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校互動,教育生態升級優質

家校互動,教育生態升級優質

九山半水半分田,造就了青田人大氣開放、創業天下的精神。青田華僑遍居世界各地,全縣近52萬的人口,旅居海外的青田人就達33萬多。這種獨特的縣情,導致青田的學生比其他山村的小孩少了些純樸,多了些驕氣。這些「洋留守」學生的親情缺失更顯嚴重,由此引發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良品行問題更為突出。此「情」此「景」下,做好家校聯動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我市開展了「進家入戶,攜手育人,萬師訪萬家」大家訪活動以來,家訪成為減少教師職業倦怠、增強教師教書育人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許多學生的隱含信息真切地展現在老師們的面前。平時在校園裡,所有學生幾乎都差不多:穿一樣的校服,住一樣的宿舍,吃一樣的飯菜……然而他們的家庭環境卻可能迥然不同。有位教師走訪了8個學生的家庭,有的一家六口人租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舊房,也有孩子父母當老闆,全家人住在豪華別墅;有跟隨外來務工的父母經歷多次轉學來的學生;有父母關係不和或單親家庭的孩子……如果沒有深入到學生家中,這些情況無法知道更無法體會,「因材施教」就可能變成一句空話。謝會蘭老師在《大家訪活動登記表》上動情地寫道:「每個孩子都是全家的希望,我也同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師的關注。想起家長們殷殷的期望、孩子熱切的目光,我為自己曾有的懈怠和迷茫感覺愧疚。此刻我暗下決心:唯有更加努力,不負學校,不負家長!」

作為一個剛摘掉貧困縣帽子的山區小縣城,這裡還有一定數量的貧困家庭,承擔高中生的學費、生活費有一定困難。「大家訪」活動對扶助這部分學生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從2016年7月起,分年段共安排了5批次大家訪,受訪學生1100餘人。家訪前,學校明確提出要關注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11月一個秋雨過後的日子,街道幹部和我校老師一行數人拎著生活用品來看望一名租房住的品學兼優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15歲的陽光女孩一臉燦爛地向來訪者問好。在她兩歲時,母親就因為一次意外而高位癱瘓,同時家中還有一位多病的外婆。堅強的女孩一人挑起了照料全家的擔子,自己的功課也沒落下,2016年8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青田中學保送生班就讀。探訪的一行人回到學校仍回味著、討論著如何進一步幫助女孩一家。大家想到了一位畢業後通過自己努力已小有成就的校友,曾表示想要幫助與她有過類似經歷的學子。很快,學校就將這兩個女孩聯繫到一起,校友當即表示要一直資助這個小學妹到大學畢業。望著同樣陽光並結成了姐妹的兩個「青中人」,我們由衷地感嘆「大家訪」在貧困學子與社會之間搭建的愛之大道。

情況各異的家庭教育和相對統一的學校教育難免產生分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校教育的難度。作為學校,應努力了解孩子背後的家庭教育,找尋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點,減少摩擦點。我校每學期都有固定的家校活動日,邀請廣大家長參加,圍繞「如何與孩子溝通」「高中教育經驗漫談」「我的教育心得」等主題展開。既有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和專職心理教師、班主任等主講,也邀請部分家長、社會人士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經驗。不論家長還是教師,都藉助經驗分享,更好地讀懂孩子、理解學生。比如獨生子陳同學家住縣城,父母對其一直期望值很高。若他放鬆一下,玩下手機,看下電視,馬上就會招來一通「說教」。久而久之,孩子對家人很反感,不願交流甚至對抗。了解到這個情況,我們多次與家長單獨溝通,電話里聊,微信里講,當面交談,提出我們的教育建議。在老師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家長轉變了態度,嘗試著先改變自己,漸漸地一家人關係融洽了。

我校現有學生1915人,其中父母親旅居海外的留守學生242 人。這個數字的背後是無奈的現實:父母常年在外,留守孩子缺少親情關懷,成長中的心理需求無法滿足,造成不少孩子孤獨、封閉、情緒異常,有的甚至可能產生仇恨心理。現讀高三的學生小明,從小跟著外公外婆生活。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出國打工,多年沒有回來,和家裡也鮮有聯繫。在小明高二的時候,母親從國外回來,到學校看望孩子。小明面對母親,遲遲沒有喊出「媽媽」,讓親子相見的場景里多了一分尷尬。他母親覺得很委屈,說自己為了家人在外國辛苦打工,好不容易條件好些了回來看孩子,結果孩子都不叫自己了。小明告訴班主任,這麼多年自己基本上就是視頻里看一下媽媽,沒什麼交流,這聲「媽媽」實在叫不出口。在這場情感危機的啟示下,我校除了家長會又推出「愛心手拉手」、成人禮、畢業禮、送獎到村等儀式感極強的活動,邀請家長務必參加,讓家長與孩子在活動中貼近彼此,重燃親情的熱情與渴望。小紀是班級里一名乖巧懂事的女生,從她大山之中的家到縣城每天只有固定的一趟班車。為了不錯過孩子的成人禮,她的父親頭一天就來到了青田,找一處便宜的小客棧住下。沒有絮絮叨叨,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滿滿的父愛。當音樂聲響起,父親為女兒戴上成人帽,我們看見了這位父親眼裡閃爍的淚花。六千多個日夜的操勞與奔波,青絲變銀髮,而此刻,人生的帆船再次起航,父親又一次拉著孩子的手前行。雖然一場活動只有個把小時,學校所能做的有限,但使親情的回歸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

(作者鄧加富 系浙江省麗水市青田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21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規模小不能沒內涵
「自能學習」助核心素養落地
校長支教 變「輸血」為「造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庫帕王勛:差異化提升教育品質 構築裝備新生態
積極家庭教育改變教育生態
升級核心技術,共建產業生態圈
營造和諧教育生態
教育觀察:科研評價新政優化創新生態
無錫:探索新型家校關係 構建良好教育生態
塗鴉助力生態夥伴實現智能化場景部署 AIoT技術推動鄉伴「新民宿「升級
生態共建體驗升級 牛奶OS系統產品跨界首秀
孫振華│藝術批評的系統生態、社會生態和自身生態
軍轉民品牌宇煥誕生 航天級科技賦能家居智能生態
惠州增殖水生生物 改善海洋生態
華為終端雲服務內容生態全球化 升級全場景數字生活
國內首家O2O教育生態服務體系 清大世紀教育傳媒發力教育區塊鏈
構建自主生成的教師發展生態
智課教育領跑「教育新零售」 加速開啟未來教育新生態
以早教、托育、家教盒子、IP動畫四大業務為核心,「運動寶貝」打造早幼教生態鏈
中國犬科動物生態攝影展
培育「智能+」校園生態樹
統籌布局營造校外培訓良性生態
生態養殖和生態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