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程強:王陽明的少年俠客(上)

王程強:王陽明的少年俠客(上)

成化二十二年(1486),王守仁15歲。《年譜》中記載三件事。三件事反映了少年人的一個性格和一個大志向。性格是「豪邁不羈」,志向是胸懷天下,安邦定國。

既然立下了聖人之志,就要謀劃聖人之事。聖人無私,相對於無私,就是為公。最大的公是什麼?天下為公。天下最大之事是什麼?是黎民蒼生的安居樂業。天下黎民蒼生安居樂業了嗎?沒有!什麼原因呢?北部邊患是最大的原因。為什麼會有邊患呢?這虎狼一樣的敵寇都什麼模樣呢?北京城裡有韃靼人社區,模樣倒是見過,既沒有三頭六臂,也沒有青面獠牙,但是怎麼就經常燒殺搶掠大明邊境呢?怎麼就能動輒打到北京城下呢?難道與邊境的地形地貌有關?這就需要親自去實地考察了,考察後才好制定應對之策。

《明史·兵三》記載:「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正統以後,敵患日多。」「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萬里北部邊境線上,設置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太原、固原、寧夏、甘肅九個邊境重鎮(軍事防區),防禦蒙古敵寇。正統十四年英宗被蒙古人俘虜了。這個時候蒙古人興起了兩大部落,即瓦剌和韃靼,韃靼部落在北,瓦剌在西北。瓦剌部落俘虜英宗後,等於徹底摸清了明軍的底細,因而擁有了心理優勢。《明史》說此後「相繼入犯,無寧歲。」成化初年,富庶的河套地區被侵佔。

少年郎要去偵察西北邊境。《年譜》記載為「出遊居庸三關」,《明史·王守仁傳》記載為「訪客居庸關、山海關」。一個是出遊,一個是訪客。比較之下,訪客說法合乎邏輯。否則,爺爺、父親無論如何是不會讓去的。

走訪的哪三關呢?《明史·王守仁傳》說是居庸關和山海關等,這個說法不可信,因為山海關主要是防衛東北,這個時候東北相對是穩定的,邊患形勢最嚴峻的地方是西北邊境。北京北和西北有內三關和外三關的說法,內三關指居庸關、紫荊關和倒馬關,外三關指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內三關分別在今北京和河北境內,外三關在今山西忻州境內。其中偏頭關位置最為險要,西面瀕臨黃河,河西是被侵佔的河套地區,東邊是內外長城的交匯處,北面就是韃靼人的地盤。《年譜》說,這次考察歷時一個月,偏頭關離北京450公里,時間上來得及;又說騎著馬追逐同年齡段的韃靼人,並用箭射擊韃靼人,而且韃靼人不敢侵犯他。在內三關和外三關中,只有偏頭關在邊境線上,具備騎馬追逐、箭射韃靼青少年的條件。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良知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王程強:王陽明與周敦頤的學術傳承
王程強:陽明心學是一門實踐性的生命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