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劉青松研究員:希望把癌症變成可控慢性病

劉青松研究員:希望把癌症變成可控慢性病

劉青松研究員:希望把癌症變成可控慢性病

本文轉載自 科技日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於癌症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這一篩選庫的「締造者」正是劉青松團隊。中央電視台將這一成果評價為「該細胞庫的建成,將為抗腫瘤新葯研發提供有力支撐」。該項成果的背後,是這位項目負責任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樸實的願望——「希望將來有一天把癌症變成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通過吃藥來控制病情……」

抑制「激酶」活性

時間回到2012年,那時的劉青松結束了在哈佛大學醫學院6年的博士後研究生活,34歲的他準備打點行囊回國。

2012年7月,劉青松與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的妻子劉靜,以及好友王文超、任濤一起來到安徽合肥,加入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組建了腫瘤藥物學研究團隊。除他們外,團隊還有18名海外留學人員,分別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芬蘭等國家。

攻克癌症的夢想,讓這群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目前公認,癌症是無法完全「根除」的。劉青松說,癌症之所以難以完全治癒,一方面是因為癌症的發病機制多種多樣。同一癌症,不同人的發病原因可能不同。另一方面,癌細胞變異過快,「種子」癌症細胞很難弄清楚。

由於化療、放療、手術等傳統癌症治療方式的副作用較大,近年來,癌症的精準個性化治療成為熱點。劉青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許多腫瘤的發生是由某些與生長相關的「激酶」發生異常活化而引起的。

「精準靶向治療為戰勝癌症找到了希望。」劉青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過研髮針對突變激酶的「靶向藥物」,有效抑制這些激酶的活性,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增長的目的。「靶向藥物」可精準抑制致癌靶點,控制癌細胞的生長,而不會波及正常細胞。因此,相較放化療等常規治療手段,靶向藥物治療不僅精準,還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帶瘤生存的質量。

「試管里的病人」

鎖定了目標,劉青松團隊從零開始,用四年多的時間,針對目前臨床常見的癌症相關激酶靶點,構建了僅依賴於目標靶點基因生長的大型癌症激酶細胞庫。由於該技術體系模擬臨床癌症病人在基因層面的發病機制,因而又被稱為「試管里的病人」。

目前,劉青松團隊構建的細胞庫囊括了與腫瘤發展相關的近70種主要激酶靶點,涵蓋了絕大多數在臨床腫瘤病人身上發現的與臨床治療、耐藥性等相關的突變,細胞種類已達到150餘種。

「對於藥物研發來說,不僅要確定藥物的療效,還要明確藥物的作用機理和副作用。」當問到這個細胞庫的作用時,劉青松說,他們建立的細胞庫,因為僅依賴於單一的激酶基因生長,所以可以快速、準確地檢測出藥物對激酶靶點的打擊活性,同時表明藥物的作用機制。

「由於我們的細胞庫涵蓋了70多種不同的激酶,因此可以快速判斷藥物對除了目標靶點之外的其他激酶的作用,從而有效評估藥物的靶點選擇性,對藥物在臨床上可能產生的機制性毒副作用進行預測。」劉青松說。

篩選有效「子彈」

「『靶子』已備好,接著就是研發、篩選有效的『子彈』。」劉青松說,團隊要從成千上萬種化合物中挑選出有研究價值的「苗頭藥物」,但人工篩選的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準確性也比較低。

2013年,劉青松團隊自主開發了國內首個將高通量靶向基因測序技術與高通量體外葯敏檢測技術相結合的腫瘤精準治療技術體系(HDGS),利用高通量藥物篩選方法,對腫瘤病人的原代癌症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和高通量藥物敏感性檢測,為腫瘤患者最大限度地篩選出可用之葯。

他們建成的高通量藥物篩選和測試技術平台,採用自動化操作系統,可實現自動分液、自動加樣和自動檢測一整套的藥物篩選流水線作業,能達到每天完成10000個藥物篩選測試的水平。

利用這些條件,團隊針對白血病、淋巴癌、肺癌、甲狀腺癌等癌症開發了一系列的激酶抑制劑,申請了30多項中國和國際專利,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與此同時,該團隊與安徽省本地的藥物研發企業進行合作,今年就有一個針對白血病的創新藥物要向國家監管機構申請臨床試驗。在未來的三年間,預期會有數個創新藥物提交臨床實驗申請。

為了儘快實現這些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劉青松團隊還在中科院、地方政府以及社會資本的支持下成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利用這個技術體系,不間斷地為國內近百家科研院所和製藥企業提供了高質量的藥物檢測和篩選服務,獲得了廣泛的業界認可。

「我們的理想是,像慢性病一樣對癌症進行控制。」劉青松說,團隊一直致力於創新靶向藥物研發,就是希望將來有一天把癌症變成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通過吃藥來控制病情,實現患者高質量的帶瘤生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Cell觀點質疑GWAS:將疾病完全歸結於核心基因突變真的對嗎?
Precision Oncology:男性想遠離這種癌,多吃蘋果皮、紅葡萄、薑黃……
男性想遠離這種癌,多吃蘋果皮、紅葡萄、薑黃……
震撼!「換頭術」已在小鼠身上實現?

TAG:生物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慢性膀胱炎患者的希望
較真:假新聞「癌症疫苗成功」給患者無謂的希望,很殘忍
腫瘤患者的希望,「新的治療性凝膠」有望消滅癌症
漸凍症患者的希望
研究表明,生長激素可為中風患者提供新的希望︱改善認知能力
幹細胞為你彌補健康的遺憾,它已成為治療糖尿病的新希望
癌症新希望?阻斷兩種酶可能使癌細胞死亡
研究實驗顯示糖尿病腎病治療的新希望!
權威婦科腫瘤專家給難治性卵巢癌患者帶來希望!
劉畊宏希望咘咘和女兒成好友,見咘咘生病留言關心卻被當成高仿?
它們的「舞蹈」或為治療漸凍症帶來希望
誘導多能幹細胞治心臟病,希望還是隱憂?
3位癌症患者親述:癌症治療有道病情就會好轉,希望病友都能做到
自閉症患兒母親的心聲:希望孩子多掌握自理技能
誘導多能幹細胞治心臟病,希望還是引誘?
堅持下去才會有希望,痙攣性斜頸痊癒病友的分享
乙肝患者的希望!治療新技術研發成功,乙肝不能治癒已經是過去
肺癌患者的希望!科學家發現:雙重藥物可以更好的治療肺癌
被稱為「皇室病」的血友病可以治癒嗎?希望有多大?
新型DNA艾滋病疫苗研製成功,是艾滋病治療的里程碑,艾滋病患者看到治癒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