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轉》訪瑞金醫院倪語星教授|每年導致70萬人死亡,面對超級細菌,打出「組合拳」

《轉》訪瑞金醫院倪語星教授|每年導致70萬人死亡,面對超級細菌,打出「組合拳」

點擊上方「轉化醫學網」訂閱我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轉》訪瑞金醫院倪語星教授|每年導致70萬人死亡,面對超級細菌,打出「組合拳」

《轉》訪

《轉》訪是轉化醫學網的品牌專訪欄目,是業內專家、大佬、知名企業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轉》訪致力於打造轉化醫學領域最知名的專家訪談欄目。

去年,世界衛生組織曾披露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如今全球每年有7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感染,23萬新生兒因此不治夭折,預計2050年,由於耐葯細菌感染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000萬。近年來,由於抗菌藥物濫用,細菌耐葯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細菌耐藥性一旦產生,抗菌藥物的作用就明顯下降。而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就會出現臨床治療困難、死亡率高的耐葯細菌,甚至還會出現幾乎無葯可治的多重耐葯菌。細菌耐葯問題將導致人類在未來無葯可醫,這並非危言聳聽,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關係到人類健康、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挑戰。

面對這一挑戰,日前,上海市微生物學會微生物耐葯防控專委會正式成立,首屆主任委員由瑞金臨床微生物科、醫院感染預防管理科主任倪語星擔任。轉化醫學網有幸邀請到倪教授接受我們的訪談,以下是訪談具體內容。

感染病的精準治療,精準檢驗需走在前面

近年來,腫瘤的精準治療十分熱門,人們希望通過基因分析技術來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案,其實,在感染病的治療方面更加需要精準治療。因為每個人感染的微生物不同,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機體的基礎疾病和免疫狀況也不同,這就需要依據患者個人的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即個體化治療。需要在正確診斷和病原學檢查的基礎上,考慮藥物的選擇、藥物的劑量、給葯的方式、病人基礎疾病的情況、感染的程度、微生物的種類、細菌耐葯情況等因素,來制定最佳的治療方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精準治療。

在腫瘤領域中只有通過精準檢測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精準治療,同樣感染病的精準治療也需要診斷前移,首先要進行的是精準檢驗。目前,感染病臨床診治的流程是,醫生首先根據病人的口述及基本檢查的情況作出判斷,開始經驗性治療。經驗用藥之前,需要留取微生物標本進行實驗室檢測,找到致病的元兇,判斷是否為感染,哪種細菌引起的感染,細菌的耐藥性如何等,臨床醫生一邊經驗治療,一邊等待檢驗的結果,依據實驗室反饋來的檢驗結果重新評估和調整之前的經驗治療方案。因此臨床醫生在治療感染病時需要做到:1、微生物標本的正確留取和送檢,2、拿到檢驗結果後要重新評估先前的治療方案。

抗菌藥物濫用現狀:幾乎所有住院患者,都會使用抗生素

近十年來全球抗生素使用量增長了近36%,2013年的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總的抗生素生產量24.8萬噸,除去出口的,加上進口的,有16.2萬噸抗生素使用量,佔世界的一半左右,抗生素的使用中52%為人用,48%為獸用,在全球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比例約30%,而在中國這一比例高達80%~90%,那個也就是基本上住院的患者都會使用抗生素。這些數據基本說明了中國抗生素的使用現狀,總量大且獸用佔據很大比例。

《轉》訪瑞金醫院倪語星教授|每年導致70萬人死亡,面對超級細菌,打出「組合拳」

產業化生產是導致抗生素濫用的一大原因

我國把抗生素的生產作為一個大的產業,因此會造成過度生產過度使用的情況。有些抗生素在其生產廠所在的省份使用量特別大,同時,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普遍認為抗生物無害,很多人會自己使用抗生素,將抗生素等同於消炎藥,傷風感冒、頭疼腦熱都會使用,家裡也會儲備抗生素。

抗生素對付感染病的確十分有效,可以說抗生素的發現整體上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是它最大問題就是導致細菌的耐藥性,隨著使用種類和量的增加,耐葯菌的種類也會增加。耐葯是細菌生存的本能,正常情況下自發突變的概率是一千萬分之一,概率十分低,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一方面會促使細菌產生變異,同時通過選擇作用導致耐葯菌增加和傳播。

目前,控制細菌耐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做好抗生素的管理,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做好感染控制,例如洗手、消毒、隔離等;同時加強微生物的檢驗,主動篩查和發現耐葯菌,揭示耐葯機制,及時隔離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有效管理抗生素,控制濫用

醫院要設置專門的機構管理抗生素的使用,並且建立一定的規章制度,採用分級管理,哪個級別的醫生對應開哪個級別的抗生素,預防使用的抗生素要嚴格管理。同時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涉及多學科,因此要有多學科的專家組成。

我們瑞金醫院設立有AMS(抗菌藥物管理)工作組,定期針對抗生素使用問題進行專題討論,針對抗生素的臨床使用問題,我們還設有包括感染、重症、影像、臨床藥理、臨床微生物專家在內的MDT(多學科)會診團隊。

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葯可用

根據細菌的耐葯程度分為多重耐葯、廣泛耐葯、全耐葯。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提出「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葯可用」,事實上全耐葯細菌已經存在,而我們醫院內也出現了廣泛耐葯細菌,也就是只對1~2種抗生素敏感,其他全部耐葯的細菌。這樣的耐葯菌感染十分危險,病死率高達50%左右,入住重症監護室是耐葯菌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針對多重耐葯菌的院感防控,我們會採取主動篩查,接觸隔離等方式做主動的預防工作,對攜帶耐葯菌的病人進行掛牌標示。

《轉》訪瑞金醫院倪語星教授|每年導致70萬人死亡,面對超級細菌,打出「組合拳」

跨領域、多學科——聯合發力,打出組合拳

細菌耐葯問題只靠一個領域是難以解決的,即使醫療機構做了全面的管理,但是農業、養殖業、畜牧業、獸醫、海洋、環境等領域的情況依然很難掌握,此時,我們就迫切需要跨領域、多學科的交流,打破學科分割和技術壁壘,做到信息互通、團結互助、協作互贏,共同應對細菌耐葯問題。去年我國14部委聯合下發《遏制細菌耐葯國家行動計劃》,從國家層面已經打出了組合拳。在此背景下我們聯合醫學、公共衛生、疾病預防系統、農業、海洋微生物、藥物研發、院感防控、食品工業等方面的專家,成立上海市微生物學會微生物耐葯防控專委會,多學科攜手抑制細菌耐葯。

接下來,我們將組織多領域、跨學科的學術交流,資源共享,促進各個領域監測數據的共享及充分利用,制定出綜合的防控措施,切實降低抗菌藥物的耐葯問題;其次作為學會我們還需要發揮著科學普及、宣傳教育培訓的的功能,提高大家的自覺意識;同時在工作實踐中培養後繼青年人才,使我們的工作能夠可持續發展。

倪語星 教授

《轉》訪瑞金醫院倪語星教授|每年導致70萬人死亡,面對超級細菌,打出「組合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檢驗系副主任、臨床微生物科主任、醫院感染控制管理科主任。

國家衛生計生委細菌耐葯監測專家委員會委員及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抗菌藥物專業組委員。

中華預防醫學會院感分會常委,中國醫院協會院感分會常委,中華微免分會臨床微生物學組前任組長,上海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臨床微生物專委會主任委員,微生物耐葯防控專委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抗感染化療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衛計委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和管理專家委員會顧問、上海醫學會檢驗分會顧問、上海醫師學會檢驗醫師分會顧問。

END

近期,由上海市遺傳學會、上海市遺傳學會遺傳與分子診斷專業委員會、上海市醫學會分子診斷分會主辦的「2017浦江遺傳與分子診斷產學研論壇」於2017年6月26日在滬屆時舉辦。本次論壇中,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周曉燕教授帶來《遺傳性乳腺卵巢癌的基因檢測及臨床價值》的報告。金力院士也將親臨會場帶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解讀》的報告。另外,該論壇為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I類項目,與會代表可獲得I類學分4分

《轉》訪瑞金醫院倪語星教授|每年導致70萬人死亡,面對超級細菌,打出「組合拳」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參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化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國家「精準醫學研究」項目落地 錢其軍教授牽頭腫瘤免疫治療專題
撩轉轉君的正確方式是這樣的
男性壽命相關基因被發現,壽命延長近10年!
「真實案例」從一例脊髓腫瘤患者談神經系統腫瘤診斷的精準化趨勢
意外之喜!葡萄提取物可高效殺傷結腸癌幹細胞!

TAG:轉化醫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從《詩經》到《紅樓夢》,10位復旦教授為你解讀3000年中國人文經典
重磅!華裔教授研發出神葯:5年內,人類壽命將有望延長至150歲
彭連熙 天津美術專修學院教授。1995年出版《中國神話人物百圖》
彭連熙 天津美術專修學院教授 1995年出版《中國神話人物百圖》
做中醫60年,85歲德國教授如此評價中醫,令無數中國人汗顏……
13歲英國少女「面部奇特」,教授化妝和廚藝獲百萬點擊,勵志
霍金教授參與的黑洞VR項目來襲,2020年初發布
人人都可讀復旦:10位復旦名教授,帶你漫遊中國人文10大經典
固有觀念癌症會致人死亡?美國一教授:25年研究,99%都死於化療
阜外醫院陳偉偉教授等發布國內最大規模「心臟年齡測試」:17.7萬人心臟「老」了13歲
301醫院104歲傳奇老軍醫蘇鴻熙教授仙逝
《轉》訪復旦大學腫瘤醫院王建華教授:談20年的抗癌之路!
老鼠「超生」!12個月繁殖1250隻,教授:人鼠戰役人類節節敗退
22歲成中南大學教授級研究員,並獲100萬重獎,他是一位少年天才
他是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娶了大學美女教授,40歲被注射死刑
株洲籍名中醫謝雪姣教授1月28日來神農中醫館門診,可以約號啦!
株洲籍名中醫謝雪姣教授2月11日來神農中醫館門診,可以約號啦!
中國唯一一個教授縣:擁有31個「教授村」,走出了4000多名教授
2019年要記得幸福,哈佛教授長達80年研究給出了這個人生錦囊
22歲成中南大學教授級研究員,並獲100萬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