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張大千一生的藝術創作不計其數,稍為梳理,其藝術風格約略可分作三段,當然其間是有所交叉重合的:早年為其遠赴敦煌之前,畫作以臨古、仿古為主,往來古人筆墨之間,線條挺秀雋雅,色彩沖淡閑靜,面目眀逸清艷;中年為張大千從敦煌壁畫中取法畫藝、由蜀中山水汲取靈感、自海外藝術借鑒光色,重在師法造化,中得心源,將臨仿變作「有我」,漸成自家畫樣;晚年其潑彩為畫,則粗放不失細膩,磅礴夾雜靈秀,沉著兼具縱逸,大有「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的開闔氣象。

張大千於青年之際在上海拜其時名家臨川李梅庵、衡陽曾農髯為師,從此致力於自己喜愛的書畫天地,漸次開闢出一個燦爛多姿的藝術世界。李、曾兩位皆為詩詞、書畫、金石兼通的飽學宿儒,對張大千影響深遠,尤其是李、曾心耽石濤、石谿(髡殘)、八大山人,於是張大千對「二石」、八大山人著力最勤,成就頗深。世間傳聞其偽作常常能以假亂真,黃賓虹、陳半丁等名家都曾誤斷真偽,可窺其功力之一斑。

從流傳的諸多畫作來看,張大千臨仿對象並未止步於滿清「二石」、八大山人、漸江(弘仁)、梅瞿山(清)、華新羅(喦)、費曉樓(丹旭)等畫家,而是上溯朱明唐伯虎(寅)、吳小仙(偉)、張大風(風)諸賢,求源蒙元倪雲林(瓚)、王叔明(蒙)、黃大痴(公望),遠追五代董北苑(源)、巨然,廣收博取,以得融會貫通。其自言「臨川、衡陽二師所傳,石濤、漸江諸賢之作,上窺董巨,旁獵倪黃,莫不心摹手追,思通冥合」,正是確實的寫照。

臨仿先賢畫跡,體會前代畫家狀物寫形的方法,為其創作開啟門扉,本是世代相傳的藝苑規範。自民國初年之後,國人有將藝術西化之論,「五四」運動以降,近代藝術教育多承續對全部舊事物皆加以批判、打倒的風氣,認為臨摹古人是作繭自縛,遵循傳統是泥古不化,把一切古舊的方法當做需要拋棄的對象而予以掃除滌盪,專重造型、寫生,以致強行廢棄古人開闢的憑藉臨摹的形式作為洞開藝術門徑的手段。以今視昔,不能不說是時代對藝術的引導偏頗,其影響至今仍在。

張大千論藝文章殊少,而《畫說》為其代表,內言:


作畫要怎樣才得精通?總括來講,首重在勾勒,次則寫生,其次才是寫意。不論畫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總要了解理、情、態三事。先要著手臨摹,觀審名作,不論古今,眼觀手臨,切忌偏愛。人各有所長,都應該採取,但每人筆觸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專學一人,又不可單就自己的筆路去追求,要憑理智聰慧來攝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轉變它。

雖然敘述簡要,但可見其藝術觀念要在臨摹的基礎上,博採眾長,自成面目。細查其實,大千尤重臨摹之功,是要通過臨摹諸賢的精妙畫作,探究他們各自的藝術思想和筆墨語言,溝通、感受前人豐富的內心世界,獲取呈現筆端萬妙的藝術技巧與創造靈感。縱觀張大千一生,從臨摹古迹中汲取營養,借臨仿之作抒寫意趣,萬千作品皆能窺見其自師法古人之跡進而師法古人之心的藝術追求。

審視張大千早期畫作,不難看出其臨古、仿古的軌跡。山水,先是致力於石濤、石谿,有縱筆尺幅、不讓前人之功。後旁及漸江、梅瞿山,求疏簡清朗布局,取蕭寒縱逸氣息。花鳥,銳意青藤(徐渭)、白陽(陳淳)、八大山人,下筆急掃,落墨見秀,得逸筆天來之妙。人物,則楷法唐伯虎、張大風,筆簡意賅,悠然傳神。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近代 張大千 仿董其昌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仿董其昌山水圖》軸是張大千三十五歲時臨摹的黃君璧所贈華亭真跡。從畫面觀之,疏林坡渚,江水平緩,谷壑幽深,山色森郁,有秀潤華滋之態。山石用中鋒細筆勾寫輪廓,繼以短筆濃點或卧筆長皴表現其陰陽向背。構圖平遠開闊,意境清幽雅緻,呈現出江山無盡的悠遠之趣,正是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從容恬靜中蘊含沖淡平和的文人氣息。可知,題跋自稱「予畫與文敏極不相近。偶臨此紙,殊不能似」,不過是謙辭而已。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近代 張大千 顧影自憐圖 故宮博物院藏

張善孖、張大千昆仲在北平時曾借住頤和園萬壽山聽鸝館,《顧影自憐圖》軸便是大千於一九三四年夏日居停之際所繪。圖中仕女背執紈扇,默然靜觀,游思神外,楚楚可憐。運筆之間既有張大風筆簡神完的高度概括,亦有費曉樓細心勾勒的精緻表現,兼得二人相異的筆墨氣韻,倍具殊途同歸的包容氣象,恰為大千超群脫俗的寫照。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近代 張大千 仿八大山人墨荷幽禽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近代 朱耷 荷花水鳥圖 故宮博物院藏

大千曾記,因老師李梅庵「酷好八大山人」,遂「效八大為墨荷」,得到讚許,「謂可亂真」。從與前圖同一年所作的《仿八大山人墨荷幽禽圖》軸即可知曉其師之言非虛。其上荷葉挺立,幽禽悄然,畫面清簡雅潔,意境蕭索荒寒,與故宮博物院藏八大山人《荷花水鳥圖》軸有異曲同工的妙韻。其不僅僅為「師古」一類的繪畫,更是大千假八大山人之筆揮寫胸臆,向世人展現臨古、仿古的超絕筆力的佳作。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近代 張大千 仿石濤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作於一九三五年初夏的《仿石濤山水圖》軸,以高遠之法構圖,但見遠處重巒遙茫,中景危岩高聳,屋舍隱約,林木蔥鬱,近端松下書齋內書生抱手穩坐,靜思冥想。無論布局之繁密,筆墨之精到,氣勢之磅礴,皆與石濤相類,如出一轍。無怪當年常有名家將其畫作誤作石濤真跡,徐邦達先生曾言張大千「能摹之為肖,間出狡獪賚世,非具真眼者不能辨之」,的是確論。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近代 張大千 仿石谿山水圖軸

《仿石谿山水圖》軸繪於同年夏末,張大千昆仲時客吳門,與葉遐庵(恭綽)共居網師園。此圖布局繁複重疊,密而不塞,飛瀑流泉,峰巒疊嶂,屋宇茅舍,密林叢樹,靜中有動,虛實相生,禿筆、渴筆交相運用,畫格高逸古拙,蒼渾老辣。本幅自題有「石谿上人畫蒼潤茂密,有子久、山樵二家之長」之語,可知張大千於石谿畫作用功甚勤,筆墨直追石谿,是源於臨習過程中能對其畫法產生精到剖析與深入體會,方能下筆有如神助。

從以上五幅作品管窺張大千早年對於臨古、仿古投入的精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對於通過臨古、仿古來完善藝術創作,大千既身體力行,也注重向弟子口傳、筆授此法。其學生俞致貞記得老師做過如下指導:


初學畫的學生,應先從臨摹入手,要取法乎上,學習古代名畫,通過對臨、背臨,對古人的筆墨構圖要背熟,然後融合古人所長,滲入自己所得,寫出胸中意境,創作出自己的作品,才能超越古人,即師古而不泥古。

在《畫說》序文中,張大千強調:


譏人臨摹古畫為依傍門戶者,徒見其淺陋。臨摹如讀書,如習碑,幾曾見不讀書而能文,不習碑帖而能善書者乎?

前述兩段論述,是張大千在親身經歷的前提下對臨古、仿古作出的自我判斷與深刻闡釋。首先,習畫之士若無臨古、仿古階段則缺少基礎,欲落墨圖寫便飲水無源,沒有筆法臨習基礎作為創作的首要條件,不免陷於寸步難行的境地。其次,習畫之士必須要依仗臨古、仿古的實力,達到「師古而不泥古」的境界,做到淹有眾長、胸有成竹,方能絕倫藝壇。

將張大千早年畫作與其一以貫之的觀點相結合,可以知曉,其對臨古、仿古的強調與實踐,並非基於沉湎於前代名家窠臼,耽玩於筆墨情趣的普通畫家的淺見,而是要藉助臨古、仿古,來諳熟以往的繪畫技巧,廣儲古人的藝術風格,蓄積實力,進而衝破藩籬,有所創新,成為引領風騷的時代大家。這便是張大千高於常人的明見與雄心。

雖然,早年的張大千尚未有後來的盛名,但其志向與見地為此後的輝煌埋下伏筆,距離如日中天的時候只是不斷實踐、不斷突破而消耗的時間長短而已。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明代傳世御窯瓷器與景德鎮考古發掘品對比
陰雨連綿,來說說古人擋風避雨使用的物件
明代傳世御窯瓷器與景德鎮考古發掘品對比(高清多圖)
古玉中蘊含的「處世哲學」
清代坐椅造型工藝簡析

TAG:文藏 |

您可能感興趣

「當代楷書十大青年書法家」夏雲臨古系列之十一:臨趙子昂道德經
大師臨古:趙孟頫 《縮臨蘭亭》,美妙無匹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十九:臨王鐸小楷跋米芾天馬賦
國展最高獎書家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十八:臨黃道周孝經頌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六:臨鍾繇宣示表
夏雲「夏字帖」小楷臨古系列之十七:臨王寵游包山詩集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九:臨鍾紹京靈飛經墨跡四十三行
臨古、摹古是技法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傳遞,朱梅邨繪《松坡觀瀑》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十:臨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志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八:臨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
中書協會員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十二:臨趙子昂汲黯傳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十四:臨文徵明南華經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一: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沙公臨古五十頁!
劉墉《小楷臨古詩文頁》
江西興國夏雲「夏字帖」小楷臨古系列之十六:臨文徵明離騷經
清代李瑞清《玉梅花庵臨古》
歷代名家臨古:吳昌碩臨《石鼓文》,名世絕品
夏雲「夏字帖」小楷臨古系列七:臨虞世南破邪論序
黃賓虹臨古畫稿及寫生畫稿欣賞