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獲加州路測牌照的還有一位低調中國玩家:PlusAI

獲加州路測牌照的還有一位低調中國玩家:PlusAI

Xtecher【錯別字基金】溫馨提示:如果您在閱讀過程中發現錯別字,請在文章底部留下說明+聯繫方式,我們會立刻發給您5-88元隨機紅包一個,同樣的紅包會發給文末留言點贊最高者。

和所有自動駕駛明星創業公司一樣,PlusAI也擁有著黃金的地理位置、華麗的創始團隊、遠大的技術野心。此外,還有加州路測牌照。

作者|甲小姐

編輯|小魚

微信公眾號ID|Xtecher

「我們於2016年底開始進行封閉環境下的測試,接著申請牌照,今年三月初,獲得了加州路測牌照。」智加科技(PlusAI)CEO劉萬千在接受Xtecher獨家專訪時表示。

PlusAI在2016年初成立於美國加州矽谷,目標在未來1~3年完成全工況全天候環境下L4等級的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和所有自動駕駛明星創業公司一樣,PlusAI也擁有著黃金的地理位置、華麗的創始團隊、遠大的技術野心。

先從這張牌照說起。拿到加州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究竟意味著什麼?

日前,同樣獲得牌照的圖森(TuSimple)CEO陳默提了一句「其實沒覺得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一言既出,其中門路似乎值得研究個深淺。

拿下加州路測牌照背後

2017年6月15日,DMV(Departmentof Motor Vehicles,加州車輛管理局)公布了最新的加州無人駕駛路測牌照擁有者名單:

DMV最新公布的加州路測許可名單

該名單以獲得路測許可的時間順序排列。可以看到,PlusAI位列Pony.AI(創始人樓天城)、TuSimple(創始人侯曉迪、陳默)、Jingchi Corp(創始人王勁)前方——後三者都是中國自動駕駛明星公司,最近皆獲眾媒體聚焦。

今年三月初就獲得加州路測牌照的PlusAI的自動駕駛原型試驗樣車已經在加州進行路測,至今行駛里程累積已達近萬公里。

究竟什麼樣的自動駕駛公司可以獲得加州路測牌照?

「據我們所知,現在還沒有一個硬性的指標」,劉萬千坦言。如今加州路測牌照還沒有像人考駕照一樣嚴格清晰的打分評判體系,但劉萬千向Xtecher介紹了考核的大致要求:

首先,你需要「有能力在加州進行路測」,言外之意,你要拿出一輛完全集成好的自動駕駛的車,也就是demo;其次,在「說清楚車子的技術框架」之外,你要特別解釋清楚車子的安全系統,「最重要的是如何應對突發失控(disengagement)的狀況」,為此,車上需要始終有一位駕駛員,針對突發失控狀況要隨時進行人工干預——那麼人怎麼知道有異常情況、並保證立刻實現人工干預,就是考核的指標之一。

正如投資人對創業公司的盡職調查,申請牌照的公司需要去不同部門進行多步驟多方面的審核,而DMV是最終考核部門,所有考核文檔匯聚在一起,加上一些保險和法律條文,就是終審。

由於目前加州路測牌照的通用考核體系正在摸索建設中,DMV對獲得牌照的公司們也有著一個要求:拿到牌照一年之後要彙報自己多少英里需要人工干預一次(disengagement mile或miles per intervention)。

既然加州路測牌照尚無硬性指標,那為什麼大部分的初創公司沒有拿到牌照?難在何處?

「你說難不難,說不難也難,」劉萬千分析了其中緣由,「有一輛完全集成好的車是一個基本要求。自動駕駛包含很多很多部分,我不清楚這裡頭到底哪件是最難的,感知、探測、定位,每一塊都有技術,但除此之外,最大的難點是,車本身是一個系統集成工程的問題,這對不少初創公司而言還是有門檻的。」

拿到牌照一事,在劉萬千看無疑是創業之路上的里程碑事件,意味公司「離商業化又進了一步」,車可以真正路測,而不僅是在實驗室環境中做做DEMO了。「但更多意味著可以看到了中間的差距吧,」劉萬千坦言,「真正到路測的時候,還是發現有很多很多工作的。」

如今,全球在自動駕駛領域動作最快、最富野心的互聯網巨頭、車企、供應商、創業公司們幾乎都選擇在加州開展自動駕駛測試。在美國,作為車廠大本營的密歇根也有路測環境,不過加州顯然是大部分玩家的首選。「如果你在美國做,我很難想像你在加州沒有牌照」,劉萬千告訴Xtecher。

這或許不僅是因為加州開放的政策,更緣於矽谷優渥的人才資本環境。據DMV官網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15日,加州車管所已經發出34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在Xtecher看來,各家自動駕駛公司無論技術路徑選擇多麼不同,終有一點是殊途同歸的——整車的實現。整車要上路,就必須有路測資格,因此,當我們想要了解世界上所有自動駕駛公司脈絡時,有一個簡單粗暴卻有效的做法——可以從拿到路測牌照的34家公司沿著往上摸:任何一家自動駕駛公司,要麼自己已拿到牌照、或正在努力拿牌照,要麼便必須選擇站在某個拿到牌照公司的供應鏈上,否則便是「無根之果」,無法真正落地。

PlusAI在加州路測的原型車

自動駕駛技術複雜在哪?

如今自動駕駛公司多如牛毛,去理解各玩家路徑卻顯得「霧裡看花」——此「自動駕駛」非彼「自動駕駛」,個中區別何在?

我們不妨先對自動駕駛領域涉及技術做一個「解剖」。整體而言,涉及技術可分為感知、定位、規劃、控制、線控五大塊。

感知。用什麼感測器實現感知?各家解法從第一步就分了叉。主流方案有三: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即使用同樣的感測器,演算法也不盡相同,若感測器選擇不同,演算法更會千差萬別,「眼睛不一樣,視力不一樣,那後面如何規劃、決策,這些東西都不一樣了」;

定位。感知好了,就「知道周圍世界長什麼樣兒」,下一步需要知道的就是「我現在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這便是定位。最通用的普通消費者級GPS約為10米級定位,這對自動駕駛所需要的分米級定位相差甚遠,後者又要在不同技術中選擇和努力;

規劃。知道車在什麼地方、周圍什麼東西,下一步便是決定往哪兒走,是直著走還是左轉右轉?加速減速?有路人走過是緊急剎車還是繞開?這便是「規劃」。規劃在機器人行業已研究了三四十年,最近,深度學習、增強學習等手段也一併匯入其中,同樣,這一步又有很多技術路徑和門檻。

控制。規劃好了,便要從信號層面給出指令,比如要求「車在對應點上往左打方向盤0.1度」。如何控制以讓車非常安全、給人感覺非常舒適?如何不讓車開得歪歪曲曲,開得平穩?這對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

車輛控制(automotive control)或者線控(drive by wire)。控制信號出來後,最終要進行物理層面的執行,實現「0.1度換成一個力矩給這輛車」,「人說我要左邊開,這個信號傳給車,車怎麼執行?這需要跟車去集成,即線控,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車輛控制。」

那麼,市面上的自動駕駛公司,都在做些什麼呢?是以上五步驟大包大攬,還是擇一二努力,其餘甩給供應商呢?

劉萬千告訴Xtecher,目前有供應商或車企可以提供第五步,即車輛控制的解決方案,但前四步感知、定位、規劃、控制基本沒法依賴供應商,只能靠自主研發,「而做這四塊當中某些版塊的公司,就叫做自動駕駛公司。」

那麼,前四步,選擇做多少?是不是都自己做?這便是不同自動駕駛公司的選擇——當然,有的公司只瞄準其中某些版塊,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不需要、或拿不到加州路測牌照了。

說到這裡,劉萬千的PlusAI在做什麼也便一目了然——前四步都做。而談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除了有能力做整體集成之外,劉萬千透露,「在每一塊上面,我們和其他公司都有不一樣的核心技術。」

譬如感知,PlusAI現在是多方案同步研發,既有感測器融合(sensorfusion)方案,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三個都用;也有純視覺方案;還有純激光雷達方案。為什麼三方案並舉?劉萬千給出的理由是,「在技術領域上面,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說『我的方案已經是完美的,十年以後也肯定是這個方案』。」無疑,多條腿走路,是PlusAI和其他很多自動駕駛公司一樣在戰略上保留餘地、同步積累技術的最好選擇。

如今,自動駕駛每個步驟都尚無公認的「最優唯一解」,市面上幾乎所有玩家都在不同路徑來來回回排列組合,PlusAI同所有自動駕駛初創公司一樣,也還在探索的道路上。

PlusAI深度視覺目標跟蹤實拍錄像(舊金山)

PlusAI原型車路測實況

技術路徑之爭:三年內會塵埃落定

現如今,自動駕駛是科技創業和技術投資最熱的領域之一,幾乎所有自動駕駛團隊都表現出了快准狠的「demo能力」,一個又一個demo伴隨著一起又一起大手筆融資事件,讓我們幾乎以為全民自動駕駛時代近在眼前。

然而,「自動駕駛」至今未有統一定語。原因是,行業資源和研究路徑的相對分散,使得同一個「自動駕駛」辭彙眾說紛紜、意味萬千,比如「穩健派」的傳統車廠往往選擇穩妥地從L1逐步過渡到L5;「躍進派」的科技公司大部分直接跨到L4,先從特定垂直領域推進無人駕駛,再進一步走向L5全路況的無人駕駛。

如前文所述,PlusAI的目標是「希望在未來1至3年內實現全工況、全天候環境下的L4等級的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如果你真正了解自動駕駛實現之險遠,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相當激進的目標了。

「所以我說1至3年不是實現商業化,而是實現全工況全天候的技術路徑。至於說如何把解決方案真正產品化、商用化,這個道路可能是相當長的——不講別的,光把一輛車從研發到產出來,這都得三四年。」

商用化暫且不提,技術路徑方面要實現「全工況、全天候」,讓車子像「老司機」一樣開來開去,自然不能停留在如今各執一詞的自動駕駛路徑爭執局面中。

「現在業界爭論很大,首先得有一個結論,我們到底用什麼感測器?或者能行,或者不能行,到底最後什麼樣的方案能做到比人更安全,這個課題三年之內會有定論。」此外,規劃層面也面臨一個大問題:人工干預。「現在做的最好的是谷歌,開5000英里人工干預一次,這離我們需要達到的水準實際上還差好幾個數量級。能否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案?還是就按照谷歌這條路繼續往下走?這在未來1至3年我覺得也是會有定論的。」

帶著對未來三年技術塵埃落定的信心,劉萬千對接下來的目標很清晰,「最開始先把物流中心打通,可以從一個物流中心送到另一個物流中心,然後再實現從物流中心送到人的家門口」,最終的目標是,「只要常用的地圖上標註出來的路,我們都希望能跑。」

商業路徑選擇:高速物流場景

資本在自動駕駛的眾玩家之中,對「細分領域的完整解決方案」似乎獨具偏愛——畢竟,能夠真正完成某個場景下自動駕駛從頭到尾的工作,省了很多麻煩。

細分場景怎麼選?有半封閉低速(園區通勤、糧食運輸、港口碼頭);有高速公路(貨運、客運、物流等);有半封閉營運(限定區域乘用車);有城市道路商用;有限定場景、專用道路,如在專用車道以中低速運行的車輛,比如倉儲物流基地的車輛、景區固定路線的觀光車等等。

PlusAI瞄準了「貨運高速物流」這一場景,自然少不了競爭對手,除了和Otto、圖森這兩家明星新創公司目標場景一致,也不乏大型卡車公司在嘗試這條道路,如戴姆勒、賓士、沃爾沃等。劉萬千坦言PlusAI並沒有市場壓力,「這個領域非常非常的大,即使我們做的東西很相像,都不一定能夠撞得上。」

劉萬千口中「非常非常大」的市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

劉萬千算了一筆賬:中國有好幾百萬輛長途貨運卡車,美國有400萬輛長途貨運卡車,中美市場PlusAI都會關注,而中國是目前的側重點。僅城際運輸領域,「每一輛車如果變成自動駕駛,把開的時長、人力、物力成本都算進去,一輛卡車每年可以創造30萬人民幣的額外收益」——數百萬輛乘以30萬人民幣,這已達到了萬億的市場規模。

30萬人民幣是怎麼計算的?

「如今一輛貨運卡車上最多兩個駕駛員,按照立法要求,一個駕駛員最多單日工作8小時,即便滿負荷,一輛貨車一天最多能跑16個小時——而由於人會疲勞,現在達到立法滿負荷的16小時都很難。實現自動駕駛之後,第一步至少可以實現16小時滿負荷駕駛;將來若增加一些解決方案,譬如在一定地點換司機,一輛車單日則可突破16小時限制。」此外,隨著技術越來越安全,立法做出相應調整也大有可能,這也將進一步助力這塊市場的快速成熟。

如今,PlusAI已拿下2家車企的合作訂單,並與西安等地政府達成了戰略合作。

為什麼是西安?

首先,西安是一帶一路的起點城市,一帶一路這條線顯然是未來長途貨運場景一個大好選擇;其次,西安城市發展資源齊備,教育資源也可觀。PlusAI已跟西安交大達成了合作,一方面聯合開展基於深度增強學習的規劃決策演算法研究,另一方面在源頭做好人才儲備。

華麗的團隊:連續創業者強強聯合

由於自動駕駛還普遍處於技術耕耘早期,判斷公司實力的一個重要標準便是團隊背景。

PlusAI團隊有20人左右,在矽谷總部之外,在北京、西安也設有研發中心。團隊要麼出身於華為、谷歌、微軟等大科技企業,要麼來自斯坦福、MIT、清華、上交、西安交大等名校的機器人方向,「公司裡頭可能除了我,全是工程師,我,算半個工程師吧」,劉萬千笑著告訴Xtecher。

兩位創始人的背景更為「華麗」:

CEO劉萬千是一名少年學霸和連續創業者。他1976年生於江西南昌,長於北京。少年天才,13歲從少年班直接考上北航;16歲赴美深造,在俄勒岡大學獲計算機碩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就職於惠普、SGI;又在斯坦福獲EE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他寫軟體創業,一年半後以1000多萬美金價格出售了公司,才回過頭來寫博士論文;博士畢業後他在麥肯錫工作2年;又在美國創立知名戶外媒體公司RMG並擔任CTO;之後在美國成立RedAtoms並擔任CEO;再後來由RedAtoms在北京創辦樂迪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劉萬千不僅有「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海聚工程」北京市特聘專家等閃亮頭銜,也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做過3家成功退出公司的連續創業者。

另一位創始人鄭皓則是一位「老雅虎」,被老同事形容為「互聯網世界級的傑出人才」。他是雅虎北京全球研發中心的創始人,曾擔任雅虎移動搜索總架構師。2009年6月,鄭皓與張晨兩人從美國雅虎總部回國創辦了雅虎北研。2011年,鄭皓離開雅虎後擔任網路遊戲公司Zynga亞太區CTO,後來又創辦了智拓通達——這家公司後來被雅虎納入旗下,是雅虎美女CEO梅耶爾上任後的第18宗收購,也是在美國之外的首次收購——這次收購,被看作一次明顯的對技術人才的收購,鄭皓便是其中的當家技術掌門人。

PlusAI兩位創始人劉萬千(右)、鄭皓(左)

劉萬千與鄭皓兩人是斯坦福同學,早在1995年就相識於SGI,素來彼此欣賞,如今並肩創業,算得上「強強聯合」。

華麗的團隊成了早期投資人信心的來源。成立不久,PlusAI便已實現來自金沙江創投、光速中國、Mayfield等國內外一線投資機構和商業領袖投資者的1000萬美金的天使輪融資。

如今,PlusAI正在籌劃A輪融資。

萬里長征只邁出了第一步。三年內,技術路徑爭論會不會塵埃落地、成本能否控制至可量產階段,回答了這些問題後,還要繼續面對數據獲取、與傳統車的互動、集中化運營、政府政策等等問題。

好的一面是,這場險遠的取經之路畢竟已不再寂寞,PlusAI與Xtecher曾經報道過的很多自動駕駛公司一樣,正在一步一步地往前摸索、一個一個里程碑事件地不斷努力,一齊投身於這場志將重新定義人類交通規則的滾滾洪流中。

我是Xtecher甲小姐,如果您有國內外科技行業新鮮資訊或獨到見解,歡迎與我聯繫。

(添加好友請註明公司、職位、事由)

━━━━━

封面設計:王思寧 排版:陳光 校對:劉敏、左左

━━━━━

Xtecher官網平台現開通認證作者,

(添加好友請註明公司、職位、事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techer 的精彩文章:

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廠商實力排行榜:谷歌領跑,蘋果倒數第二
20個信息安全精品項目推薦
圖森科技:拿到加州路測牌照並不特別,要做好99%的已知路況
特斯拉Model 3電池正式投產;博世投資11億美元新建晶元工廠;全息初創公司獲1700萬美元融資

TAG:Xtecher |

您可能感興趣

歐5排放的新款KTM Super Duke R,路測諜照曝光
CyberFlood Fuzzing-照明系統里的網路測試
美國郵政局攜手TuSimple,將進行橫跨三州的上路測試
Waymo 擴大自駕卡車路測範圍,Alphabet 股價瀕歷史高
Kapsch與Belam在立陶宛高速上開展V2X路測
Phantom 完成了首次遙控車輛的公路測試,它有 AI 靠譜嗎?
KTM 390 Duke德國路測諜照
拿下首批智能網聯路測牌照,Momenta、禾多科技蘇州開跑
KTM 390 Duke德國道路測試曝光
Lyft將在美國加州開展無人駕駛汽車路測
SF Motors宣布即將在加州展開公共道路測試
藥丸?Uber不再續申加州路測牌照
Waymo 開始上路測試自動駕駛版捷豹 I-Pace
AI早報:華為研發等部門搬遷東莞,Uber將重啟無人車路測
《黑暗之魂重製版》Switch版的網路測試跳票了
歷代iPhone手機4G網路測速,這差距讓人懷疑開掛了
《黑暗之魂重製版》Switch版網路測試也延期了
北京一卡通可刷 ofo 了,搭載 NFC 智能鎖的小黃車正在路測
北汽新能源獲L3級無人駕駛路測牌照,測試車型為LITE
英偉達發布 Drive Constellation 自動駕駛模擬系統,解決路測距離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