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欸乃》曾有人道:人語朱離逢峒獠,櫂歌欸乃下吳舟

《欸乃》曾有人道:人語朱離逢峒獠,櫂歌欸乃下吳舟

著名古琴曲《欸乃》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研露樓琴譜-欸乃(5張)漁歌》,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演奏。「欸乃」指的是漿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托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

此曲乃據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所作,原詩「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櫓聲或划船之聲。也有觀點認為《欸乃》是表現船夫拉縴的勞動的音樂作品,讀音應為「ǎoǎi」。(案,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元次山集《欸乃曲》注云:『欸,音襖;乃,音靄,棹舡之聲。』」)ǎ曲中有拉船的勞動號子音調多次出現,並一次比一次激動。整個音樂憂鬱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這樣直接、具體地表現勞動的作品,是罕見的」(見李祥霆《略談古琴音樂藝術》)。目前琴界的現狀是兩種讀音共存。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欸乃」一詞,自唐代詩人元結【樂府十二首·欸乃曲】始入詩。元詩云:「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後相繼引用於詩詞曲賦中。宋代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五曲》詩中有:「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欸乃聲中萬古心」。清人趙翼的《陽湖晚歸》有:「詩情澄水空無滓,心事閑雲淡不飛。最喜漁歌聲欸乃,扣舷一路送人歸。」現代文學家茅盾在描寫烏鎮的枕河人家時有:「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聽漁家之槳櫓欸乃之聲,成為文人生活之情趣。由此可見,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

此曲為十八段,首段以吟唱性旋律為基調緩緩鋪開,撫琴之勢如同展開一張立軸的山水長卷般,既松且靜,清風一推,盪開波浪層層婆娑細紋,如緩風習習,一派閑適悠然的氣息。悠長婉轉,節奏平穩,不躁不訥,不漾不墜,毫無簇擁堆積之感,似行舟平盪,青山相隨,心境開闊無礙。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旋律典雅持重;而當第八段再現時,則採用泛音彈奏,水聲淋漓,鼓盪飄逸,顯示出一種飄逸的意趣。行至中段,樂曲由一轉位作以轉折,繼而情緒更為輕盈,如行舟順暢,迎風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瓏,似水花偶濺衣裾,剔透清涼,更添意趣;經過變化反覆後,琴聲愈加流暢自如、通達豁然,山水之秀,盡收視野,雲水相融,情致愈濃。樂曲的尾聲是一個C徵調,空曠且餘韻裊繞,告輕舟已遠,言諸世事已瞭然,感慨萬端,難以盡述。只是待要重尋來時蹤影,早已杳無痕迹,空留青山碧水作追憶。

樂曲曲調流暢自然,琴韻悠長,意境深遠,讓人聽後有種空靈的感覺。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歌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心緒。欸乃無心,方顯山水之綠,真意難得,置身喧雜污濁外,天地之清幽盡現無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月照花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水有相逢,看水,觀山
看見這些詩句,是否會回首相望,為伊消得人憔悴
謫仙人,為酒而興,俠者,飲酒而盟,我為《酒狂》也,聽古琴

TAG:春月照花 |

您可能感興趣

《欸乃》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琴曲欣賞《欸乃》 閉眼聆聽,山水的清寂
李長廷 欸乃一聲山水綠
仙到應迷,欸乃「一鑫」山水綠
櫓聲欸乃、候鳥翔集,這個生態系統完好的江南水鄉,不一樣!
欸乃一聲,它就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