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提升人的生活品質

道教提升人的生活品質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取法自然、尊道貴德、貴生樂生、齊同慈愛、抱朴守真等東方固有的傳統核心價值形象,重回現代人的視野。其對緩解科學主義規制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本身的內部緊張關係,起到了疏導緩釋的作用。道教的義理精華大大豐富了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現代人的生活品質。

(一)道教培育有德人生

現代社會,人們經常失望於社會道德的墮落。俗話說: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來了。道德滑坡現象已引起了人們的充分關注。從郭美美利用慈善基金炫富,到網上關於是否去扶助摔倒老人的全民大討論,無不彰顯了當下中國正在經歷何等的道德危機。或許我們從傳統道教當中還能汲取些有益的資源。

道教主張「濟世利人」、「度已度人」的助人之德。道教認為「萬物為一體」,即人的生命在本質上不是單獨生存的,所有生命都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要做有道德的人,不能傷害別人,傷人等於傷己。在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甚至還講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的觀點。

道教主張「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謙容之德。表現在人的修養層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別人的同時肯定自己,顯現出謙虛謹慎、先人後己的聖人氣度;而後者則以包容與接納別人的方式來豐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圓融、偕同共進的君子襟懷。老子還進一步言:「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充分彰顯了道教博大的胸懷與寬廣的氣度。

道教弘揚「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愛人之德。「齊同慈愛」體現「物我無別、天下一家」的大同精神。生活中,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親疏遠近,不論信仰、種族,用相同的愛力、相同的態度,給予平等的相待,不起分別之心、不生嫌棄之念;「異骨成親」的精神境界,重在強調相互尊敬、彼此關懷,視眾生為父母、待異己為親人。此觀點對於廣泛關注和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積極支持人類慈善事業,以真情大愛溫暖人間,用實際行動給人希望,對維護和推動社會慈愛和同、公平正義、文明發展,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

(二)道教培育超然人生

古語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審視當下,現代人苦苦糾纏於名韁利鎖之中,不得自拔。何以解之?傳統道教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不失為一劑良藥。

首先道教讓人們內心寧靜。在道教看來,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態的根本原因,在於不能正確對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慾望的尺度。處置好之,才能成為「常清常靜皎如月,坦然應對世事人」。因此,道教主張「清心寡欲」、「寵辱不驚」。人作為萬物中的個體存在,必須遵循事物運行的規律,樹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觀與得失相互轉化觀,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順應自然、榮辱不驚。

其次道教指導人們正確看待名利。有些人,一生為了名利付出很多。有的人,通過努力確實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卻失去了許多人生樂趣甚至人的尊嚴;而更有甚者,雖然努力了,但結果並不理想。生活中,不必苦苦強求名利,或許是機緣還不夠成熟,更不要怨聲載道。對於名利,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立場。只有對名利看得開的人,才會擁有達觀豐盈的人生。

再次道教讓人們對生活更加樂觀。道教講「陰陽和合」,即認為事物都有正面與反面,有相互矛盾的現象,也有相互融和統一的方面。主張看待事情不要執著於一個死角去思考問題,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大尺度的時間來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壞並不確定。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質上和財富、地位、權力沒有絕對關係。幸福很大程度上由思想、心態決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獄。要開心,先「開」心,跳出心靈的圈套,鑽出並打碎「牛角尖」,會使人感覺人生一下子海闊天空。

(三)道教培育和諧人生

中國的傳統道教思想講求「以和為貴」。道教對於促進人生和諧的作用,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以人自身的和諧為基礎。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要維護社會的和平與和諧,我們首先要保持自己個人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道教認為,人心的煩惱和不安定主要來自外物的纏繞和貪求之欲過度,從而產生煩惱與焦慮,產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而「煩惱」實際上起於「妄心」。只有我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慾,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自恃,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生命也才能自得其樂。

第二以人與社會的和諧為現實追求。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求我們人人都心懷慈愛,對他人友善,寬容他人,充分理解他人。《南華經》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是完全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互利互惠,慈愛和同。

第三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高追求。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只有確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類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社會的和諧,我們還必須樹立起對自然的正確態度。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源自於「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保護自然,愛護其他生物。

(四)道教培育健康人生

道教生命觀認為人們不僅要有形體的健康,而且還要有精神的健康。道教有一套系統的養生理論,可以讓我們身體與心靈得到康健。

道教獨具「形神兼養」的全面養生方法,既注重調身,達到精滿、氣足,同時也注重養神,十分強調提高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調息、靜坐,修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境,最終達到形神俱妙的境界。《盤山語錄》要人積善心:「積木成林,積石成山,積水成海,積善成福,積惡成禍。禍福之源,本自一心。積心方成,可不慎之!」《墉城集仙錄》說:「長生之本,惟善為基。」《太上老君戒經》中說:「入善為生,為惡而死。」

道家養生主張人要勤於運動。古代道長要想悟道,都要雲遊參訪名山大川,同時,道家養生者都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勞動與智慧來謀求良好的生活條件。另外,道家養生注重導引法的運用,如現代人很時興的按摩、足療、揉腹、針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養生保健方法。

道家養生注重飲食科學。「要長壽,四份蔬菜,一份肉」,道家養生要求食物以素食為主,在飲食的同時,要求做到「食不言,寢不語」,每口食物咀36次,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細嚼慢咽」、「品味當下」,從而保證充分地吸收食物的營養,而不至於遺留過多的食物毒素。

道教養生還注重人的內在修養。道教將人的行善或者為惡與生死及生命之長短聯繫起來:為善而生,為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樣,長生成仙即成為至善的標誌,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實的。人會意識到生命是種享受,值得永久維持下去,而長生不死正是人行善所得的回報。

總之,道教在近兩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道教中蘊含的指導我們追求有德人生、超然人生、和諧人生、健康人生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並加以挖掘整理和弘揚。讓我們更好地發揚道教優良傳統和優良教義,促進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悅,更加高尚。(來源:中國道教協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山碧霞祠 的精彩文章:

塑像儀有哪些內容?
尊道貴德 和諧共生
端午節避邪三寶:天師符、鍾馗像和雄黃酒
莊子對生命的理解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TAG:泰山碧霞祠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會改變人的生活品質嗎
生命教人吶喊,而生活教人沉默
過有品質的生活
生活?品質?
品味生活 從品質生活開始……
未來生活質量將會大大提升的生肖
未來生活質量將會大大提升的人
為廣大人民提供高質量的生產生活環境
人妖的生活
輕奢的生活方式更為尊重生活品質,萬眾凱旋引領生活新潮流
女人的衣品,暴露了你的生活質量!
大力發展高雅文化消費 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層次和品質
洗碗機是如何提升家居生活品質的?
提高生活用紙的品質要做這些事情
「不苟簡」——宋人對生活品質的態度
生活中的養生常識,教你養出好身體
文藝青年們都是如何提升生活品質的?
怎樣才能提高生活品質?
生活中的小創意,不僅有創意還提升了生活品質
科技改變生活:這些科技產品 竟能完美提升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