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養陽正當時,增苦減酸降心火
松原才柏林中醫導讀: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陽氣最盛。所以,夏至養陽正當時,夏至後,天氣越發炎熱,雨水也日漸增多,避免出汗後吹冷風,及時更換汗濕衣物。飲食宜清淡,增苦減酸,養肝腎,降心火。保持情緒愉悅,減少嗜欲,定心氣。
中醫認為,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與之相應的,此時人體陽氣外泄,氣血運行趨行,皮膚鬆弛,毛孔張開,陽氣溢出體外,消耗過多則會使人體陽氣處於內虛狀態。
夏至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適當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會達到很好的養生狀態:
1、夏至飲食小貼士
適宜:土豆、黑木耳、葡萄、帶魚、鴨肉、鯰魚、冬瓜、山藥、荷葉
夏至節後,天上的熱氣降於地面,雨後地上的濕氣往空氣里蒸騰,濕熱交織,令人食減,身重,煩冤(鬱結),出現各種脾胃問題,養脾氣、去濕氣是為要緊。多吃土豆、黑木耳、帶魚、鴨肉、鯰魚、菠蘿、芡實、水芹、無花果、冬瓜、山藥、薏仁、玉米等食物。
此外,上個節氣提到的增苦清熱(荷葉、茶、陳皮、苦瓜、苦菜、動物肝臟等)繼續。雨少的地方多喝些綠豆粥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雨多的地方喝些蓮子粥(蓮子20克,薏米、芡實各10克,白木耳少許)能滋陰養神,清熱解暑利濕。
少吃:冷冰、蜜水、涼粉、冷粥、魚子、大腸、舌
《頤身集》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冰、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寒傷脾胃,令人吐瀉之意)。」
按照《黃帝內經》的「和於陰陽,調於四時」的養生原則,應順應自然。自然界夏天是沒有冰的,所以,過吃冰凍、冷飲之物是不利於養生的。少吃動物大腸、舌、蛋黃、肥肉、魚子等高脂、高膽固醇食物,以免加重身體負擔。微博@松原才柏林中醫
忌吃:韭菜、獐肉、鹿肉、馬肉、大白菜、鯉魚、沉水的甜瓜、豬心
《本草》:(芒種、夏至)勿食山澤中水,......,勿食蛇鱔,勿食羊蹄。
《千金方》:五月勿食鯉,多發風。勿食其腦。勿食獐鹿馬各獸肉,傷人神氣。
《歲時記》:勿食菘菜(即大白菜),發皮膚風癢。
《便民圖纂》:甜瓜沉水者殺人,多食,陰下作癢生瘡。患腳氣,食之永不愈。雙蒂者殺人,且此物不可與油餅同食。
《金匱要略》:夏三月不可食豬心,恐死氣犯我靈台耳。勿食韭菜,令人乏力,損目。
2、夏至運動小貼士
每天保證一定的活動量,但不宜劇烈活動,否則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
最好的辦法就是清晨起床或晚飯1小時後找個空氣新鮮的地方,或散步或在健身器材上活動鍛煉,伸腰拉胯半小時到1個小時,運動後出汗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以防水中毒,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以免傷害身體,埋下病根。微博@松原才柏林中醫
3、夏至起居小貼士
睡覺一樣是有學問的,夏日提倡「子午覺」。古人把「三寒兩倒七分飽」稱為養生之道的三大法寶,其中的「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
中醫講,子時是人體氣血流注膽經,膽經最旺的時候,膽為肝之餘,肝藏血、藏魂,又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如果這個覺睡不好,肝不藏血,血不歸經,第二天人就會看上去無精打采,臉色暗淡無光,久之對養生和美容都非常不利。
《黃帝內經》關於「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寐」的論述,所強調的就是「子午覺」的重要性。午間小寐,在這晝長夜短的夏至時節可以起到煥發精神,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4、夏至情緒小貼士
《黃帝內經》載:「心氣虛則悲」,意思是說心臟功能低下的人,在精神上容易出現悲哀,加上仲夏的炎熱,更易影響心情。因此,要注意避免這些負面的不良情緒,讓自己快樂起來,才有助於夏季養心。
工作時,不斷挖掘一些自己的興趣點,快樂工作;閑暇時,找一些自己愛好的事情做,愉快生活。良好的情緒不僅有利於心臟,而且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能讓情緒有所改善。
看看宋朝秦觀《三月晦日偶題》所寫:「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不是嗎?還有詩描述:「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可見夏天自有夏天的美好!
5、夏至茶飲小貼士
白菊花5克、麥冬5克,加水適量煎湯,去渣取汁,加適量蜂蜜當茶飲,每日1劑。此款茶飲具有清熱醒腦提神的功效,很適合盛夏悶熱不適時飲用。
松原才柏林溫馨提示:
1、本文是平和質節氣調理指引,身體健康平和者可以參考施行。孕婦及南半球用戶不適用。
2、如遇各類癥狀及疾病請及時就醫,本內容不作推薦,僅供參考。
整理:微博@松原才柏林中醫
更多內容請點擊此處 我的診室


※心火旺怎麼調理 多吃果蔬有益健康身體
※一根筷子解決夏季心火旺
※心火旺沒胃口?4款清熱開胃小菜,總有一道是你的愛!
※陳喬恩參加婚禮鎖骨上了熱搜,但是腳上的鞋真心火了
TAG:心火 |
※今日立夏 | 減酸增苦宜清補,晚睡早起稱體重
※減酸增苦宜清補,晚睡早起稱體重
※立春後要「增甘減酸」,為什麼中醫卻不讓你吃甜食?
※老中醫經驗談:為什麼春季養生進食宜「減酸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