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袁愛國:朗讀者·語文人

袁愛國:朗讀者·語文人

朗讀者·語文人

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朗讀者鏡頭,這位朗讀者壽鏡吾先生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語文人。壽先生在學生讀書的時候,也在讀「自己」的書。學生在讀「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有念「上九潛龍勿用」,而老師讀的是什麼書呢?這篇課文教了好多年,我一直以為是上古先秦哪本古籍里的晦澀文字。後來有機會查找資料才知道,這段文字離今天才一百多年,而當時壽先生讀的這篇文章算是「時文」。這段文字出自晚清劉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劉翰是江陰南菁書院的學生,這篇文賦是他贈別同學所作,收錄在南菁書院刊行的《清嘉集初編》。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知道壽鏡吾先生是從哪裡讀到這篇文章的,但是可以想像,他對此文是十分欣賞的。少年魯迅看先生讀書的狀態便知這是「極好的文章」,而且多年以後竟還記得這篇文章的內容,可見壽先生不止一次誦讀,而且是在學生靜下去的時候。

魯迅以為壽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在我們看來壽先生還是一位性情中人。他讀的這段文賦開頭是這樣的:「漳水風寒,潞城雲紫;浩氣橫飛,雄獅直指。與諸君痛飲,血戰餘生;命樂部長歌,心驚不已。」起首透露出戰爭的殘酷與英雄的豪情。魯迅眼中壽先生朗讀「指揮倜儻」的片段,正是這首文賦的高潮。這位偏居江南一隅的私塾先生在忘我的誦讀聲中,將激越豪邁之情溶於千杯之中。

壽先生是一位優秀的朗讀者,因為他博學方正,有獨特的閱讀視野,所以這篇出自普通作者的時文才會被他納入篋中,時時吟誦;也因為這是一篇文賦,富有音韻之美,起承轉合中,情感的河流有慷慨激昂,也有舒緩感傷,所以朗讀者經常沉浸其中,自我陶醉。壽先生還懂得朗讀的藝術,「呢」「噫」「嗬」等襯字,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此時的情態,也虧得魯迅先生想得出用這樣的符號「~~」,表達壽先生抑揚頓挫的語音在空氣中的迴旋。

壽先生微笑,仰頭搖著,一直「拗過去」,這便是朗讀者進入理想的境界了。此時三味書屋後的小院,桂花樹蓊蓊鬱郁,蟬聲不再喧囂,花壇上的螞蟻行色匆匆。「回憶一門豪傑,韻事如新;劇憐五季干戈,憂懷欲寫。茫茫百感,問英雄今安在哉!」這聲音在庭院里迴旋,也在壽鏡吾先生的心底激蕩,而此時孩子們已經玩起遊戲了……

古代私塾里學語文,朗讀是主要的學習方法,私塾的先生范讀,學生跟著學,在熟讀的基礎上大都要求背誦。曾國藩在《家訓》中這樣告誡子孫:

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讀,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

曾國藩這段話講了朗讀的兩種方式,一是高聲朗讀,二是密詠恬吟。前者意在文氣把握,側重文章整體思路的把握;後者通過反覆吟詠,領略文本妙處。兩種方式相結合,當作者的聲調成為自己的語音,即語感已經同化,下筆如有神助,成文誦讀起來也會滋味無窮。其實,古代的朗讀者目的是成為寫作者,寫詩詞歌賦,做八股文章,或為抒發情感,或為博取功名。讀是為了寫,寫好了一定要朗朗上口。曾國藩認為:「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聲,聲亦足以引文。循環往複,油然不能自己,庶漸漸可入佳境。」曾國藩是個勤奮的讀書人,夜裡讀韓愈的《柳州羅池廟碑》,「覺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中第一妙境」。一邊高聲誦讀,一邊還在深秋的夜裡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可謂「太羹有味是詩書」。

五四以後,白話文逐漸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研究得到了深化,朱自清、黎錦熙、葉聖陶等均對朗讀教學有具體的指導策略。我們不妨看看於漪老師筆下兩位民國語文教師的朗讀場景:「記得一次教辛棄疾的詞《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還有一次,教到田漢《南歸》中的詩,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裡。這種感情傳染了整個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詩句鐫刻在於漪老師的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她還能信口背出。

再後來,我們的語文學習與朗讀漸行漸遠,一方面我們讀的課文,適合朗讀的太少了,我們更多的是在看文章;另一方面,確實也沒有時間、沒有必要再學習朗讀了,我們的主要精力都用來對付考試。我們曾經在收音機里靜聽過真正的朗讀,喬臻、丁建華的朗誦曾經讓多少聽眾懷想流連;在電視舞台上,我們看見葉嘉瑩先生吟誦古詩詞,也看見許多藝術家展示朗誦的魅力。今年春天,董卿的《朗讀者》與大眾相遇,一個人,一段文,人情故事在對話中生成,文學魅力在朗誦中呈現。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揣度,語文課堂上的朗讀者去哪兒了?

如今,語文課堂上教師大都喜歡講解,不願意范讀,偶爾讓學生朗讀,也只是為了調節課堂沉寂的氛圍。語文教師的功夫花在文本的講解上,花在師生的問答上。因為不用朗讀,久而久之,也就不敢朗讀,不想朗讀。其實,語文課最後留給學生的記憶,不是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也不是某一次考試得意的分數,而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相遇的故事,或是某一個或感人或啟迪心智的細節。

韓軍老師執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上課伊始,他就化身為詩人艾青,為學生吟誦詩歌,將這首讚美詩呈給大堰河黃土下紫色的靈魂。朗讀者就是大堰河的兒子,那個地主的兒子,每一句詩都是發自心底的音符,每一句詩都在學生的心田留下印跡。教杜甫的《登高》,韓軍老師一上課就描述詩句的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千多年前那個「風急天高猿嘯哀」的秋天,然後開始吟誦這首七律,學生迅速進入詩歌的現場,也情不自禁地跟讀。這樣看來,作為教師的朗讀者,應該是一個朗讀示範者、引領者。漢語言的文學性通過朗讀來感悟,其音樂性通過朗讀來傳達,在培養語感的同時,語理、語識等滲透於其間。

語文教師作為一位好的朗讀者,不僅僅成為「領讀者」,更應該成為「共讀者」,與學生一起朗讀,培養比自己更優秀的朗讀者。王崧舟老師執教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先讓學生自讀,讀準確通順,再與學生共讀,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讀出情感,讀出詩的韻味,最後通過角色體驗,變換角度體會詞人心境。一節課教師的集中朗讀展示只有兩三次,而學生變化角度反反覆復讀了很多遍,而且,學生的每一次誦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誠如王崧舟所說,詩活在誦讀的當下,誦讀保護了詩的存在,詩即誦讀。

今年夏天,央視的朗讀亭走進了校園,成為所到校園的一景。為了讓朗讀者的身影遍布校園,我們組織了「朗讀者·語文人」教研沙龍,來自浦口區、六合區、建鄴區近200位教師參加了此次盛會,共同分享了一場朗讀的盛宴。六位青年教師以個人成長的故事、真實的情感體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語文人讀語文,或輕快或鏗鏘或深情,聲聲入耳、字字入心。

窗外驕陽似火,窗內如沐春風。沙龍以「語文教師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朗讀者」主題展開,江蘇省中學語文教研員段承校博士認為,好的朗讀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優秀的閱讀者,其次才是朗讀藝術的修鍊者。南京市教研員袁源老師講述了自己作為業餘播音員的經歷,當場吟誦杜甫的《春夜喜雨》,舒緩的朗誦隨風潛入每一個人的心田。六合高中的張一山老師分享了他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做法,並推薦了他的學生現場誦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這位高一學生聲情並茂,每一句話是在說給母親聽,也在叩擊每一位聽眾的心扉。

其實,「朗讀者」的名稱與一部同名小說相關,這部小說一面世即廣受關注。小說有對歷史、暴行與原罪的反思,更有人性的拷問、人情的考量。央視的《朗讀者》節目,淡化了「朗誦」的藝術,站在「者」的位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傳遞人情,溝通人心,抵達人性。最好的朗讀,就是「人」在場的朗讀,無關表演,只涉人心。

突然想起沙龍上一位身懷六甲的年輕女教師在舞台上誦讀的情景。她挺著肚子走上台,誦讀張曉風的作品《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她借作家的文字追問:「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呢?!」她是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母親誠摯的愛意和隱隱的擔憂;也在告訴她肚子里的寶貝,媽媽為了他(她),向這個世界呼籲,為兒童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原來,朗讀者不僅可以與過往的生命對話,也可以與未來的生命交談。這朗讀,是文化的理解傳承,也是生命的接力!

夏日,校園的廣玉蘭生機盎然,葉子散發著或墨綠或草綠的油亮光澤,濃密的葉子之間,一朵朵碩大的白色花瓣,是詩人綻放的心緒,還是朗讀者澎湃的心花……

——《語文學習》2017年第6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TAG:語文學習 |

您可能感興趣

朗讀者(那一天):安文彬朗讀方誌敏作品 「可愛的中國」
韓國人怎麼說:讀者/李箱文學獎
《朗讀者》里的優雅
《朗讀者》里的愛情
《讀者》最新卷首語《人生靜美》等4篇,哲理與文采俱佳!
《朗讀者》黃永玉
西語朗讀者 紅荷
《芒果朗讀者》丁文山:「元宵節的燈是小百科全書」
《朗讀者》:誰是真正的朗讀者?
朗讀者:懷呂相
《芒果朗讀者》徐婷:七言詩
《朗讀者》之永恆的女兒
徐銘傑:獻給朗讀者
《朗讀者》王智量
答讀者問:中國會為俄羅斯造航母嗎?
《觀滄海》 曹操 誦讀者:黃彥熹
《朗讀者》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向國外輸出的原創電視節目——聽董卿講述《朗讀者》
董卿《朗讀者》中的美文(一)
讀者來稿 | 略述樂平籍歷史文化名人戴儒
朗讀者:陳數朗讀「一個人要像一 支隊伍」(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