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人三層次,一字一境界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說的是觀人不易。
孔子卻自有一套觀人法,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意思是從人的行為上看,從人的動機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於何處。這樣的一個人的品性與能力怎麼能隱瞞得了呢?
這句話蘊含著孔子觀人的三層次。
以——視其所以
首先是視其所以,看他做了些什麼,呈現出來的是善事還是惡事。
這是評價的基礎,即看人不要先去預推其動機的善惡,先看行為本身的倫理價值。
在這個層次上先不要著急去強調他的動機,不然好心辦了壞事,似乎可以得到原諒,這不符合公正的原則。
因為惡的行為可能有好的動機,但造成了實際的傷害。這就是古人講的「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第一個層次強調對行為要以實際所為評價為主,動機考察為輔。
由——觀其所由
問題是,行為帶有隱蔽性與實效性,動機上也存在故意與過失。
善的行為可能出於偽裝,惡的行為也可能出於過失。
這就進入了第二個層次,觀其所由。
首先,在對待惡的行為有善的動機與過失上,孔子認為在後果上必須負責。
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虧,人人都看得見。人不可能不犯錯,關鍵是犯錯後能及時糾正,所以孔子讚揚顏回「不貳過」。
其次是在對待善的動機上,孔子認為必須甄別真心為善、偽裝為善、忍著為善三種情況。真心為善自不必論,偽裝為善是心懷異圖,假裝為善,其偽裝本身就降低了道德價值。
如康德所言,經過思量計較而為善是沒有道德價值的。
重點在忍著為善如何看待,因為一時忍著為善仍存在「此時動機為善,彼時動機為惡」的可能。
這就引出了孔子觀人的第三個層次,察其所安。
安——察其所安
察,則更進一步深入觀察他人心之所安。
這為「忍著為善」提供了解決方案,如做善事,其動機也是純正的,但卻非自己樂於做的。
比如災難捐款,眾人皆捐,我亦捐之,卻是環境與時勢使然,內心並不很樂於做,也不反感,其慈善之心非一貫的,非「安」於此。察其所安,實際上是看一個人的心承載在什麼東西上能使他快樂。
察其所安,就是說要清楚一個人的心理寄托在哪裡。
我們知道,有的人每天上班幹勁十足,充滿了豪情壯志,總希望自己將來有所成就,而另外還有些人則喜歡恬淡的生活,追求安逸,所以不同的人,其人生追求也不一樣。
交朋友,我們必須知道對方的追求是什麼,喜歡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裡的「察」是詳細考察的意思,表明對方安於什麼樣的生活必須是要認真對待的。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一類人,是很難長久相處的。
於是,看一個人,我們往往可以通過他喜歡和哪些人在一起,得知他自己的心理寄托在何處,這樣判別一個人,就多少有些靠譜了。
所以從行為、動機,以及所樂之事三個遞進層次去觀察一個人,這個人是隱藏不了的。
這就從深層次揭示了人的行為與動機,從時空上全方位整體考量。
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人世間人人皆在追求一個「安」字,安在什麼載體上,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知道,孔子在他為政、從教和周遊列國的幾十年生涯中,與形形色色的人打過交道,有威風凜凜的權貴,有安貧樂道的志士,也有目光短淺的庸人...對於一個人善或惡、愚或智、賢或不肖等等,都有著一套成熟的經驗方法論,可供我們借鑒學習。
但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我們若想真正地掌握觀人識色的好本領,還需從體察自己入手,這才高明。
「察己則可以知人」——通過真正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才能真正地認識別人、知人而善任,做到無往而不利。可見,「觀人察己」已不再是職場管理者應具備的一種能力,更是當今社會人人都必不可少的生存修養內功!


※自明誠,謂之性,自誠明,謂之教
※人最怕:子欲孝而親不在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除天下之害,謂之仁!
※養兒育女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
※觀人的境界有三重,高手看這裡!
※觀人的境界有三重,高手是這樣的!
※曾國藩最經典的七句觀人術口訣,幫你看人,一看一個準
※靜煮一壺時光,閑觀人間百態
※生活中的「觀人術」,一個行為代表一個人
※曾國藩觀人術:熟記這四句口訣,看人八九不離十!
※俗語「好男二五八,好女三六九」,古人的觀人術,簡單卻富含哲理
※生活中觀人術你知道幾個?簡易的觀人術一面相
※鬼谷子觀人術: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看這4點就知道了
※冷樣旁觀人世的四小姐,為何最後出家為尼,為紅樓留下一縷顏色
※老祖宗留下的觀人18心相,一看一個準
※他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手拿風箏坐椅子上天,圍觀人員表示太瘋狂
※諸葛亮絕學:年輕人不懂察言觀色,「觀人七法」教你一眼識穿小人
※曾國藩:觀人的第一要訣,最主要是看身體這兩個部位!
※老祖宗留下的觀人準則,看人一看一個準!收藏好,別弄丟了!
※越南火了!兩隻手托起一架橋,僅一個月參觀人數超過去年一整年!
※鬼谷子的觀人四法,看透人心
※驚險!印度一花豹突襲圍觀人群致四人受傷
※【能量閱讀】諸葛亮「觀人七法」,教你看穿一個人
※觀人術: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關鍵就看這四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