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回歸兒童立場 促發深度學習

回歸兒童立場 促發深度學習

「兒童立場應是現代教育的根本立場」,這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可並重視。深度學習包含高水平或者主動的認知加工:強調和先前知識與經驗鏈接;強調批判性(高階)思維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反思與元認知;注重學習行為方面的高情感投入和高行為投入;注重邏輯關係和結論的證據。

那麼,深度學習與兒童立場之間具有怎樣的關係呢?筆者認為:只有當教育者站在兒童立場,設計連接真實世界且符合兒童現實需要的學習任務,才能最大限度促發深度學習的產生;而深度學習的持續發生,則是對兒童立場最好的關照。

深度選擇,化「受」為「建」

教育家伊斯拉謨斯認為,拉丁文中的「兒童」意味著「自由者」。作為教師,我們往往認同這樣的理念,然而一到實踐就將其束之高閣,從而出現「知行不合一」——表現在教學上,教師會演化成「自覺的控制者」。例如,教師善於控制兒童學習的內容,只見內容,不見兒童。如此一來,教師教育視野中的兒童是「消失」的,遑論「自由之天性」?理想的教育應意識到兒童自由的價值,並順應這種天性,支持且引導兒童做出學習上的深度選擇。

案例:

三八節即將到了,教師在充分傾聽幼兒想法的基礎上,設計了名為「媽媽的節日,我想……」的調查表,列舉了幼兒的一些想法,如給媽媽做花鏈、給媽媽寫封信、製作一份小禮物、媽媽優點大搜索等,讓幼兒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內容。

結果,全班36個孩子有28個選擇給媽媽寫信,剩餘8個孩子中的6個可能出於同伴建議,亦可能出於從眾心理,要求老師允許他們改變選擇。於是,關於「給媽媽寫信」的項目活動正式發起。

在這個項目發起的過程中,兒童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建立者」,是兒童用其內在的學習動機、外顯的學習興趣建立了嶄新的學習內容,架構了通向真實世界的需要。因為是兒童的自由選擇,才可能是兒童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的,也才可能以此為前提,促發兒童的深度學習。

深度探索,化「牽」為「順」

「兒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可是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師者會依循自己的經驗,為兒童預設系列的問題,甚至會為這些問題的解決,人為創設情境、搭建支架,獲得所謂的教學結果。

理想的教育是化「牽」為「順」,讓兒童獲得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而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獲得真經驗。承上所述,當幼兒確定給媽媽寫信後,教師做的第一次順應是為兒童提供多封生活中真實的信件,幫助兒童產生真實問題。

案例:

關於郵票,孩子們提出了許多問題:「這個花花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貼在這裡?」「它上面的數字代表什麼?是80元嗎?因為快遞是要收錢的。」「這封信為什麼跟別的不一樣,貼了兩張郵票?」關於信封,孩子們疑惑:「信封上面的方塊數字是什麼意思?」「下面也有方塊數字,為什麼和上面的不一樣?」

接下來,兒童按自己的喜好再次分組選擇研究郵票或信封。此時,教師做了第二次順應:提供引發學習的材料支架。如對於郵票探究小組,教師在區域中提供普通白紙、被縫紉機處理過的白紙、大量面值為1分的硬幣、中國地圖等。

當兩組幼兒形成一定的研究結果時,教師及時組織了分享活動。仍以郵票探究小組為例,孩子們的觀點是:郵票上的齒孔是為了方便撕郵票,郵票上的數字代表「錢」,分就是最小的硬幣,80分就是有80個硬幣的錢。至於為什麼要貼兩張郵票,是因為要寄到的地方比較遠。

至此,教師驅動了第三次順應:支持兒童持續、深入地去發現。如教師為郵票探究小組提供針、軟墊,讓幼兒繪製、製作郵票;提供集郵冊,引導幼兒發現更多面值,同時提供1元、1角、1分的硬幣若干。通過上述材料的投放,我們不難發現,幼兒的學習正以持續、連綿的態勢延展。他們漸漸習得元、角、分之間的轉換關係。

上述階梯式的深度探索,得以實現幼兒認知經驗的自然流轉。因而,相信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堅守這一本義,是深度學習發生的重要基石。

深度表達,化「少」為「多」

哲學家康德早就認定:「人是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無限的可能性。」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兒童更是有無限的可能性。教師並不是刻意地確立或預言兒童的可能性,但必須不遺餘力地去尋找種種可能性。

仍以上述活動為例,兒童對信的研究已經轉移到對寄信收信的研究,他們很想弄清楚這個過程是怎樣進行的。過往,我們的教學立場是:兒童「可能」不會,所以教師會不遺餘力地「教」。如果我們認定兒童「有可能發生有意義的學習」,是為了理解而不是為了單純認知,那麼教學就會發生改變。

教師首先會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做出自己的假設——信是這樣寄出去的。這種假設來自幼兒對真實世界的現實理解,來自幼兒對寄信事件的自我推理,學習的意義在此時已經生髮了。教師繼而為幼兒提供隨意順序的視頻片段,請他們再次表達對寄信的理解。因為教師播放的視頻並非是順序的,幼兒要做出自己的前後聯繫和判斷,需要付出思維的努力。實際上,第一次表達是幼兒原有的「圖式」,視頻引入使得幼兒產生同化與順應,第二次表達寄信過程時,這一圖式開始出現了分化——與原先自我認知結構不同了。

針對幼兒兩次表達,教師產生解讀:對絕大多數幼兒而言,信的投遞和派件都是清晰的,但對於中間環節的分揀卻依然模糊。於是,教師設計了帶幼兒去郵政分揀中心參觀的活動。於是,就有了第三次對於寄信的表達。

相信兒童有學習的可能,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可能,教師要竭力明白:兒童(兒童的經驗)在哪裡?只有看清楚兒童在哪裡,成人才能幫助兒童出發。兒童的表達,恰恰能夠幫助成人看清楚他們在哪裡。在這樣的表達中,兒童努力建構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連接,努力調動思維進行聯繫、假設、判斷、推理,甚至反思與自我否定,高階思維的能力逐漸獲得。

深度體驗,化「靜」為「動」

學前期兒童最明顯的認知特質是直覺性與形象性,遊戲是其最好的學習方式。對於這樣的理念,我們從不缺乏。但是在同一個屋子裡,經常發生著教學、遊戲互不關聯的現象。教師在忙忙碌碌中,很少會考量如何讓兩者協同來促發幼兒的深度學習。項目活動「給媽媽的信」做了嘗試。

案例:

從郵政分揀中心回來後,孩子們產生了自發的扮演行為,教師見到此情景後,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於是,「啟文郵局」正式誕生了。

在保安叔叔幫助下,孩子們利用紅酒桶和大樹樁做了郵箱,在班級美術區進行了郵票設計與售賣,在活動室外面設立了分揀中心,教師甚至為孩子們提供了小小郵遞員的服裝、道具配備。孩子們嚮往的郵局遊戲開始了。

在這樣的時光里,兒童正式將自己重新建構的郵寄認知圖式認真地呈現於遊戲中。遊戲與教學不再是割裂的,兒童在遊戲中獲得深度的學習體驗,每一個行為都是其認知的高度投射,每一個遊戲動作都是學習累積的結果。

任何一種教學方式的產生,都是基於對兒童的一種理解和認識。只有用「兒童立場」的視界,通過「在兒童中」落實,才能達成「為了兒童」的教育目標。回歸兒童立場,促發深度學習,這是當下我們亟須思考並踐行的現實任務。(作者邵愛紅,系浙江省寧波市啟文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18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家長志願者:幼兒教育的「合伙人」
領略「學習故事」的魅力
把好晨檢安全關
遊戲才是兒童的正業
怎樣才能根治無證園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基於兒童立場的真實學習
從學科立場走向育人立場
站在學生立場發展學生
美俄在敘立場發生大轉變!王牌將軍哈桑親臨前線加快收復步伐!
課堂里的學生立場
超神學院,薔薇暗示自己立場,涼冰竹籃打水一場空
思政課教師的立場情感和溫度
美國政府對華為態度轉變,立場大幅度軟化,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研究表明:新聞來源會影響到讀者立場
滴滴壟斷與否,立場決定態度
霍頓首度回應隊友涉葯:很失望,立場不會改變
容祖兒因支持勝利引發爭議,本尊發文道歉並重新表明「三不」立場
堅守自家的閱讀立場
龍俊亨決定退出組合 發表公式立場道歉
站在下屬的立場上,傾聽才有效果
受美國制裁影響,態度強硬的法國改變立場,能源巨頭退出一大項目
馬杜羅終迎來救兵!歐洲大國強勢發聲相助,美立場突然發生轉變
愛情公寓碰撞跑男團,最後決戰跑男與愛情公寓撕名牌,陳赫立場引集體回憶殺!
神話李玟雨捲入性騷擾爭議,經紀公司發表立場
美國抱怨中國談判立場「倒退」,中方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