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肛腸病的前世今生:原來我大痔瘡,竟然有5000年歷史!

肛腸病的前世今生:原來我大痔瘡,竟然有5000年歷史!

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淵源流長,中醫醫學博大精深,而肛腸疾病更是從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就已被歷代醫學家所重視,歷史上醫者們對於肛腸病治療方法的記載,對現代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對於肛門大腸疾病創造了很多有效的治療方法,由於肛門部位的疾病在人體表面,常常顯而易見,歷代文獻記載也比較確切詳盡。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醫學家就提出了「痔」、「瘺」的病名,後為世界醫學所採用,沿用至今,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一部名叫《山海經》的書就出現了痔瘺這樣的肛門疾病的名稱,說明當時的人們對肛門病已有了初步的認識。

秦朝

當時,還有人以痔為題引出了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個宋國人叫曹商,在秦國常向秦惠王獻媚取寵,並得到秦王的賞識,得到車一百乘,在見到莊子後便向其炫耀,莊子很看不慣他,就巧妙地諷刺說:「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

上面這個故事是說:秦王有病召請醫生,能治癰痤者賞車一輛,能用舌頭舐他肛門上的痔瘡者,賞車五輛,莊子有力地諷刺了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成語「舐痔得車」便由此故事而來,使正直的人們痛恨那些拍馬屁、「舐屁股」的庸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對痔這種疾病已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漢朝

在漢代到明朝前這一歷史時期,肛腸學科不斷充實、發展,東漢時期我國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公元196-204年)在他著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蜜煎導」法,發明了一種將蜜煉後捻成如小拇指一樣粗細、長二寸許的小棒,冷卻後,放入肛門內用於治療便秘。這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栓劑。

隋代

隋代名醫巢元方(公元610年)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痔的體育療法:「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膝蓋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痔五勞」,唐代《外台秘要》一書中第一次記載了「以水三升煮鹽三合使沸,適寒溫,以竹筒灌下部,立通也」,這樣一種使用竹筒做灌腸器的鹽水灌腸法。

唐朝

唐代名醫王濤著《外台秘要》(公元752年)記載「病源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痢而用氣嘔,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出,因渭脫肛也。」說明當時醫學已經認識到直腸脫出的原因與身體虛弱,直腸周圍組織鬆弛無力及腹內壓力增大有關,這與現代醫學觀點是十分吻合的。

宋代

到了宋代,我國對肛門病的診斷和治療已基本齊全,有了專門的痔瘺醫生,根據《普濟方》(公元1406年)記載宋代時宋高宗患痔,朝中有人薦請臨安(今杭州)的痔科專家曹五。他使用了取痔千金方給高宗治癒了痔疾。取痔千金方是宋代發明的枯痔散的一種,將配成的藥粉貼敷在痔核上,使痔核壞死脫落,得以治癒。以後,枯痔療法得到了廣泛應用。

明代

更引入注目的是明代《古今醫統》(公元1550年)中對肛瘺掛線療法第一次做了精闢準確的闡述。」肛瘺掛線療法,是肛腸科祖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燦爛的金星,這一論點至今已歷時四百多年,仍然極為廣泛地應用在臨床治療之中。

清朝

明清時代對肛腸疾病的臨床研究已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很深的造詣。古人對於肛門直腸部位的疾病檢查中使用肛門鏡、直腸鏡(竹製)探針、藥線等醫療器械都遠遠早於西歐國家。

古代醫學家認為痔有職業方面的原因,同時也提出了久坐、負重遠行、久忍大便,久瀉久痢,饑飽無度,飲食不節也是痔形成的病因,而目前常見的婦科妊娠、小兒啼哭,同樣可以促成痔的生成,這些觀點同現代醫學中因腹內壓力增高可以導致直腸靜脈血液迴流不暢,以及直腸靜脈叢充血擴張等病因的觀點是一致的。

更多內容請點擊此處 我的診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問醫生 的精彩文章:

酒精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
雙眼皮整形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由阿那曲唑引起的嚴重的,令人喪失活動能力的手腕疼痛
醫學生們,莫被規培冷了心

TAG:愛問醫生 |

您可能感興趣

粑粑總是拉不完?身體出現這3個異常,又中一個「肛腸病」
身體出現這6個讓你「難開口」的癥狀,當心!你是被肛腸病「盯」上啦!
6大肛腸病易被當作痔瘡,幫你撕掉它們的偽裝
春節期間是肛腸病的高發期 消化內科專家黃書亮:這些癥狀,我們都要小心了!
春季肛腸病爆發怎樣應對?專家提出肛腸養生三部曲
防治肛腸病,不能忽視養脾
肛腸病做局部檢查的步驟有哪些?怎樣檢查?
李永奇:靜脈全麻、長效麻醉聯合微創技術,全程無痛治療肛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