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館」大論戰:有理說理 別吵吵

中國館」大論戰:有理說理 別吵吵

5月13日,被譽為世界三大藝術展覽之一的威尼斯雙年展(以下簡稱「威雙」)拉開了為期半年的大展序幕。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位藝術家以各自的創作闡述本次第57屆雙年展的主題「藝術萬歲」。

「威雙」上的中國藝術家身影,是從1993年開始出現的,受時任第45屆雙年展的策展人博尼托·奧利瓦邀請,王廣義、張培力、徐冰、方力鈞等十四位中國藝術家首次登場之後,中國藝壇以民間參展的方式參加了5屆。2003年,中國官方正式在威尼斯建立國家館,至今歷經十四年8屆,先後由范迪安、王鏞、蔡國強、侯瀚如、趙力、盧昊、彭鋒、王春辰、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邱志傑擔任策展人,藝術家王澍、展望、呂勝中、楊福東、劉韡、徐震、張永和、尹秀珍、邱志傑、曾梵志、潘公凱、楊茂源、蔡志松、湯南南、鄔建安等42位藝術家在國家館向世界呈現中國的當代藝術面貌。回顧24年的中國藝術力量參加「威雙」的歷程,似乎一直因為誰可以代表中國、究竟該以怎樣的面貌亮相威尼斯,中國藝術界每兩年都要進行一次集體大討論。

「非遺」算當代藝術嗎?

1993年前後,中國藝術界因首次亮相「威雙」而熱火朝天地討論中國藝術家「國際身份」問題。今年,中國藝術界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從社交媒體、微信公眾號、網站、報刊,經歷了一次徹徹底底的大論戰。論爭的核心在於今年的中國國家館參展藝術家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後兩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身份、他們的皮影和蘇綉作品以及「不息」主題下的展覽現場。

姚惠芬的蘇綉作品《骷髏幻戲圖》

參與到本次論戰的,有知名藝評家和策展人、藝術家到藝術愛好者。觀點大致有三種:批評的觀點質疑策展人邱志傑的策展方案,作品一擺一放的形式單一,沒有充分運用展場空間,同時認為將皮影和蘇綉沒有深入轉化直接出現在「威雙」這一全球最具有實驗性、最前沿的藝術成果的展示平台不妥,使得中國館看起來像「廟會」和「雜貨鋪」;肯定的觀點中,較有代表性的意見是認為中國館的展覽方案和作品呈現,是一次將傳統符號和問題整合進今天的思考的實驗。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放在當代藝術範疇探究,這一主題符合中國當代文化的潮流,同時界定「當代藝術」是在我們有生之年持續在創造的藝術,當下創作的皮影、刺繡可以認為是當代藝術;中立的觀點,最有代表性的是知名策展人李振華先生的看法:「中國館首先是國家文化上的體現。文化體現,是沒有好或者壞這麼簡單判定的,應該是能比較真實地反映這個國家對文化的態度和現實情況……所以我覺得每次中國館面對的情況大致上都類似。有國家在文化上的一種期待,然後也有藝術家和策展人在當代藝術上的一個期待。每次都有相似性。」

「重評」潘天壽是個信號

中國元素在過去24年的參展歷程中始終存在,一直是中國藝術界參展「威雙」的雙刃劍,它所映射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在當代的適應性問題。在今天,這一點是作為文化軟實力的角度來看待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次「威雙」出現「非遺」藝人和作品,符合國家文化政策、文化情況以及策展者的需要。

但「威雙」中國館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爭鳴,還是因為我們對於傳統的繼承,整體上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討。需要提及的是,在「威雙」論戰如火如荼的同時,5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同樣引發了討論。「民族翰骨」大展,首先是對潘天壽這位20世紀傳統中國畫四大家之一的一代宗師的隆重紀念;與此同時,亦是對潘天壽在弘揚中華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傳承民族藝術問題上堅定民族藝術主體性立場並一生言傳身教的系統回顧和展示。潘天壽雖被尊為宗師,但是其「中西繪畫拉開距離」的藝術觀和教育理念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被肯定和重視的,以至於長期以來我們都僅以藝術家的角度來看待潘天壽。如今,潘天壽的藝術創作實踐和藝術觀及教育理念在中國藝術最高殿堂正式全面展陳評述,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傳統與當代的追問從沒停止

民族自強,國家崛起,文化自信,這是必然。「威雙」中國館策展團隊在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這樣闡述本次理念:「在這樣一種雅俗新老之間重重疊疊的唱和以及代代相傳、無窮盡的接力中,所聚集起不息的能量場。策展團隊正在嘗試展現一種完全不同於那種強調個人創造的藝術生產模式的藝術闡釋模型,並挖掘其中隱藏著的關於中國藝術和中華文明幾千年生生不息的秘密。」如此出發點當然是非常可貴的,但國內外藝術界人士都對這樣的中國元素呈現方式呼應威尼斯雙年展的主旨產生了困惑。中國館及參展藝術家在本次威尼斯雙年展各項評獎中顆粒無收,也在某種角度上說明了一些問題。

對中國館的論爭和對潘天壽被埋沒了數十年的「中西繪畫拉開距離」的藝術觀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都表明了我國從上到下對於自身文化藝術承續和在世界之林中有獨立、獨特一席之地的熱切希望。年輕一代的文藝工作者,如果想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需要在深層次上理解傳統文化,追其神,而不是摹其形。我們今天在博物館中看到的唐宋時期的文物,在那個時間軸上,就是那個當代藝術作品,它們所散發的特有氣息正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那麼,今天的我們可以創作出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蘊含中國文化精神的藝術作品嗎?當然可以,實驗多了,自然就有碩果。對於藝術,可以爭辯和討論,但吵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透過討論,讓我們對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遺產與創造,有更清晰的認識和更好的運用。

文|梁行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南北戰爭之低幼版「甄嬛傳」
11幅倫勃朗真跡駕臨
一場史詩級別的互撕 到頭來也難免被消費
邪得很!「生冷蹭倔」的《白鹿原》

TAG:北青藝評 |

您可能感興趣

為國捐軀,找誰說理?
為什麼姚明不敢在美國開跑車?這個理由很奇葩,讓人無處說理
跟孩子說理的藝術:超市裡的哭鬧
加強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說理」性芻議
有些人、有些話、說不說理不理都無所謂
我們需要一個說理的社會
明亮的對話:教你學會公共說理!
找誰說理(民間故事)
有房有錢的大學校草竟然是一隻流浪狗?你找誰說理去
黃庭堅的這首詩構思巧妙,行文變換有序,說理髮人深省
連珠對:說理抒情逗趣,修辭手法有妙用
黃庭堅的一首詩構思巧妙,行文變換有序,說理髮人深省
西伯利亞天坑太神秘傳說理論充斥
四大名著你們更喜歡哪一部?說說理由吧!
遇見AI,找誰說理去?
華帝這波操作6了,但這幾家找誰說理?
為什麼說理觀對凈土的行者甚為重要?
議論文也可以有文采和可讀性,形象化說理技法值得借鑒運用
找誰說理?內馬爾被犯規,對方球員問裁判:你看過世界盃嗎?
英通緝犯髮型獨特遭網友嘲笑:麻煩逮捕理髮師!警方無奈為其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