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 尺牘
東晉·王羲之 《喪亂帖》
唐·顏真卿 《劉中使帖》
信件,古代稱「書」。書牘長23厘米,為當時一尺,故書信也叫「尺牘」,此詞最早
彭勵志對尺牘書法進行了概述:「簡牘是尺牘書法的萌芽形態,它反映了秦漢社會尺牘史書仕宦的社會風氣。兩漢之際,士大夫作為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他們以草通書,尺牘書法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此風愈演愈烈,至兩晉南朝達到高潮。唐書以楷法相尚,尺牘書風較前低靡,宋代書法沾溉帖學,士大夫又揀起了被唐人忽略的尺牘書法,同時他們還將詩文尺牘延展為詩卷這一專門的書法形式。大軸書法雖始見於南宋,但由於其形制、筆法和章法結構與尺牘詩卷格式明顯不合,在明初之前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自明代中葉後,軸式作品一統天下。此時,尺牘書法的流通意義已經退居其次,其主體成為了生活化的藝術。受立幅書風的影響,明清尺牘在箋紙幅式、筆法和章法結構中均有軸式化的傾向。」
尺牘作為一種特殊文體,經過長期積澱,形成了一定的內容與形式。
其形式結構通常由起首、正文、結尾、落款等幾個部分組成。
起首,就是起首語。包括稱謂敬辭(如:父親大人、某業師、某學兄等)、愛慕敬辭(如:父親大人膝下、某先生足下等)、邀覽敬辭(如:父親大人尊鑒、某仁兄大鑒等)等等;
正文,包含有正文應酬語(如「違別,數載於茲」;「公務冗繁,未修安稟」等等)、正文起首語(如「茲有、此處、遙念、欣奉、敬悉、承奉、辱蒙、敝人、屢奉」等)、正文結束語(如「臨電坐馳,不盡所禱」;「敬祈 賜示,不勝感激」;「倘蒙 通融,永銘肺腑」;「有勞之處,敬乞 諒宥」;「乍暖猶寒,尚乞 珍攝」;「是所至盼;專此奉達」等等);
結尾,通常包括正文結束語和全文煞尾敬辭(如「肅此奉稟,叩請 金安」;「專此,順頌 道祺」;「專此 敬賀」等等);
落款,是發信人身份、輩分的自稱謙詞或自謙詞(如「同事某某頓首」、「父手書」等等)。
其章法即合行文的起、承、轉、合規律及約定俗成的抬行虛格的書寫格式。
起,就是行文開始(如「昨奉母訓」等);
承,就是承上啟下之意(如「茲據……」、「欣悉……」);
轉,是指行文結構或行文氣勢轉入高潮,從依據轉入引申,由引敘轉為自敘。由前提轉申目的。
合,就是綜合提出希望或要求。
其行格結構就是行文的書寫格式。
繼承祖國尺牘書法藝術,寫好尺牘,除了須練好書法,還須多讀多誦古代尺牘,對這一文體的內容與形式有深刻的掌握,才能做到措詞有序,不出笑話。如欲寫出文思閃爍的尺牘,則更須在文史哲等社科領域深下功夫,全面提高個人修養了。


※國畫學習-引申畫法訓練
※郭沫若 書法作品欣賞
※看了這個才知道,原來乾隆皇帝也是一位繪畫高手!
※《米南宮十七帖》古籍二種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後王勝先王!看完這些尺牘,你就知道王鐸為什麼被稱為「神筆」
※欣賞 | 蘇軾十篇尺牘介紹
※南宋 吳說《頓首上啟明善尺牘》
※王鐸尺牘
※王羲之尺牘里最美字,真正的百看不厭!
※你知道米芾的尺牘手札有多精彩?可是我從米的尺牘中看出來他是個生意精
※陸游《致原伯知府尺牘》
※行書欣賞|黃庭堅《致雲夫弟尺牘》釋文賞析
※臨尺牘,首先要懂尺牘
※這幅尺牘記錄了書聖王羲之的日常起居,寫得饒有趣味
※尺牘與人性之美丨王鐸尺牘賞析
※黃顯功:尺牘文獻的源流與研究
※王鐸晚年行書佳作——罕見《尺牘》清刻本
※米芾最妙的一件尺牘,放大後如此令人傾心……(下)
※蔡襄《扈從帖》,是其傳世尺牘中最為精彩的一件
※仿若禮佛:弘一法師《致海德尺牘》,心靜至誠,從容不迫
※蔡襄尺牘《離都帖》欣賞
※欣賞-《文徵明致吳愈尺牘十通》,又稱《致吳參政十札冊》
※蔡襄行書尺牘《謝郎帖》,透出作者崇尚玄淡的文人情懷!
※每天古書畫:宋 蔡京 《致節夫親契尺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