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戰國十大合戰之謎——1:桶狹間之戰

日本戰國十大合戰之謎——1:桶狹間之戰

說起織田信長的戰鬥,大概所有的人都會首先想到桶狹間之戰。因為桶狹間之戰是最有名的。從這個事情引申開來,如果問「織田信長最擅長什麼戰術」,十有八九的人會回答「奇襲戰術」。

不過,認為織田信長擅長奇襲戰到底對不對呢?放眼信長後來的戰鬥歷史,就會發現,從桶狹間之戰以後,信長再也沒有用過奇襲戰。

仔細想想,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戰鬥的對手也知道桶狹間之戰,從而認為信長是奇襲的天才,肯定會加倍防範,既然已經有所防範,那麼奇襲也便不可能實現了。

另外,信長本身在那之後,也沒有碰到過一定要用奇襲的情況。都是在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後,堂堂正正的從正面一決勝負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長最擅長的戰術是奇襲」是大錯特錯的。桶狹間之戰,可以說是他生命中唯一一次奇襲戰。

那麼,對信長來說桶狹間之戰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另外,作為信長對手出現的今川義元來說,桶狹間之戰又代表了什麼?我們就此來探討一下。

信長的父親信秀是在天文十二年(一五五一)三月三日病死的。信秀與美濃的齋藤道三,駿河的今川義元打了一輩子的仗,終於快要完成尾張統一的時候,實際上,尾張國內還是有很多敵人存在的。也就是說,信秀死後,尾張統一的事業,就由繼承家督之位的信長來完成。

信長背負著與尾張各地的織田同族戰鬥的宿命,弘治元年(一五五五)四月,打敗下四郡守護代清須城主織田信友。後年弘治三年十二月,殺死弟弟信行,終於在永祿二年(一五五九)三月,成功打敗上四郡守護代岩倉城主織田信賢,完成尾張統一。

但是,在信長同族相殘的時候,終於平定三河的今川義元也開始向尾張發展。雖說「永祿二年信長平定尾張一國」,但這只是說尾張國內沒有了敵對勢力,並非指領土方面完全在信長的支配之下。

那麼,這個今川義元以駿府今川館為大本營,領土囊括駿河、遠江、三河,現在更是將勢力伸向尾張。今川氏在元弘、建武之亂的時候,初代今川范國跟隨足利尊氏建立軍功,成為駿河、遠江兩地的守護,其後,遠江統治權被斯波氏取代,一直擁有駿河的支配權,在七代氏親時成為戰國大名,經八代氏輝,目前當主為九代義元。義元時代是今川氏最繁盛的時期,在軍師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義元被稱為「海道第一弓取」。

根據一般的說法,永祿三年(一五六零)五月的桶狹間之戰時,今川義元為了上洛而來。由於今川氏與足利氏本為同宗,因為從足利氏分出了吉良氏,從吉良氏又分出了今川氏。因此有「御所絕而吉良繼,吉良絕而今川繼」這一說法。而當時,足利將軍勢微,吉良家又缺乏人才,所以今川義元上京輔佐將軍,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主張今川義元上洛說的人認為,今川義元當時官居治部大輔,從治部大輔經三河守而登征夷大將軍之位,正是足利尊氏走過的路。也就是說,今川義元是要上洛而途經尾張織田氏的領地時,被織田信長偷襲成功的。

但我認為,還有另一種可能性的,即今川的目的在於奪取尾張的領地。因為在當時今川氏的史料中,根本沒有關於今川義元上洛的有關記載,上洛的記載都是來源於江戶時代的軍事小說,所以可信度並不是很高。反而是認為今川義元為了奪取尾張領地而來的比較符合邏輯。

義元在永祿三年(一五六零)五月十日,命井伊直盛、松平元康為先鋒出發,自己隨後在五月十二日從駿府今川館起程。先鋒、本隊合計二萬五千人的大軍,而有些史料上稱為四萬,大概有虛張聲勢的成分在內。而為了迎戰,織田信長最多可以動員的兵力為五千左右,除去在各支城把守的之外,能夠上戰場的也就只有三千左右。兩萬五千對三千,對織田信長來說確實是以一敵十的戰鬥。所以很多人都說,他這次的勝利是僥倖的。那麼真的如大家想像的那樣嗎?

我們先來分析一個數據。在桶狹間之戰時,大名還使用「貫高制」,今川義元當時的貫高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不過根據太閣檢地時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駿河十五萬石

遠江二十五萬五千一百六十石

三河二十九萬零七百一十五石

合計約七十萬石左右。而今川義元的時代要比這時早三十八年,應該當時還不到這個水平。

而尾張一國就有五十七萬一千七百三十七石。而且尾張要比駿河、遠江、三河等地的土地肥沃的多,是戰國時代有名的糧倉。所以人們往往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認為一方是統轄三國的大大名,另一方卻是好不容易才統一了一國的毛頭小子,雙方力量差距就像大象與老鼠那樣顯著。但其實,如果你看到的是七十萬對五十七萬的時候,還會那麼認為嗎?

信息操作與信息收集的差別

就像嚴島之戰時的離間計一樣,在桶狹間之戰時,信長也使用了很多離間計。可以說,在信息操作方面,信長比義元技高一籌。

從今天可以得到的信息來看,桶狹間之戰前夕,信長實施的離間計有兩件。一件是計殺戶部新左衛門。戶部新左衛門本來是織田的部將,統領笠寺附近。後來看到今川義元勢力強大,再加之今川家的勸誘,遂寢返到今川家。

於是,信長首先把戶部新佐衛門寫給自己的信收集起來,交給右筆,命令右筆模仿戶部新佐衛門的筆跡。右筆經過一年的練習,已經可以寫的與戶部新佐衛門一模一樣了,於是讓此右筆冒充戶部新佐衛門寫一封給信長的密函,讓信長的家臣扮成商人的樣子,裝做偶然被義元發現的樣子,送到今川義元那裡。今川義元隨即中計,將戶部新佐衛門斬首。

離間計的另一例,是鳴海城(今名古屋市綠區鳴海町)的山口左馬助教繼、九郎二郎教吉父子的事件。這個山口父子本來是作為織田方統領鳴海附近領地,看到今川義元的勢力延伸到尾張來之後,於是背叛織田家,投靠今川家。他們將尾張的情報完全泄漏給了今川方。

對於這個山口父子的離間計,與剛才對戶部新佐衛門的密函戰術不同,使用的是傳聞戰術。雖然同樣是離間計,但信長不會用相同的手段。

信長首先令手下喬裝改扮潛入駿府城,在那裡散布「山口左馬助是假裝投靠今川家,等義元攻入尾張的時候,再與信長裡應外合,前後夾擊」這樣的流言。

無論什麼時代,流言都是有效的手段。而且,戰國是個爾虞我詐的時代,因此離間計是最為有效的計策。有個詞叫做「疑神疑鬼」,就說明了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意思,這個流言傳到義元的耳朵里,他也不辨真偽,就把教繼、教吉父子召到駿府,令其切腹自殺了。

剛才的戶部新佐衛門事件,根據史料記載,有弘治三年(一五五七)說,永祿元年(一五五八)說這兩種說法,山口父子事件傳說發生在永祿二年。也就是說,都發生在桶狹間之戰前夕。信長可以在桶狹間打敗義元,確實很大方面取決於永祿三年五月十九日戰鬥當天的偷襲,但是,我認為,與此同時離間計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戰鬥結果不止取決於合戰當天的實際軍事力,還被之前的各種準備工作所左右,這不是從中可以看到的嗎?

在為數眾多的戰國武將中,像信長這樣重視情報的武將寥寥無幾。對離間計的運用恰到好處,對隱藏情報也做的天衣無縫。我試舉一例。

桶狹間之戰前夜,即五月十八日晚上,在信長的大本營清須城的議事廳里重臣雲集。根據以往的說法,這是在開軍事會議,家老級的重臣一一發表自己的意見,出擊還是籠城意見各不同,最後也未能達成一致,只好散會。特別是,其中老臣林佐渡守秀貞(通說中是通勝)提出「敵人四萬,我方只有三千,野外作戰毫無勝算。在清須城內固守才是上策。」信長對此的反應是「對於沒有後援的清須城,固守只能是自取滅亡。不管怎麼說,應該先出擊才對。」兩個人意見相左。

但是,事實上平時所說的那個軍事會議是不存在的。被稱為史實性很高的太田牛一的《信長公記》中寫著「當天夜間沒有任何行動,軍隊跟往常一樣,大家在談論各種奇談怪論,直到深夜才各自回去。」

從信長的行事風格來看,這也是很自然的。重臣中說不定也有義元的姦細。在軍事會議上說「明天我們要偷襲義元的大軍」的話,難保這個消息不會傳到義元那裡。說起來,戰國時代的君臣關係就是如此。「欲欺敵先欺己」,當時的信長大概就是這麼想的吧。

那麼,終於到了決戰當天,五月十九日。

"

這天,義元本隊打算從沓掛城出發向大高城進發。義元本隊進入大高城之前,必須要先排除織田方在大高城附近建的兩個砦——丸根和鷲津。因此,在十九日天亮前開始攻擊。

信長得到丸根、鷲津兩砦被攻擊的消息是在凌晨四點。正在裝睡的信長聽聞此消息後跳起來,命令準備出戰。有名的幸若舞《敦盛》中的一節「人生五十年,天下間,一切恍如夢幻;但凡一度生存,豈有永恆不滅者」,正是此時的情景。

起床之後隨便吃了點東西,信長單騎從清須城飛奔而出,跟在他後面的只有五個小姓,主從六騎奔向熱田神社。隨後,二百人左右的雜兵也到了。

信長在那裡進行戰勝祈禱。人們經常說信長是無神論者,那其實是不對的。在他舉行戰勝祈禱的時候,士兵聚集到了千人,早上八點左右開始出發。聽到主公出戰的消息,信長的家臣們開始聚集起來,到信長早上十點左右進入善照寺砦的時候,軍隊已經變成三千人。

順便說一句,這三千人已經是信長可以動員的最大人數。因為有些兵力必須留在支城內以防萬一。

正午時分,信長率領二千兵力從善照寺砦出發向中島砦前進。三千兵力中有一千留在善照寺砦內。其實這是信長的戰略,包含著深遠的意義。因為今川方面也會派出斥候來偵察信長軍的動向,要防備他下一步的行動。將一千人留在善照寺砦內,給今川方造成信長本隊還沒有行動的假象。恐怕是把最引人注目的軍旗,馬印等留在善照寺砦內,以吸引敵人的注意。

不過,雖然我寫著「從善照寺砦出發向中島砦前進」的進軍路線,不過這也和以往的說法不同。以前普遍的看法是,信長從善照寺砦出發,向相原方向迂迴到太子根的小高丘,然後從那裡偷襲位於桶狹間的義元。也就是所謂的「迂迴奇襲說」。

對此,我忠實於《信長公記》的記載,採用了從善照寺砦出發向中島砦前進,從那裡進行「正面奇襲」,攻擊了在桶狹間山休息的義元軍的說法。

「奇襲的奇,是奇策的奇,從正面進行奇襲不是很可笑嗎?」或許有人會這麼認為。正因為如此,所以從來都是認為進行的是迂迴奇襲,只有《信長公記》里是說的正面奇襲。

那麼,從正面進行的攻擊為什麼會被稱為奇襲呢?事實上,這裡有一個怎樣看待桶狹間之戰的方法問題。這裡,我們也要提到情報的重要。

話題稍微說遠一點,戰鬥結束後的論功行賞,信長最先褒獎的是名叫梁田出羽守政綱的武士。被叫做出羽守這麼了不起的名稱,大家一定認為他是位重臣,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只是個尾張與三河交界處附近的,住在沓掛的地侍,也就是個土豪而已。所謂的地侍、土豪,是在戰爭的時候,拿著武器上戰場,沒有戰爭的時候,就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也稱為半農半武士

桶狹間之戰的時候,像後面描述的那樣,最先刺中義元的是服部小平太,取得義元首級的是毛利新介。按照以往的慣例,最先收到褒獎的應該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在桶狹間之戰中,梁田政綱所發揮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點來分析。一是對義元本隊的偵察以及報告。即十九日早上,從沓掛城出發的義元本隊,到底經過那條路線向大高城進發,其部隊人數為多少,中午吃飯休息的地方是在哪裡,等等此類問題。也就是說,信長從梁田政綱的報告中,得出在哪裡進行奇襲的結論。

另外一個作用,是將信長本隊的二千人即奇襲部隊,引導至準確的奇襲地。這是只有熟悉桶狹間地形的梁田政綱才能做到的。「人盡其材」大概就是這樣子了,人可以根據給予自己的舞台發揮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看到這個時候的梁田,令我不禁如此想到。

而且,從準確引導至奇襲地點來看,政綱可以事先就把今川方的斥候消滅掉了。可惜的是,這點從史料上無從考證了。兩千人的奇襲部隊接近桶狹間的義元本隊,而今川方的斥候竟然沒有發現,難免讓人想到是被政綱的手下解決掉了。

桶狹間古戰場上的兩個謎

根據至今流傳甚廣的迂迴奇襲說,信長率領的兩千奇襲部隊,一舉攻下太子根的小山丘,然後向被稱為桶狹間的窪地進行石塊攻擊,最後取得了義元的首級。我所知道的電影、電視、漫畫、戲曲等等所有的關於桶狹間之戰的作品中,無一例外的都是設計的信長從山丘上,向著正在休息的義元本隊衝下去。

理由就包含在這個地名里。狹間這個名詞就意味著「窪地」的意思,而確實桶狹間附近的窪地很多。以前的解釋都是說,義元在谷地的地方進行午飯以及休息。

不過《信長公記》中卻是說,義元的休息地點不是谷地,而是叫桶狹間山的山上。想來確實如此。就因為率領兩萬五千人的大軍的大將說了一句「正好到午飯時間了」,於是就在行軍中的谷地窪地開始休息,這是不可能的。雖然說是行軍中的吃飯,也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

用這樣的眼光重新看待相關史料,就會發現兩點問題。一是作為織田家軍配者的伊束法師,有本專門描寫他的書叫《伊束法師物語》,書上記載「十七日敵本陣赴池鯉鮒,令其駐紮於桶。」

這篇文章被認為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寫成的,「義元十七日將池鯉鮒作為本陣,然後順勢進入桶狹間布陣,在此吃十九日的午飯。」但是,在《伊束法師物語》前面一部分中有寫道,松平元康進攻丸根砦,這些可以明確是十七日的事情。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可以認為是「十七日,義元將本隊在池鯉鮒布陣,先鋒在桶狹間布陣。」

關鍵是,先鋒部隊已經在兩天前,於義元休息的地方布陣了。

另一史料是《三河國郡志》,寫的內容幾乎是一樣的。既然事先已經構建陣地,就不可能在狹窄的谷地休息,而是像《信長公記》中說的那樣,在桶狹間山的山頂。

問題是,這個所謂的桶狹間山到底在哪裡。我也詢問過當地的老人「您知道桶狹間山嗎?」可是問了好多人,都說不知道。信長時代的桶狹間山到底是從何時開始不這麼叫的呢,還是說《信長公記》中桶狹間山不是一個固有名詞,而是通指「桶狹間的山」呢?

桶狹間附近最高的山,現在海拔64.7米,其周圍的山丘都可以稱為桶狹間山。義元在桶狹間山的山頂附近北側布陣。

正午左右,在桶狹間山本陣的義元吃過午飯,接到丸根砦、鷲津砦陷落的報告,十分高興的哼了三首小曲。根據史料記載,這個時候還召開了茶會,完全沒有考慮到會被偷襲。

下午一點之前,桶狹間附近突降大雨。實際上,這場大雨對於信長軍十分有利。因為今川方的斥候部隊被大雨遮住了視線,另外,斥候部隊因此散開。信長的兩千部隊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接近桶狹間山腳下,正是靠了這場及時雨。

信長奇襲的時間,可以說是剛過下午一點。從繪圖史料中可以看到,大雨中信長發出總攻命令的場景,而實際上,當時雨已經停了。雨過天晴,在樹下避雨的義元家臣準備重新開始吃飯的時候,信長的兩千奇兵衝上了桶狹間山。

完全沒有想到被偷襲的今川軍,頓時陣腳大亂。根據《武德編年集成》一書記載,義元剛開始以為是失火,或者是家臣打架,頂多認為是家臣有人謀反。

這時,在桶狹間山周圍有五千左右的今川軍,義元身邊有三百左右的馬回眾,也就是所謂的旗本保護,義元在中間想儘快逃走。

一般認為,從五千人中找出義元不是很困難嗎?但是,信長十分迅速的找到了義元的藏身之處。理由很簡單,義元旁邊放著塗漆乘輿。

這如果是馬的話,那就很難找到義元的所在,他或許可以順利的逃走。但是,塗漆乘輿卻要了他的命。塗漆乘輿是經過將軍特許才得到的特權。經常有人說「義元是個坐著轎子出戰,連馬都不能騎的軟弱武將。」這其實是錯誤的。他是因為那是名門的象徵,才坐著轎子的。而卻因此喪命,人生真是不可預知的啊。

塗漆乘輿就在義元身邊,也表示了這時候義元方對於奇襲還是毫無防備。假如有心的話,應該把塗漆乘輿放到遠離義元的地方。

現在,一般被稱為桶狹間古戰場的地方,不是在桶狹間山上,而是在低處。這是為什麼呢?現在,有兩處古戰場。關於這個謎題,我們再來討論一下。

作為「桶狹間古戰場公園」而設立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快到名鐵的中京賽馬場前車站的地方,位於豐明市榮町南館。另一處是,在其西北方的名古屋市綠區有松町桶狹間這個地方。

順便說一句,這兩處的古戰場公園,都是在桶狹間山周圍,以海拔64.7米的山丘為中心的一帶,豐明市的在山丘北麓,名古屋市的在山丘西麓。大概被信長偷襲的今川軍,從山上逃到山下去了。

當時的情形,今川軍可以逃的方向有兩個。一是剛離開的沓掛城,二是準備去的大高城。從沒考慮過如果被偷襲該怎麼辦,所以部將只能根據當時的情況做判斷。我認為:逃往沓掛城的今川軍被信長軍在桶狹間山北麓的豐明市古戰場迎擊,逃往大高城的今川軍被信長軍在桶狹間山西麓的名古屋市古戰場迎擊。

那麼,義元本身是在哪一個古戰場被取了首級呢?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注意到《續明良洪範》的記述。在此簡單敘述一下大意。

義元聽從了家臣的建議,向大高城方向逃亡,騎著馬,身邊有島田左京、澤田長門守等十二三個部將的陪同,在路上遭遇信長方的追擊,侍臣一個個被殺,最後只剩孤身一人,先被服部小平太的長槍刺中,驚慌失措時被毛利新介取了首級。

即義元從桶狹間山向西下山,逃往大高城途中,被信長軍追上取了首級。因此,如果按照《續明良洪範》的說法,義元被殺的古戰場是在名古屋市的那處。

戰鬥最終結束是在下午四點左右。今川軍戰死者有三千人,可以看出這場戰鬥的慘烈。此後,今川家迅速衰弱的原因,在於很多重臣都死於此戰。

此時,桶狹間附近的今川軍約有五千左右,其他地方還有兩萬人馬。不過,一聽到「義元大人被殺」的消息,今川軍大部分都逃回自己領地。僅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總大將的凝聚力有多大,也可以說是象徵了戰國大名領國內的主從制關係。

第二天五月二十日,信長在清須城檢驗首級,標誌著這場戰鬥的完全落幕。

對信長來說,桶狹間之戰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當然,勿庸置疑為信長以後的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不過,我想並非這麼簡單。這場戰爭是象徵戰國武將新舊交替的里程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音樂王者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史上謠言大盛的幾個朝代
中國最早的意見箱引來告密風
朱棣身邊的紅人才子解縉 為何慘遭活埋?
揭秘:為什麼明朝能夠成為唯一北伐成功的王朝
奧斯曼帝國加里波利戰役的百年唏噓

TAG:音樂王者 |

您可能感興趣

野戰高手間的對決——三方原之戰與日本戰國軍隊編製
中日之戰之中國第一次痛擊日本
日本一個好戰的賭徒國家,三賭國運二贏一輸之鏖戰甲午
二戰十大著名戰役 其中一場日軍在中國戰區被拖垮 日本:被虐慘了
戰後70年:日本富民強國之路
日本戰國最強戰將:一聲怒吼差點改變日本歷史
日本同美國進行了三年半的苦戰
二戰時,這四個歐洲國家未與日本交戰,卻獲得了日本的戰爭賠款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 獲得巨大利益的日本國
二戰此國出兵24萬幫日本,殺中國人比日本還狠,戰後148人成戰犯
從五個方面看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德國至少領先十年
15張二戰日本兵戰鬥生活老照片
國產動漫征戰日本這些年
日本侵華戰爭初始叫囂「三月亡華」,那麼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哪些城市是日本從未佔領過的
日俄戰爭對日本的刺激有多大?日本:我們又戰勝了一個大帝國
二戰一國家成為日本小弟,二戰結束後,此國:我也是戰爭受害者!
二戰時德日兩國的差距:日本實力不及德國的三分之一
這國二戰中幫助日本出兵東北,犯下累累罪行!卻在戰後變成戰勝國
無奇不有!歷史上第一次戰勝國向戰敗國「賠償」,此戰讓日本崛起
日本一個好戰的賭徒國家,三賭國運二贏一輸之日落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