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將心比心」的人之善念

「將心比心」的人之善念

-----還想看到這些內容嗎?

不要加重複了,嘉眾所有個人號內容一樣!

「將心比心」的人之善念

文/周澗

「將心比心」這句民間俗語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珍貴的處世箴言。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曰:「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意思是:俗語所說的將心比心,如果這樣去做,各人就都會得到心氣的平和與生活的平安。

「將心比心」是中國先哲們大力倡導的與人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最重要的名言就是孔子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也是中華「和」文化的精髓。要想達到「人和」的境界,凡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自己厭惡、不樂意的事,不要推給別人。

「將心比心」講的是人性的通感。同為世人,對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的感受都是相通的,都是希望擁有好的東西而排斥不好的東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們在待人處事的時候,應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將心比心」講的是人性的善念。善念是人性中最溫暖的情感意識。人與人之間,有善念就會有親和,有尊重,有友愛,有關懷,有幫助,有真誠,有理解,有克制,有寬容,有謙讓,有禮孝。

「將心比心」就是將自己的善念與善行推及他人。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就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在關心自己的長輩時也以同理心關心其他長輩,在愛憐自己的小孩時也以同理心愛憐其他小孩。正是在這樣「以心類比,善及其他」思想主張的浸染下,中國古代社會才充滿了人情味,充滿了人世間的暖意。

「將心比心」就是以善己善人之心處事待人。清代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各家都認為對方院牆多佔了自家宅基面積,雙方相互爭執甚至訴訟到了縣衙。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斷案。後來張家人寫信到京城,希望張英能夠以京城高官的威勢擺平這件事。但張英認為兩家各為其利都是人之常情,如若強行讓鄰家讓步別人心裡也不痛快甚至會因此懷恨結怨,這樣不利於鄰里相處,於是便以寬容曠達的心態回信息事寧人。信中以詩表意規勸家人:「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見信後從「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比喻中,明悟了人世紛爭不過虛名一場的道理,於是主動將院牆退讓了三尺。吳家被張家主動寬忍的行為所感動,也將院牆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至今,「六尺巷」成了中國社會禮讓文明風尚的歷史見證。

其實,人世間所有的相爭互斗,都是不以善念的己心推比他人之心,都是以自己利益的偏向去算計與損害別人的利益。古今以來,人世間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多不必要的紛爭,許多都是源於一方的善念缺失處處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事事都認為自己的主張理所當然,根本沒有顧及另一方的感受與處境,結果導致爭鬥不斷,甚至烽火連連。

人有善念,就會凡事「將心比心」。而將心比心就會在處事待人時替對方著想,不強人所難,甚至主動謙讓。只要世人都有了將心比心的行為意識,才會有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正所謂:常將己心比人心,萬事和順世安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眾車友 的精彩文章:

TAG:嘉眾車友 |

您可能感興趣

人以心換心,將心比心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為人處世,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得人心!
將心比心,方得人心
禪語心燈——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才會得人心
將心比心,是做人最高級的善良
將心比心,要有心;以心換心,是交心
劉義:將心比心,用心換心!
晚安心語:與人相處,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是做人最高級的善良!
與人交往,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的善良,是最高級的修養
將心比心,才得真心
人與人相處,一定要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方得人心(深度好文)
將心比心,便是佛心!早課
與人相處,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
從古至今,善解人意的女子最得人歡心!將心比心,其實不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