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弟子為什麼都姓「釋」?原來都是因為他!
釋迦牟尼佛與眾弟子
道安法師在長安五級寺做了一件對中土僧人影響很大的事情,就是統一了佛門姓氏。
這件事其實倒不是他有意為之。
平日也偶爾會有弟子向道安法師問起沙門的姓氏,尤其那些剛剛剃度出家的沙門。
道安通常都會一一解答,也並未在意,畢竟姓氏對一個出家人而言不過是一個稱呼罷了。
一次,寺中有一個小沙彌又向道安法師問起了這個問題,他問道:
「師父,我們出家人是方外之人,也有姓氏嗎?」
「有,不過姓什麼不重要。」
「那我們都是跟師父姓嗎?」
「照例都是這樣,師父的師父是天竺人,所以,人家稱他竺佛圖澄,我也便姓竺,自稱竺道安。」
「可是,人家都叫師父釋道安啊,您不也自稱釋道安嗎?怎麼回事呢?」
出家人需要有姓氏嗎?
這還真是個有趣的話題。
釋迦牟尼佛陀在出家前俗名喬達摩·悉達多,他是釋迦族人,「釋迦」是他的俗姓,屬剎帝利種姓。
而「牟尼」是聖人的意思,後來他證悟成佛,被尊為釋迦牟尼,這大致上相當於中土儒家尊孔子為「孔聖人」。
看來佛祖也不認為姓氏是個多大的問題,別人沿用俗姓稱呼他,他也隨緣自便。
那個時候,很多的出家人都是這樣,佛陀的弟子們像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大迦葉等尊者,在出家後也都仍然沿用俗名俗姓。
最初中土的一些沙門其實也是這樣,像嚴佛調、朱士行等,他們雖然出家,也還是沿用俗家姓名。
中土人一向注重姓氏,初見某人,相互問好,也總愛問對方貴姓,以示尊重。
當時有不少西域沙門來中土傳法,大概都沒少被問及這類問題。
不過,那些沙門都是外國人,姓氏和中土並不一樣,他們的俗姓即便說了,一般人怕也記不住。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的外國沙門大多沒有使用自己的俗家姓氏,而是另立姓氏,大致情況有兩類。
一種情況是以沙門所出國度作為姓氏,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到中土最多被問到的除了姓什麼就是來自哪裡吧。
所以久而久之,以國為姓也就成了稱呼外國沙門的慣例。
比如天竺來的,就稱他「竺某某」,像竺法蘭、竺佛朔等;康居國來的,就稱他「康某某」,像康僧會等;月支國來的,就叫他「支某某」,像支婁迦讖、支謙等;安息國來的,便稱他「安某某」,像安世高、安玄等。
另一種情形是用佛、法、僧三寶作為姓氏,像佛馱跋陀羅、佛圖羅剎等,是以佛為姓;曇摩羅剎、曇摩持、曇摩難提等,是以法為姓;僧伽跋摩、僧伽跋澄、僧伽提婆等,又是以僧為姓。
這很可能是那些沙門覺得自己本國俗姓與中土差異太大,既然是出家人,就不妨以三寶作為姓氏,其實這多半也是為了方便與中土人打交道。
不過,中土人似乎更多的還是喜歡以國家作為外國沙門的姓氏,比如道安法師的師父佛圖澄以佛為姓,但因他是天竺人,別人也叫他竺佛圖澄;曇摩羅剎,是月支人,本姓支,他以法作為姓氏,稱曇摩羅剎,中土人也叫他竺曇摩羅剎,這樣的例子很多。
道安法師的時代出家沙門通常都是跟隨師父的姓,他的第一個師父叫什麼無法知道了,後來的受業師父是竺佛圖澄,自然也就跟著姓竺了,照例應該叫竺道安。
他的同門師兄弟,像竺法汰、竺法祚也都是跟著師父佛圖澄姓竺的。
不過,當時的確很多人都稱道安法師為釋道安,這樣就很容易混淆。
道安大師
據《高僧傳》記載,有一部書就說河北有一個竺道安,和釋道安齊名,並且說,習鑿齒曾經給這位竺道安寫過信。
《高僧傳》的作者釋慧皎糾正了這個錯誤,因為習鑿齒寫信邀請的就是釋道安,他與河北竺道安是同一個人,道安法師本來姓竺,後來才改姓釋。
那麼,當時為什麼會有這種誤會呢?
道安法師被那小沙彌一問,倒覺得這還真是個問題。
他解釋說:「自依止大和上佛圖澄,為師一直就姓竺,稱釋道安那都是因為習居士的緣故……」
道安法師只好將當年在襄陽會見習鑿齒的事情又講給弟子聽。
當年習鑿齒到白馬寺見道安法師,自稱「四海習鑿齒」,習鑿齒辯才凌人,出語不凡,道安法師覺得自己既是出家弘法之人,自然稱釋迦弟子才大氣,便借用習鑿齒書信中提到的「彌天之雲」造句,自稱「彌天釋道安」。
這一對對出了氣勢,折服了習鑿齒,也在江南士人中間一時傳為美談,「釋道安」之名從此也便代替「竺道安」,成了道安法師最常用的名號。
「不過,為師還真沒有想過,其實沙門的確應該以『釋』為姓啊。」道安法師一邊向弟子解釋,一邊若有所思地說道。
道安法師想到自魏晉以來,中土沙門多隨師父取姓,各不相同,其實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宗釋迦牟尼佛為師,完全可以統一起來,全部以「釋」為姓,這樣就不會混亂不清了。
於是他便召集五級寺中的僧眾們交代說:「我們出家人都是佛陀釋迦牟尼的弟子,既然慣例弟子跟師父姓,那我們應該都以『釋』為姓才對,這樣也就不會混亂了。」
從此,五級寺的沙門就都以「釋」為姓了。
因為道安法師德隆位尊,是海內佛門泰斗,他在所住五級寺實行這個規定後,天下不少寺院僧眾也紛紛效法,改姓「釋」了。
不過,當時還是有不少沙門對此持保留意見,並未立刻更改姓氏。
後來,《增一阿含經》傳入中土,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佛對比丘說:『四大河入海後,就不再擁有原來的名字,只叫作大海。同樣的道理,有四姓,哪四姓呢?剎帝利、婆羅門、長老、居士種,他們到如來這裡剃除鬚髮,穿上三法衣出家學道,也不再擁有原來的種姓,只稱自己是沙門釋迦的弟子……凡談到生子之義,應當自稱沙門釋種子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凡出家修行的人沙門都由我而生,從佛法起,從佛法成。』」
佛陀在這裡講的四姓是印度的四種姓制度,也就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增一阿含經》所講略有變化。
婆羅門是梵種,是婆羅門教僧侶階層,地位最高;剎帝利是王族及士族階層,也稱王種,佛經中剎帝利種姓多被列為第一;吠舍是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也稱居士種,居第三位;首陀羅是最下層的奴隸階層,又稱惡種。
印度種姓制度森嚴,不同種姓擁有不同的權利地位,不能隨便逾越,可是佛陀主張眾生平等。
不管原來是哪個種姓的人,只要出家到了他門下,就是他的弟子,一律平等,沒有差別,因為凡出家到佛門修行的人都因皈依三寶而獲得新生。
《增一阿含經》所講種姓的姓並不是一般的姓氏,而是種姓制度的種姓。
不過,這裡所講凡出家沙門都應稱釋迦弟子,他們因信仰三寶獲得重生,應當稱「沙門釋種子」,這些說法都從某些方面為道安法師以「釋」為沙門姓氏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所以,《增一阿含經》一出,中土沙門紛紛嘆服,從此出家沙門姓「釋」在中土也就成了規矩。
正如我們看到的,自東晉以後,中土沙門就都自稱「釋某某」了,這個規矩一直延續到今天。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點擊展開全文


※憨山大師:學道十要
※學佛一定要有正確的發心!怎麼發心就正確了呢?
※學佛不是秘密巧怪法門 不過平平實實發明此心
※用這種方式溝通 別人一定會更喜歡你!
TAG:騰訊佛學 |
※佛家弟子為什麼都姓「釋」?
※佛家弟子,是如何得知自己的吉凶禍福的?
※劉素雲老師:不皈依佛門,就不是佛家弟子嗎?
※佛家弟子不吃肉如何保持健康的體質?他們是這樣回答的
※佛家弟子打招呼說「阿彌陀佛」,那麼道士們怎麼打招呼呢?
※佛家弟子必修課,迴向
※佛家弟子不吃肉能受得了嗎,古代這個時期的和尚,是可以吃肉的
※海清這一身禮服穿的,有點佛家弟子的感覺
※一個佛家弟子的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