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博物館」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博物館」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中國最早的「博物館」是怎麼誕生的?

中國古籍中本沒有「博物館」這一名詞,有的只是「博物」二字,大意就是見多識廣,博識多知。例如《左傳昭公元年》:「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漢書劉向傳》「贊曰:……皆博物洽聞,通達古今。」

博物館(museum)一詞,源自希臘語的mouseion,原義是指供奉掌管藝術、科學的9位繆斯(Muse)女神的神廟。而西方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則出現於17世紀,以英國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Museum)的誕生作為標誌。阿什莫林博物館是世界博物館史上第一個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體,向公眾開放普及文化知識的近代博物館。

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

那麼「博物館」一詞在漢語文獻中是從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據學者考證,「博物館」最早見於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在介紹英國時說「英吉利又曰英倫,又曰蘭頓」,「蘭頓建大書館一所,博物館一所」。在介紹美國時也有「設立天文館、地理館、博物館、義學館」的敘述。而查對《四洲志》的英文原版——英國人慕瑞(Murray)1836年寫的《世界地理大全》

(The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可以發現「博物館」對應英文單詞就是「Museum」,因此林則徐堪稱中國翻譯介紹西方博物館的第一人。

雖然自古沒有「博物館」這個名詞,但中國很早就開始有意識地設立收藏文物的場所。例如周代設有名為「天府」、「玉府」的專門機構負責保存文物,漢代又有「天祿」、「石渠」、「蘭台」這三大圖書文物館。此後歷代的宗廟和祠堂也都會部分承擔保存文物這一功能。然而中國古代此類機構的性質與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相距甚遠,它們只是皇室祭祀或士大夫的私藏、把玩之物,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基本無關。

近代早期中國人眼中的西方博物館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有識之士終於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開始走向世界。很多人出國之後,都會遊覽當地的博物館,並將感受記錄下來。

林鍼是中國近代較早出國的人之一,他原籍福州,後因家道中落而移居廈門。由於身處廈門這個在鴉片戰爭後「華洋雜處」的城市,他很早就學會了英文,依靠在洋商那裡擔任翻譯和教授中文,賺取工資。1847年,他受到美國洋行的聘請,前往美國教習中文,所謂「受外國花旗聘舌耕海外」。兩年後歸國,並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寫成《西海紀游草》,其中便有他對美國博物館的觀感:「博古院明燈幻影,彩煥雲霄(有一院集天下珍奇,任人遊玩。樓上懸燈,運用機括,變換可觀)。」

《西海紀游草》是近代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關於西方國家的遊記

繼林鍼之後,又有一位叫郭連城的天主教徒於1859年跟隨義大利人、時任天主教湖北宗座代教的徐伯達遊覽義大利。他在遊記《西遊筆略》中寫道:

「初九天雨。游本城博覽院。博覽院乃本國國王所建,寬大不知幾何。院內滿列古奇之物。下有玻璃屋數十間,將古時各國所供之偽神像收列於此,身體高大,形容古怪。外有古帝王、名人、功臣之像,俱以白石、古銅匠成,高一二丈。上至第二層樓,則有各項物類,鳥獸之群龍盛,大而犀、象、蛟龍,小而虱、蟻、蟲蚊,無不全備。此外珊瑚、珠玉、珍奇、寶貝,燦呈於几案之上,尤為稀世之玩。又上一層,有古人各樣用器,如衣冠、文物、琴瑟、杖履等類是也。人曰:此處乃一部百讀不厭之格致經,則非居院中一二旬,難遍閱其所積蓄也。」

雖然郭連城稱呼自己遊覽的地方為「博覽院」,但根據他的以上描述,我們也不難猜出這個地方其實就是博物館。由於早期中國人對「Museum」的翻譯還未統一,所以在不同遊覽者的筆下,會有各種不同的譯法,比如「方物院」、「集奇館」、「積寶院」、「畫閣」、「古物樓」、「積骨樓」、「博物院」等等。

然而無論林鍼還是郭連城,他們出國都是個人行為。直到1866年,官方才第一次派遣鳳儀、張德彝和彥慧三名同文館學生,以及山西襄陵知縣、63歲的滿人斌椿和他的兒子廣英,與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一起啟程赴歐。1868年,志剛、孫家穀又會同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出使各國。

如今我們在斌椿的《乘槎筆記》、張德彝的《航海述奇》和志剛的《初使泰西記》中,都可以找到他們對於西方博物館的記錄,然而內容大同小異,更多是客觀記錄,很少議論。

作為漢軍鑲黃旗,張德彝一生共八次出國,每次都會留下詳細的日記

隨著晚清國門大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出國考察,他們既有民間商人、學生,也有官方的駐外公使、參贊等。

南通博物苑:最早中國人自辦的博物館

如果說早期出國的中國人逛博物館更多抱有一種獵奇心理的話,那麼到了後來,博物館就逐漸成為西方文明的縮影和象徵。

晚清思想家王韜在遊歷過大英博物館後曾寫道:「英之為此,非徒令人炫奇好異、悅目怡情也。蓋人限於方域,阻於時代,足跡不能遍歷五洲,見聞不能追及千古;雖讀書知有是物,究未得一睹形象,故有遇之於目而仍不知為何名者。今博採旁搜,綜括萬匯,悉備一廬。於禮拜一、三、五日啟門,縱令士庶往觀。所以佐讀書之不逮而廣其識也,用意不亦深哉。」(《漫遊隨錄》)這就指出了博物館對於公眾教育的應有之義。

近代戰爭的失敗與恥辱,使得國人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博物館也在某種程度上建構了國人對於西方先進文明的想像。晚清報刊上開始出現這樣的觀點:「泰西諸國富強之基,根於工藝,而工藝之學不能不讀書」,如果開設博物館,就可以「陳列中外新奇各物,使學徒開其耳目,以資集益」。但問題是博物館縱有千般好,卻要花很大代價出國,才能一飽眼福,要想真正使本國人受益,長久之計還是得想辦法建設中國本土的博物館。

與大學、醫院等這些現代公共空間一樣,中國本土的博物館也要歸功於外國傳教士的引入。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韓伯祿1868年在上海創辦的徐家匯博物院,這也是外國人在中國建立的最早的自然類博物館。其他如英、美、日、俄等國也都在中國境內開設了各類博物館。

徐家匯博物院的藏品主要是長江中下游的動植物標本。1930年以後劃歸同屬耶穌會的震旦大學,改名為震旦博物院

那麼,完全由中國人自辦的博物館是在何時誕生的呢?

直到1905年,中國才迎來了自辦的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創建者是著名民族實業家張謇。

然而張謇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為何要去自費創辦一家博物館?雖然張謇一直都有「在沿江沿海省會及通商大埠建博覽館」的想法,但真正促使他下決心辦博物館的原因,還要追溯至他去日本的「東遊考察」。

甲午戰爭後,國內已經掀起了官紳赴日考察和留學生留學的熱潮,又因為張謇讀過教育家吳汝綸的《東遊叢錄》,所以一直想找機會到日本去。光緒二十九年(1903)正月,日本駐江寧領事天野恭太郎通過江南高等學堂總辦徐乃昌,函邀張謇參觀日本第五次國內勸業博覽會,得此良機,他當然不會錯過。

張謇在日本見識了日本從歐美輸入的現代文明後大受啟發,深刻體會到博物館對學校教育和啟迪民智的重要作用,於是他歸國後不久便上書清政府請建博物館,先後呈遞《上南皮相國(張之洞)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和《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遺憾的是,這些建言最後都石沉大海。

既然依靠政府無望,張謇只能動用自己的力量去實現。1905年,他以個人財力,在家鄉陸續購民房29家,遷荒冢3000餘座,平地築垣,又多方搜求中外動植物標本、金石文物、先賢遺文,最終創建了南通博物苑。十年之後,藏品達到2萬餘件,「縱之千載,遠之外國」,「古今咸備,縱人觀覽」。

南通博物苑在抗戰時期毀於日軍炮火,如今重建的博物館特色是有大量關於張謇的文物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一步一美人,讓人心旌搖動
驚艷了世界的中國點翠
故宮博物館珍藏金銀器,絕對讓你過足眼!
從文物看中國古代的匠心精神
高雅藝術走進萬達影城 「極限·至尊·至美」巡迴畫展成都開幕

TAG:全球博物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姐,你這個名字叫起來怎麼這麼噁心呢?
真是執著的王俊凱,這個圓圈是怎麼畫出來的呢?
敲竹杠這個詞是哪裡來的?竟與古代走私有關
「白洞」是什麼?這個理論從何而來?它與黑洞又有什麼關係?
「牝雞司晨」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那個推銷古詩詞的人又來了,這次推銷的是這個……
掌故 | 「說曹操,曹操到」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
你們最喜歡的動畫電影是什麼,是這個嗎?
寵物雲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啊!
窮游女為什麼那麼喜歡穿裙子?原來是因為這個,網友都尷尬了!
搞笑漫畫:對這種男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居然是這個?活該單身
娛樂圈三大謎題之一:何炅沒有結婚,那這個又怎麼解釋?
文玩人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像大佬?像易烊千璽一樣那倆這個就好了!
「你的生活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
請輸入圖片描述 真的還有這種操作!我很好奇,這個車最終怎麼出水?
你對間諜感興趣嗎?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博物館
馬景濤微博的照片好可怕,一言不合就做這個動作!
有了這個系統,還要什麼情蠱?
這個「猷」字,你會讀么?
怎麼判斷這個星座是真的愛上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