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6歲福建老人一年制一批紙,它比宣紙還韌,被日本人一搶而空

86歲福建老人一年制一批紙,它比宣紙還韌,被日本人一搶而空

夏至將至,在福建的姑田村,村民們已經完成了手工造紙的原材料工作。

姑田村造紙的歷史,從康熙年間就開始了,至今300多年,足足11代人沒有間斷。

清康熙年間,連史紙制的地契,今天摸上去依然光潤如玉,這是一種神奇的紙。

民國時期,上海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在書籍的第一頁,印上「上等連史紙印製」,來吸引顧客。

現代,連史紙經過檢測,它的耐久變化值達2.8%,大大超過宣紙5%的標準,是世界之最。

GIF/2K

美玉堂連史紙,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選材獨特、工藝複雜是連史紙耐久的關鍵。

連史紙採用嫩竹做原料,一般是在正月砍竹,因為這時候南方的嫩竹還沒長葉,紙漿豐富。

漂山

嫩竹劈開,浸入水池腌制,兩三個月後,竹殼與竹肉完全分離。

竹肉捶打成絲,洗凈,再腌制十天左右,上鍋蒸煮,經過一番溫度變化之後取出漂洗。

洗好的竹絲經風吹日晒雨淋,實現全天然漂白,這一步叫「漂山」。

碓料

經過「漂山」之後的竹絲搗碎、舂細、打漿,加入一種叫榔根汁的植物液體,便成為造紙的紙漿。

GIF/2K

撈紙

撈紙在整個手工造紙過程中十分關鍵,工具是一件用極細的竹絲編成的簾。

用它在紙漿池中輕輕一盪,漿水分離,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反方向再盪一次,增加厚度,美玉堂撈三下,俗稱「三套水」。

GIF/1K

這道工序的技術難點是,竹簾在池中晃動要足夠有技巧,才能保證每一張紙膜都被晃得很整齊。薄厚要均勻,堆疊要到位。撈出來的紙很像豆腐,細膩而糯瓷。

焙紙

焙紙工將撈好的濕紙層放上木板,用榨桿榨出水分。

然後一張張剝離,又依次用松毛刷刷在焙紙牆上,烘乾後再一張張收起來。

GIF/1K

這個步驟也很關鍵,如果技術不過關,會導致大量破損,此前大家所做的種種努力全都付諸流水。

這個工作十分辛苦,焙紙牆很熱,一天要干十四個小時。一根青竹變成一摞連史紙,要經過72道工序,大約需要8個月到一年的時間。

漫長的工序熬走了一批批年輕人。現在,美玉堂的手工藝人都是老師傅,年紀最長的已經86歲了。

美玉堂的老師傅

連史紙,是古籍修復領域不可缺少的材料。目前全國有100多家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用它修復古籍。

連史紙的成本,比機製紙要高得多。除了古籍修復之外,主要訂單都來自日本,他們用於中小學練習毛筆字。

在時光彷彿停滯的手工作坊里,映襯著幾張滄桑的臉。手工造紙日漸式微,蔡倫的傳人們卻還在堅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見旅聞i5roc 的精彩文章:

宮女對熟睡中的皇帝下手,小販到乾清門外賣饅頭:故宮安保的離奇故事
閩南文化之閩南民居建築 不能不去的 「梳妝樓」

TAG:旅見旅聞i5roc |

您可能感興趣

老人36萬買一個廢棄村子,一年後嘲笑他的人都閉嘴了
一朵蓮花拍41年,72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照片驚絕塵世。
一朵蓮花拍41年,72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照片驚絕塵世
老人用10萬元買下一片廢棄海灘,一年後變成了這個樣子
66歲老人每日活在混沌之中,一碗飯吃一天
一輩子只做一個餅,這位84歲老人,用一生詮釋匠人精神
日本這小鎮老人從事「撿垃圾」工作,一年收入近百萬,當地人:一般人做不了
日本最奇葩的小鎮,一群老人堅持15年「零垃圾」,每人每年入千萬……
78㎡簡約三居室,老人孩子一人一個房間!
日本這位90歲老人又一批精品古玉要出手了!
一位百歲老人留下的一段話,適合每一個人,多讀收益
這個老人活了93歲,卻跟日本人鬥了一輩子,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
一年吃不到一次豬肉,88歲老人和14少年相依為命,抓老鼠為生
有這樣一位62歲的老人,活得像30幾歲的女人,太美了!
一位百歲老人留下的一段話,適合每一個人,多讀收益!
83歲老人開店,虧本賣22年,最後她做了一個決定,讓人淚奔…
這個80歲的老人,用6年時間在台灣建了一座藥草農場,只為做一支牙膏!
老人活到一百歲,死前:我是一條狗
這位91歲的老人去世了,是他成就了當年的赫本!
這位老人在 抗日時期救下一日本人,半個世紀之後這位日本人居然如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