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什麼中國不能失去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又面臨著怎樣的危機?

為什麼中國不能失去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又面臨著怎樣的危機?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為我局的第151篇觀察文章,今天我們講講河西走廊的故事

文字:柳丁 | 製圖、編輯:孫綠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東亞的馬六甲海峽——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祁連山與主要城市

歷史上眾多民族在此交匯共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使河西走廊呈現出一種萬花筒似的瑰麗畫面。

今天我局就要跟大家聊一聊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

在綠洲和沙漠之間

位於武威市的烏鞘嶺,海洋季風最遠只能吹到此處。這裡既是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線,又是中國大陸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界線,同時也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

整個河西走廊氣候乾旱,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中國季風區、非季風區與烏鞘嶺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但是幸虧有祁連山的存在,滋潤哺育了整個河西走廊。祁連山東西長約1000公里,年徑流量約158億立方米,涵吐近千條大小河流,在山前形成了富饒的綠洲和大片草原。

祁連山的融雪在河西走廊境內形成三大河流——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56條脈流。

河西走廊主要河流

其中石羊河水系位於走廊東段,中部是武威盆地。

流向沙漠深處的石羊河

黑河水系在張掖、臨澤、高台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黑河流域絕對算得上是河西走廊的超大綠洲了

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一個個綠洲像小島一樣散落在茫茫沙漠戈壁中,成為農耕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依託。

時人有雲,「終歲雨澤頗少雷亦稀聞,惟賴南山融雪回合諸泉流入大河分築渠壩,引灌地畝,農人亦不以無雨為憂」。

衝出祁連山區的疏勒河

此外,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祁連山脈曾生長覆蓋著廣袤的植被,西從敦煌與西域相交的伊吾(今哈密),東至天祝烏鞘嶺,森林和草原延綿1000多公里,放牧條件十分優越。

史載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後,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可見自秦漢開始,祁連山腹地及山腳就有大片草場。

沃饒的山間河谷,大通河上游

如今祁連山仍然有水草豐美的山丹馬場、皇城草原等草場。因此,河西走廊這種亦農亦牧的條件,決定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幾千年來在此反覆爭奪廝殺。

氂牛在祁連山下的張掖山丹馬場吃草

河西走廊雖然土地面積遼闊,但不適宜利用的戈壁、沙漠、山地和寒漠等佔大部分。

在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河西走廊北部,分布著中國第二大沙漠——阿拉善大沙漠。河西走廊許多地段深入到阿拉善高原中部,多有沙磧,間有綠洲相連,如額濟納河(即黑河)、居延海(黑河下游終端湖)等。

然而,歷史上河西走廊沙漠戈壁面積並不像今天這麼大。

自明清以後,隨著移民不斷增加,農業活動的加劇,導致今天內陸河上游地區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減少,冰川面積縮小,雪線上升,草場退化,水土流失;中游的綠洲地區,農田鹽漬化、荒漠化,水質污染,古城址廢棄;下游地區,終端湖消失,沙生植物枯萎,物種減少,沙塵暴肆虐。

這也是河西走廊今天必須正視和面對的問題。

在中原王朝與游牧帝國之間

地理角度上看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自張騫「鑿空」通西域後,漢武帝派霍去病西擊匈奴,開闢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不但連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而且隔絕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游牧民族聯合起來對付中原。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唐代初期(618年到714年)繪製

漢、魏、晉、隋、唐、元、明、清等王朝出於政治軍事的考慮,把河西走廊的開發提升到保障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

從東西向上看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

東漢末年,涼州羌患不斷,威脅關中、益州數十年,東漢朝廷花費大量錢財兵力,勉強鎮壓羌人,卻也埋下了王朝覆滅的種子。

安史亂後,河西為吐蕃所有,導致攻守易勢,長安無所拱衛,吐蕃以此為根據地,甚至一度攻破長安。

咽喉所在

北宋時期,河西為西夏所有,使得宋朝失去軍馬的重要產地。因此在對抗擁有優勢騎兵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政權時,往往處於劣勢。

與此相對,少數民族政權如西夏在據有漢化程度較高的河西走廊後,文明程度迅速提升,成為與遼、宋三足鼎立的一方強國。

西夏的核心區實為河套地區與河西走廊(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公元1111年)

清朝顧祖禹認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同樣,強盛王朝如漢、唐、清等如果想經略新疆,河西走廊是繞不開,也是必須重點經營的根據地。

兩漢的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府,唐朝的安西、北庭都護府,清朝伊犁將軍轄地等管理新疆天山南北廣大地區,無不以河西走廊為依託。

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唐代王維有詩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戴叔倫又有詩云,「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陽關和玉門關,被中原人視為中土王化到達的最西端,也是漂泊在新疆、中亞地區的中原人的精神故鄉。

兩關之間似乎是有城牆的

陽關烽火台遺址

敦煌西北90公里處的玉門關遺址

從南北向上看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清初的准格爾部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以及和碩特汗國的羅卜藏丹津等蒙古貴族先後叛亂,使得北到外蒙古,西到新疆,南到西藏的廣大地區長期處於戰亂狀態之中。加之喇嘛教的傳播,蒙、藏等信奉同一宗教,如此廣大的地域如果連成一體,對於中原而言是個巨大的包圍圈。

因此,將在歷史上漢化程度較高、農耕相對發達、漢人定居比較多的河西走廊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上至關重要。也許,正是出於此種考慮,擁有河西走廊的甘肅省成為少數民族自治區(州)中大洋中唯一的省份。(青海雖為省,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自治州)。

位置絕佳的樣子

在華夏文明和西域文明之間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亞洲諸文明交匯之處

自漢武帝設置河西四群,遷徙漢族居民,進行農牧業開發後,中原王朝開始在河西走廊開護屯田,興修水利,豢養軍馬,供給軍糧,發展農牧業經濟 ,保障通訊報警和商旅往返,逐漸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中原的絲綢、瓷器、漆器、鐵器、竹器及其他商品和漢民族高度發達的造紙、印刷、火藥等文化,經過河西走廊輸往西域、西亞及中東、西歐。西方商客也經過河西走廊,將珠玉、珍玩、葡萄、核桃、良馬等運抵長安、洛陽。

唐代絲綢之路

絲路暢通時,這裡是西來東往的總樞紐。

張籍在《涼州詞》中寫道,「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帶著我們重溫了河西走廊當年商業繁盛的歷史。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動蕩,常年戰爭唯處西北一角的河西較為安定,成為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世家大族逃避政治災難的首選地,大量的內地移民給河西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學者雲集,人才輩出,因此,河西的儒學傳統沒有中斷。

十六國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時期,河西湧現出一批大儒,其中的代表人物中來自敦煌的有東晉時期活躍在洛陽的以大書法家索靖為代表的「敦煌五龍」、郭瑀、宋纖、宋繇、汜騰、劉昞、索敞、張穆等人,來自酒泉的有祁嘉、馬岌,來自武威的有段承根、陰仲達,來自金城的有宗欽、趙柔,還有來自周邊地區的人。

他們在河西著書立學,建立公私學館,一時間河西講學之風盛行,其中的代表人物即是郭瑀,他在張掖臨松山講學,弟子三百,河西文化與學術盛極一時。

與此同時,來自中亞和印度的文明種子也傳播到了河西走廊。

佛教本來源頭在印度,加之中亞地區曾被希臘化王國統治過,河西走廊作為中原王朝本土最接近中亞、新疆的地區,自然首先受到佛教文化的沐浴。

佛教遺迹遍布河西走廊

河西的金塔寺、天梯山石窟保存有非常原始的石窟圖像,另在莫高窟、文殊山、馬蹄寺都有北涼時期的洞窟,而在炳靈寺石窟則有早於420年的大量彩塑與壁畫。這是中國境內除新疆以外最早的石窟,而且多是在北涼時期營建的。

北魏滅北涼後,從涼州掠去人口3000餘口,其中就有大量的僧人,著名的大同雲岡石窟的創建者曇耀法師即在其中,也就是說大量的北涼僧人和能工巧匠為北魏皇室在武周山營建皇家石窟寺院,其思想和粉本樣式必然來源於北涼本土,因此被稱為「涼州模式」。

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奉先寺區

鑿建於唐咸亨三年(672年)到上元二年(675年)

作為「涼州模式」影響下的雲岡石窟,對後來的龍門石窟和隴東石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龍門石窟又成為後來北魏、西魏、北周石窟的重要樣式來源。

在歷史與未來之間

北宋之後,受到西夏崛起的影響,陸上絲綢之路被割斷,海洋絲綢之路興起。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政治重心不斷地東移南遷,西北地區城市日趨衰落,河西走廊的城市也不例外,在中國城市版圖中的地位逐年下滑,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千年,至今仍未改觀。

這一地區的森林覆蓋率估計比古達低了很多,不是大象遍地走的地方了

今天的河西走廊,主要面臨兩大問題。

一是貧窮問題。甘肅省2016年GDP為7152億,僅僅比山東省煙台市6925億元略高一點點。甘肅省年人均GDP僅為27508元,居民年人均收入為14670元,兩項數據都居全國倒數第一。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等所有城市GDP加起來尚不足江蘇省宿遷一市的GDP。

看到甘肅的GDP,書記心情如圖

二是生態問題。自明清以來人口的增加、農牧的過度開墾、對祁連山的破壞、地下水的過度開採等嚴重惡化了河西走廊地區的生態環境。

一度水草豐美的民勤地區今天的已有50萬畝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有30萬畝農田棄耕,部分已風蝕為沙漠。全縣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積佔94.5%。

民勤,無法想像以前是水草豐美之地

對現實而言,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於是國家交通網與經濟發展中的大動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通道。

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向西部延伸的燈光

展望未來,衷心期望這一片歷史上的富饒美麗之地,能夠逐步恢復生態,依託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政策,擺脫農業和工礦業路徑依賴,彎道超車,重點發展光電和風電新能源等特色產業,儘快帶領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民脫貧致富。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都不知道美國人都恨瘋了這座城市,原因其實特別簡單!
為什麼東南亞沒有被中國同化?地球知識局
中華文明在東南亞輸給了誰?地球知識局
「對不起我們來晚了」英國美少女被殘忍殺害,警察痛哭留言
慘絕人寰,16個月女嬰被黑人親生父親打成半死,尚未脫離危險

TAG:地球知識局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東部通向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你去過嗎?
河西走廊,真是北宋的軟肋嗎?
漢朝是如何拿下河西走廊的?
漢武帝劉徹耗費國力打下的河西走廊是現在的哪裡?名字怎麼來的?
帖木兒為何選擇走河西走廊去東征明朝?
漢武帝劉徹打下的河西走廊是現在的哪裡?河西四郡的名字怎麼來的
河西走廊,一路向東
漢武帝打下的「河西走廊」,如今是哪裡?河西四郡的來歷有何講究
中國詩詞地理——走,去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彼此相連的五市,哪一個城市更好一些?
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為何能在沙漠中存在上千年,它不缺水么
穿越河西走廊,跨過絲綢之路,沿途美景如畫,直入你的靈魂!
你不知道的河西走廊02 河西走廊系列之卧薪嘗膽
羅馬人到達過西域嗎?被漢朝打趴下,降人還被安置在河西走廊?
漢武帝劉徹耗費國力打下的河西走廊是現在的哪裡?
東晉南朝失去關隴、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已斷為何還能與西域有聯繫
河西走廊,不僅有美景還有神話!
在河西走廊的盡頭,萬里長城從這裡算起,和想像真不一樣!
納尼,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上最精華的寶藏敦煌:絕不是一眼就能被看透的爛大街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