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墨香閣墓誌︱一個北魏家庭的流離悲歡

墨香閣墓誌︱一個北魏家庭的流離悲歡

北魏歷史上,天平元年(534)是個不同尋常的年份。這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孝武帝西奔長安,與權臣高歡分道揚鑣。十月十七日,高歡扶植孝靜帝即位於洛陽。二主並立之勢既成,北魏王朝自此分裂。僅僅十天之後,東魏倉促遷都鄴城,孝靜帝車駕北行,居民四十萬戶狼狽就道。在洛陽,追隨高歡左右的李裔緊張部署眾多宮殿的拆卸。在鄴城,以清廉著稱的張熠負責收納源源而至的建材。在風陵,驍勇善戰的斛律金率領三萬步騎防遏西軍。在路上,文藻富贍的裴伯茂揮筆寫就《遷都賦》。在徙眾遷都的百態眾生之中,還有馮昕、元智光夫婦及其親屬,他們的家族經歷過蟬冕滿室的榮光、子孫殞命的慘禍、流離異國的酸楚以及維繫門風的堅持,這一切都與北魏王朝的沉浮興衰緊密相連。

遷徙者

2016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由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眾位師生合作整理的《墨香閣藏北朝墓誌》,該書刊布了馮昕、元智光夫婦合志的收藏單位、清晰拓片和準確錄文,為探討相關問題提供了便利。這件墓誌五十四厘米見方,三十一行,滿行三十一字,應該是在元智光死後製作,埋藏時間為天保七年(556)十二月二十七日。

天保七年(556)馮昕、元智光夫婦合志

墓誌記載馮昕家世:祖父馮熙,太師、假黃鉞、昌黎王;父親馮興,平北將軍、相州刺史。馮熙是馮太后之兄,誕育子女數十人。他的元妃是景穆帝之女博陵長公主,生有二子馮誕與馮修,馮誕字思正,馮修字寶業。嫡子之外,馮熙庶出諸子皆以「某興」為字,例如馮夙字始興、馮聿字保興。據《北史·外戚傳》,馮熙有子馮輔興,死後贈官相州刺史。與此相關的另一處記載,見於《北史·馮子琮傳》:馮子琮的祖父馮嗣興,相州刺史;父親馮靈紹,尚書郎、太中大夫。二十年前魯才全先生撰文探討長樂馮氏與元魏宗室的婚姻關係,他留意到兩處記載中馮輔興和馮嗣興皆贈官相州刺史,從而推測二者實為一人。現在依據馮昕墓誌提供的信息,可以進一步證實魯先生的推測。首先,馮昕的父親馮興位平北將軍、相州刺史,與輔興、嗣興的贈官相合。其次,馮昕字靈曦,而馮嗣興有子馮靈紹,兩人都以「靈」取字。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身後獲贈相州刺史的「馮輔興」、「馮嗣興」、「馮興」其實是同一個人,馮靈紹、馮靈曦(馮昕)是他的兩個兒子。至於馮昕墓誌所記「父興」,或許他名「興」,或許墓誌文字有脫漏。

馮熙嫡子馮修,陰謀毒害兄長馮誕,被黜為平城百姓。庶子馮俊興,先是仗勢欺凌所部里正,被有司論罪除官。後因閨門穢事,趁夜襲殺廣陵王元羽。馮熙的另一庶子馮次興,被宦官抱嶷收養。與諸子類似,馮熙諸女的命運也各不相同。正光五年(524)馮季華墓誌記載她們的婚姻狀況:大姐是南平王妃,二姐、三姐是孝文帝皇后,四姐、五姐是孝文帝昭儀,六姐是安豐王妃,七姐是任城王妃,志主馮季華是樂安王妃。這裡的六姐,正是安豐王元延明的妻子。馮昕的父親馮興是安豐王妃的兄弟,馮昕的夫人元智光是元延明第三女,所以安豐王妃於馮昕既是姑母,也是岳母。

安豐王一家的世系,經過董剛先生的考證與梳理,面貌大致清晰。天平年間北遷鄴城,陪伴在安豐王妃身邊的親屬,子輩的有元子邃和夫人李艷華、元智光和夫婿馮昕、罄陽公主和夫婿鄭伯猷,孫輩的有元長孺、元孟瑜和夫婿鄭踐。其中元長孺之父不詳何人,元孟瑜之父元子玄生卒年不可考,元延明諸位子女生母不詳。從元智光嫁給馮氏之侄來判斷,很可能她是安豐王妃所生。類似的還有鄭踐與元孟瑜的婚姻,罄陽公主為兒子迎娶了自己的侄女。這是馮太后奠定的長樂馮氏與元魏宗室迭相嫁娶的婚姻格局在安豐王家族內部遺留的影響。

逃亡者

馮昕墓誌載志主歷官雲,「尋除東徐州左軍府錄事參軍,俄而大都督安豐王揚旆徐彭,屯兵沂泗,引為督府主簿」。其中「大都督揚旆徐彭」,指的是孝昌元年(525)徐州刺史元法僧南叛,蕭梁軍隊入據彭城,北魏朝廷派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尚書李憲等統兵進討。在元延明的都督府中,女婿馮昕任職主簿。此時追隨在元延明身邊的親屬,還有兒子元子邃和另一位女婿鄭伯猷。天保六年(555)元子邃墓誌雲,「從文宣王討徐州,擒殄賊帥王思遠,賜爵開封男」。據《魏書·鄭伯猷傳》,「安豐王延明之徵徐州也,引為行台郎中」。此役還有意外收穫,梁朝的豫章王蕭綜棄軍來奔,蕭綜的司馬、精於天文歷算的祖暅成為北魏的俘虜,元延明趁機命他作《欹器》、《漏刻銘》。討平徐州是元延明的光輝業績,在史傳和墓誌中皆留下濃墨重彩。太昌元年(532)元延明墓誌稱讚道,「公智力紛紜,一麾席捲,以茲文德,成此武功」。

元延明在戰場上擊敗的對手蕭梁,最終成為他遭逢窘境時的逃亡之地和庇身之所。永安二年(529)五月,元顥、陳慶之攻入洛陽,孝庄帝車駕北巡。根據《梁書·陳慶之傳》的記載,元延明在這場變局中選擇支持元顥,站在孝庄帝和爾朱榮的對立面。他和臨淮王元彧率領百官封府庫、備法駕,奉迎元顥入洛陽宮,御前殿,改元大赦。七月,元延明受元顥之命率眾鎮守河橋,防遏爾朱榮大軍南下。都督爾朱兆、賀拔勝從硤石夜濟,擊破元顥之子元冠受統領的軍隊,元延明聽聞元冠受被擒,遂自逃散。爾朱榮奉孝庄帝成功反政,元顥敗走,元延明攜妻將子投奔蕭梁。出逃江左九個月之後,元延明客死建康,墓誌記載他的去世時間是梁中大通二年(530)三月十日。元延明喪還在永安三年,安豐王妃馮氏應該在此時返回洛陽,她客寓南方的時間在一年左右。元延明正式下葬於太昌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孝武帝追贈太保、安豐王如故,謚曰「文宣」。歸葬洛陽之際,墓誌中尚能準確記錄元延明在建康的死亡時間,一定是馮氏這樣陪同南奔的家人提供了信息。

對於安豐王家人而言,揚旆徐彭是共同經歷的榮耀,南奔江左則是一起吞咽的苦楚,在榮耀與苦楚之間,他們未嘗沒有蒙受上天的眷顧。建義元年(528)四月十三日爾朱榮以祭天為由,引百官於孝庄帝行宮西北,繼而縱兵殘害王公卿士,死者千三百餘人,這就是北魏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從現有記載看,建義元年元延明很可能尚在徐州任上,他本人及幕府中的子、婿倖免河陰之難,是以安豐王家人多存活至東魏、北齊。相較之下,安豐王妃的妹妹馮令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殞命者

馮令華就是馮季華墓誌中的七姐任城王妃,她是任城王元澄的繼室,元澄的另一位夫人李氏薨於景明二年(501)。正始二年(505),十九歲的馮令華嫁予元澄,婚後育有一子元彝。在子女婚姻的安排上,馮令華和姐姐安豐王妃的做法相似,她為元彝迎娶了馮氏之女。建義元年元彝墓誌的末尾刻寫著志主妻子的家世,「妃長樂馮氏」。罹難河陰的北魏宗室甚眾,其中就有馮令華之子元彝,「四月十三日奉迎鑾蹕於河渚,忽逢亂兵暴起,玉石同焚,年廿三而薨逝」。

武定五年(547)馮令華墓誌

河陰之變兩天後,爾朱榮上表孝庄帝,請求追贈死於河陰者,詔從之。爾朱榮主導的北魏朝廷在當月就開始追贈死難者官爵,以求恩洽存亡、有慰生死。於是人情趨向安定,逃亡在外的官員士人多有回歸,恐怖的殺戮漸漸遠去,喪家得以從容料理後事,哀榮亡者。孝庄帝下詔褒贈眾多遇難者的同時,還特意關照了一位宗室成員的喪事。他下敕給侍中元祉說:「宗室喪亡者眾多,撫恤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元僕射清廉高潔的操守直到遇難之後才愈發彰顯,現在賜給他的家人一百匹絹,用以資助喪事。其他死難者不得仿照此例。」

孝庄帝為開特例的這位元僕射,就是元彝的異母兄元順。元順卒年四十二,生於太和十一年(487),與馮令華同歲。元順為官亢毅不撓,爾朱榮素聞他的種種事迹,惜其亮直。河陰事變待發之際,爾朱榮特意囑咐親信,「可語元僕射,但在省,不須來」。元順未達其旨而前往,聽聞公卿遇難,便匆忙返城,可惜在歸途中為陵戶鮮於康奴所害。關於元順之死,墓誌的記載較史傳為詳:

以建義元年四月十三日奉迎鑾蹕於河梁,於時五牛之旆在郊,三屬之甲未卷,而墟民落編,多因兵機而暴掠。公馬首還,屆於陵戶村,忽逢盜賊,規奪衣馬,遂以刃害公。

爾朱榮縱兵殘害公卿引起連鎖反應,接近事發地點的瀍河之畔、邙山之域首先出現動亂,在墟落之間聚村而居的陵戶趁機抄掠作歹。元順未至河陰而聞事變,本已躲過慘禍,可惜在回馬南返之際死於陵戶鮮於康奴之手。既然元順首先逃還,他遇害的陵戶村應該距離河陰較遠、距離洛陽城較近。孝明帝定陵位於瀍河以東、北魏洛陽郭城西北,元順驅馬北出洛陽,往返河陰都會經過這一地帶,而不會遠至瀍河以西的孝文帝長陵和宣武帝景陵,所以鮮於康奴應該是定陵的陵戶。根據宿白先生的研究,在定陵附近南至攔駕溝、北至西山嶺頭的區域,分布著北魏「帝族九姓」、「勛舊八姓」、「余部諸姓」和重要降臣的墓地,例如西山嶺頭的長孫氏墓地、馬溝的陸氏墓地、西呂廟的丘氏墓地。一九二七年在馬溝以東出土了丘哲、鮮於仲兒夫婦墓誌,丘哲出自帝之十姓的丘敦氏,鮮於仲兒出自漁陽丁零。考慮到這片區域墓葬主人的身份,陵戶之中有鮮于氏存在也就容易理解了。

河陰之變引起陵戶抄掠,還導致人情駭震、謠言四起。有傳言爾朱榮即將遷都晉陽,也有人說爾朱榮想要縱兵抄掠洛陽城。京邑士子紛紛逃竄,無人敢出,直衛空虛,官守曠廢。四月十五日,孝庄帝升太極殿下詔大赦,赴闕拜恩的竟然只有尚書郎中山偉一人。孝庄帝超授山偉給事黃門侍郎,派遣他巡喻京邑。四月十三日山偉正好守直省中,幸免於難,他在尚書省的同僚袁昇(儀曹郎)、李延孝(屯田郎)、李奐(外兵郎)、王延業(三公郎)則橫遭慘禍,一朝殄盡。故舊斃於逆刃之下,山偉以禍余之身巡撫洛京,不能不有所感觸,最終衝垮他情緒堤壩的,正是左僕射元順的死狀。

家徒四壁,無物斂屍,止有書數千卷而已,門下通事令史王才達裂裳覆之。

元順墓誌的內容與這段記載相映照,志文言元順「處貴毋貪,崇儉上朴,身甘枯槁,妻子衣食不充,嘗無擔石之儲,唯有書數千卷」,銘詞曰「遽貴能貧,儉身約口,布被脫粟,斂衿見襟」。爾朱榮以祭天為由招引百官,元順朝服而往,鮮於康奴被他的坐騎和華服吸引,遂以刃害之,規奪衣馬。元順死後衣衫不整,無物斂屍,門下通事令史王才達撕裂自己身上的衣服,草草覆蓋元順的遺體。山偉吊元順之喪,見狀可哀而悲從中來,嚎啕大哭以至聲音嘶破。當他返回皇宮報告巡視所見,孝庄帝察覺到他嗓音異樣,怪而問曰:「黃門何為聲散。」山偉告以元順死狀,孝庄帝聞而震悼,下敕破例厚贈。元順為官的氣節、操守為時人共見,山偉之所以格外哀慟,不僅緣於二人同在尚書省任職,還因為元順於他有提攜之恩。據《魏書·山偉傳》,山偉得兼尚書二千石郎,有賴元順、元延明舉薦,元順以尚書僕射領選之後,又表薦山偉為諫議大夫。

元順之死引起皇帝和朝臣的重視,謀害元順的兇手鮮於康奴聽聞消息,畏罪潛逃。元順的長子元朗,時年十七。他為父報仇心切,枕戈潛伏積年,終於手刃鮮於康奴,以其首祭於元順之墓。做完這一切,元朗主動詣闕請罪。朝廷深知其中曲折,不僅沒有治罪,還對他為父報仇的行為表示嘉許。元朗在天平年間去世,史書只是簡單記載他「為奴所害」,他的死也許是這場仇殺的延續。

回憶者

根據馮令華墓誌的記載,馮令華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在她的影響下,任城王一家內政有序、榮顯當朝。志文雲馮令華「撫養異宮,恩同己子」,在她撫養、教育的眾多子嗣中,很可能就有元澄和李氏的孩子。馮令華所生之子,史籍中明確記載的只有元彝,「彝字子倫,繼室馮氏所生」。元彝的兄弟元順、元淑、元悲、元紀,並不載生母。元彝有子元度世,武定年間官至金紫光祿大夫,馮令華北遷鄴城,大概有元度世隨侍左右。元度世的叔叔、由馮令華撫養長大的元紀,追隨孝武帝出奔長安。元度世的從兄弟、元順之子元朗,天平中為奴所害。曾經「諸子並縻好爵、文物聲明獨盛」的任城王家,在北魏末年的政治動蕩中分崩離析。遷鄴之際,馮令華年近五十,相比六年前家門橫罹慘禍時的震驚與哀慟,此刻面對孝武帝和高歡分道揚鑣帶來的影響,她感受更多的是逆來順受者的無奈與坦然。

安豐王妃一生遭遇的最大磨難,是晚年在洛陽、建康、鄴城三個都城之間逃亡流徙,在此過程中她失去了共同生活超過十六年的夫君元延明。遷居鄴城,親屬尚眾,但是馮氏主動遠離了家庭事務,潛心於佛法之中,墓誌記載她「信向大乘,遨遊眾善,翹到不已,依止無倦」。馮令華一生最痛苦的記憶無疑是河陰之變,在這場慘禍中,任城王家痛失長子元順、世子元彝。與姐姐安豐王妃不同,在鄴城生活期間,馮令華依舊在家庭事務中保持積極姿態。墓誌記載她處處以姑母馮太后為榜樣,「動中典禮,言必稱於先姑,修德苦身,以為子孫之法」。如果著眼於「時代背景」或「發展線索」,在經歷了六鎮之亂、河陰事變、東西魏分立一系列「大歷史」之後,居然尚有馮熙的兩個女兒在鄴城之中禮佛、治家,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長樂馮氏早在太和末期就已經消褪在歷史大幕之上。如果著眼於個體生命的延續與經營,一切又在情理之中,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武定六年(548)安豐王妃馮氏墓誌

對馮氏姐妹而言,太和末年父兄喪亡、二姊頻廢當然是一次重大打擊,只是那時她們年尚幼稚、待字閨中,對朝堂之上、深宮之中的詭計密謀和掙扎傾軋未必有深刻的體會。事實上,沐浴著太和遺風,她們在洛陽城中享受了一段黃金歲月。兩姐妹的夫君過從甚密,安豐王元延明與任城王元澄、中山王元熙、東平王元略竹林為志,藝尚相歡。元魏宗室經過多年熏陶培養,於此時彬彬文質,蔚為可觀,所謂「文物聲明,此焉獨盛,忠臣孝子,頓出斯門」。

鄴城時代,長樂馮氏偶有聯姻帝室者。馮修的曾孫女馮娑羅,嫁予高歡第四子高淹。同太和時期赫赫後閨、煌煌戚里的局面相比,馮娑羅與高淹的婚姻只能算是馮氏家族往昔榮耀的餘音和迴響。劫波渡盡,馮氏姐妹或歸心佛法尋求寄託,或修德苦身以垂家范,她們同在鄴城生活十多年,想必往來頻繁。姊妹之情的砥礪與支撐,自然是漸漸遠去而需要及時回憶的家族榮光,如馮令華墓誌所載,「言必稱於先姑」。馮令華卒於武定四年(546),兩年之後,她的姐姐安豐王妃「窆於風義里地」。馮氏姐妹在武定年間相繼凋零,其時魏齊禪代已經箭在弦上。綜觀她們的生命歷程,無論是安豐王妃將女兒嫁予馮氏之侄,還是馮令華為兒子迎娶馮氏之婦,無論是安豐王妃心歸大乘,還是馮令華屢屢提及先姑,馮太后的巨大影響無處不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有能力的團隊能不能解決熱門IP網劇的大問題
「雞肋」聯合會杯要開始了,國際足聯用一場革命搶了C羅頭條
警方發起建築設計犯罪調查,租客稱政府住房隱患多
美菲撞船後宙斯盾艦幾近癱瘓,驅逐艦為何撞不過商船
李顯龍稱弟媳律所插手擬李光耀遺囑引胞弟怒懟:全按父親意願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座太監家廟裡的五百年國寶流離史
「南宋四大家」李唐一生顛沛流離,首創南宋院體山水影響深遠
珍寶萬千的皇帝,顛沛流離之時卻獨愛那一方|乾隆田黃三鏈印
雲渺流香 第三十五部四,流離失所的國君
大江大河宋運輝一生娶了兩個女人,一個結局圓滿,一個卻顛沛流離
新聞特寫:戰火中顛沛流離的哈尼「一家」
《胡笳十八拍》痛徹心扉別離苦,才女蔡文姬顛沛流離的無望之愛
晚清最悲慘的皇后:顛沛流離一生
大文豪蘇軾,顛沛流離卻樂觀,被貶海南島,留下「海角天涯」四字
流浪的國外母親帶著六個孩子流離失所,網友竟這樣評價!
「龍門二十品」的顛沛流離史
女兒眼中的藝術家龎薰琹:顛沛流離的日子,卻難掩快樂與夢想
大才女蔡文姬:一生三嫁,顛沛流離
千古才女蔡文姬,喪夫離家,顛破流離,還二婚?
《香蜜》反派有多慘?兩人孤獨終老,兩人顛沛流離,一人一生悲慘
溥儀一生最恨的兩個人,一個挖他祖文,一個害他顛沛流離半輩子
三國才女蔡文姬顛沛流離如萍飄搖的一生,她為何一生悲劇?
一生顛沛流離的皇后:隋煬帝皇后蕭氏 她真的嫁給多位帝王?
荒蕪的風景,顛沛流離的生活
詩詞故事:晚唐詩人的傳奇一生:前半生流離江南,六十歲封侯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