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旬老人制秤60多年手藝精湛,可惜無繼承人!

八旬老人制秤60多年手藝精湛,可惜無繼承人!

6月18日,沈財寶老人小心翼翼整理精心製作的桿秤,每一桿秤都寄託著老人特殊的情感。沈老是蘇州吳江區桃源鎮杏花村二十一組居民,從10多歲開始就跟著桃源當地的一名制木秤的師傅學藝,一制就制了一輩子木秤,從他手上出去的秤,每桿他都精心打磨,他說,人生就像一桿秤,任何年代都得心平如秤,「人心准,秤才准。」,如今,沈財寶老人有一個遺憾,就是現在沒人願意學做秤了,眼看著這門手藝要丟了,他覺得很可惜。

在家門口放一條木凳,就是老人制秤的工作台。沈財寶老人說,電子秤沒出來前,幾乎家家戶戶都用木秤,因此他的制秤生意還不錯,他也依靠制秤收益維持生計。隨著電子秤的普及,傳統木秤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在很少有人買了,但我就喜歡用制秤來打發時間。」沈財寶老人說,這一輩子, 制秤成為了他的全部。如今,沈財寶老人已經83歲高齡,但做起秤來仍然手到拿來,非常熟練。老人說,他會把秤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為止。

制秤的工具有20多種。手工木秤的製作有十多道工序,僅秤桿的製作就包括選木材、刨圓、打磨、包秤頭、定刻度、釘秤花、上芯子等多道工序。

木秤製作的選材非常重要,秤桿不僅要硬,更要直。大號秤一般選擇楠木,中小號的秤多數使用秦巴山中陽坡所產的「紅栒子」木,木材經陰乾一年以上,據所要做桿秤的衡量要求,用鋸截成適當的長度。

根據秤需要做的重量,截取木材的長短。

秤桿要刨圓。

安裝上秤鈕。

安上秤鉤。

拋光 、 打蠟。

傳統的測量方式,但卻能保證秤的精準。

釘上秤花,精益求精。

精心測量,保證刻度精準。

細心定刻度。

用鑽頭釘秤的刻度。

雖然83歲高齡,但沈財寶定刻度依然分毫不差。

制秤的最後一道工序便是校秤。沈財寶認為做秤不只是手藝活,更是良心活,既要手藝細膩精緻,更要心態安靜平和。曾經有人出高價請他做虛秤,但他都拒絕了,他認為做秤一兩就是一兩,做秤的人心平手穩,用秤的人才會公平買賣。

有空的時候,沈財寶老人會騎上三輪車,到街上轉一轉,有人買秤就賣,沒人買就當是逛街打發時間。老人說,兒子和媳婦一家都在烏鎮開店,孫子在蘇州工作,平時老家裡就他一個人待著。不過,女兒一家倒是就住在村裡,平時吃飯都在女兒那裡。「孩子們都孝順,看我年紀大了,也勸我不要做秤了,但我閑不住啊。」老人說,做了一輩子的秤,一旦哪天不做,就像是缺少了什麼一樣。

6月18日,一名年輕人買秤用來收藏。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複雜,利潤低,沒人願意學習製作桿秤的手藝才更讓老人擔心。老人有個願望,他希望能把這門老手藝傳給後人,將傳統老手藝繼承下去。 姑蘇晚報 王小兵 攝影 更多的凡人小事,請添加微信公眾號「照真達俗」(amtf-yz)並留言,讓我們一起用影像關注世界,溫暖彼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照真達俗 的精彩文章:

90後美院小夫妻:畢業返鄉「塑菩薩」 訂單排到三年後
最快6秒、日賺700元 美女大學生匠心糖畫守住一代人童年記憶
龍窯長47米 窯火旺了458年 三代人痴情堅守年入百萬
「保姆校長」堅守山區43年收養窮孩子千人 一生無儲蓄

TAG:照真達俗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份手藝傳承千年,卻後繼無人
千年傳承手編八斗50元沒人要 手藝人躺八斗中無聊數腳趾頭
堅守最古老的手藝 阜陽人老陳一天能掙200多元
傳承千年的精編八斗50元一隻沒人要!手藝人無聊躺筐中看手機……
300年草龍手藝,大叔自稱技藝精湛!不輸不年輕人!
陽泉六旬老人40年創作50餘幅年畫,一心想要傳承這門手藝
這項在中國傳承了5000多年的老手藝,許多人都見過
她竟用8000多塊布,拼出了千手觀音!這門年輕的老手藝,驚艷了眾人
7旬夫婦凌晨3點擺攤做燒餅 嘆百年手藝無人繼承
27歲的他是日本最年輕的糖塑藝術家,5分鐘就讓千年手藝驚艷世人!
此人偽裝手藝人數十年,盜掘14座清朝皇帝陵,所獲珍寶超萬件
他是400多年前的民間手藝人,被譽為「千載一時」,慕名者千金難求一壺
68歲手藝人制琴40年,視小提琴如生命,年收入幾十萬
他是二戰盟軍第一劊子手:絞死347人,手藝糙得讓人心驚
10歲開始學扎平安燈,湖州70歲老人仍堅持這百年手藝!
他是400多年前的民間手藝人,也是最負盛名的紫砂名匠
泉州老手藝人,他用58年去詮釋了什麼叫堅持!
2019年想當仙女,可能全看你奶奶的手藝
他的手藝一年溫暖了10億人
這件襯衫上,有傳承2000年的「蘇綉」老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