了孩子了啊
我們都離婚了 能不能好好對孩子 不是男人
那些能治癒我們心靈的照片,讓你近距離的更了解狗狗,鏟屎官必看
想讓狗狗的毛髮更順、更好看,其實我們可以這樣做
要說未來的我們是幸運兒,那你就得做好現在的自己!
這是我們給世界帶來的正能量!
這些人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為此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我們很容易越愛一個人,就越希望把他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雪鄉,請不要驚艷了我們的眼,卻傷了我們的心!
有些人不為了錢,只是想害我們的孩子
我們得靠熱愛的事情才能更好的活著
孩子不僅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我們的大導師
因為愛情,我們都變成了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